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毛泽东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白居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人民的愉快就是我的报酬。
——居里夫人
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诺贝尔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
得道者的处世之道
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
——《知北游》
圣人不违背自然,自觉奉行自然;保持生来的性情,安守正常的生活,遵循大家都奉行的原则。不埋怨不足,不夸耀成就,不强求不可能的事;圣人面对事情有差失并不追悔,事情顺利,也不自鸣得意,心里平静,表情自然。
最好的礼仪就是不分彼此视人如己,最好的道义就是不分物我各得其宜,最高的智慧就是无须谋虑,最大的仁爱就是对任何人也不表示亲近,最大的诚信就是无须用贵重的东西作为凭证。
毁除意志的干扰,解脱心灵的束缚,遗弃道德的牵累,打通大道的阻碍。高贵、富有、尊显、威严、声名、利禄六种情况,全是扰乱意志的因素。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六种情况,全是束缚心灵的因素。憎恶、欲念、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六种情况,全部牵累道德的因素。离去、靠拢、贪取、施与、智虑、技能六种情况,全是堵塞大道的因素。这四个方面各六种情况不至于震荡胸中,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虚空,虚空就能恬适顺应无所作为而又无所不为。大道,是自然的敬仰;生命,是盛德的光华;禀性,是生命的本根。合乎本性的行动,称之为率真的作为;受伪情驱使而行动,称之为失却本性。知识,出自与外物的应接;智慧,出自内心的谋划;具有智慧的人也会有不了解的知识,就像斜着眼睛看,所见必定有限。有所举动却出于不得已叫做德,有所举动却不是为了自我叫做治,追求名声必定适得其反,而讲求实际就会事事顺应。
羿精于射中微细之物而拙于人们不称誉自己。圣人精于顺应自然而拙于人为。精于顺应自然而又善于周旋人世,只有“全人”能够这样。唯独只有虫豸能够像虫豸一样地生活,唯独只有虫豸能够禀赋于自然。“全人”厌恶自然,是厌恶人为的自然,更何况用自我的尺度来看待自然和人为呢!
一只小雀迎着羿飞来,羿一定会射中它,这是羿的威力;把整个天下当作雀笼,那么鸟雀没有一只能够逃脱。因此商汤用庖厨来笼络伊尹,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来笼络百里奚。所以说,不用其所好来笼络人心而可以成功的,从不曾有过。
砍断了脚的人不图修饰,因为已把毁誉置之度外;服役的囚徒登上高处不存恐惧,因为已经忘掉了死生。对于谦卑的言语不愿作出回报而忘掉了他人,能够忘掉他人的人,就可称作合于自然之理又忘却人道之情的“天人”。所以,敬重他却不感到欣喜,侮辱他却不会愤怒的人,只有混同于自然顺和之气的人才能够这样。发出了怒气但不是有心发怒,那么怒气也就出于不怒;有所作为但不是有心作为,那么作为也就出于无心作为。想要宁静就得平和气息,想要寂神就得顺应心志,即使有所作为也须处置适宜,事事顺应于不得已。事事不得已的作法,也就是圣人之道。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持守凝寂,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任物的好处所。那些称作君子的人,如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山林呢,还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不知道与不能够,本来就是人们所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难道不可悲吗!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要想把每个人所知道的各种认识全都等同起来,那就实在是浅陋了。”
日本的白隐禅师,道行高深,一向受到人们的称颂,都说他是位生活纯洁的圣者。
一次,白隐居住的禅寺附近有一户人家的女孩怀孕了,女孩的父亲大为愤怒,一定要她找出“肇事者”。女孩深怕讲出来,他的男朋友会被父亲打死,所以一直不肯讲。后来经不起父亲的一再逼问,她忽然念头一动,爸爸最尊敬白隐禅师,就用手朝寺庙指了指,说:“是白隐的。”女孩的母亲就跑到禅寺找到了白隐,又哭又闹,白隐明白了怎么回事后,没有做任何解释。他知道,这个时候辩论也没有用,而且又是关系著一个女孩子的名节。只是淡然地对女孩和她的母亲道:“就这样吗?”而这女孩的男朋友早已吓得逃跑到外地去了。
孩子生下后,女孩的母亲又当着寺院所有僧人的面送给白隐,要他抚养。从此白隐禅师做了这小孩的褓姆,天天带着孩子化缘奶汁,而且到处遭受辱骂与耻笑。但是白隐禅师不论受到如何污辱,仍是默默的抚养这孩子。多年以后,女孩受不住良心的折磨,向外界道出了事情的真相,她的父母就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把孩子带回来抚养。
白隐面色平静,他只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这样吗?”
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格言
尊重不被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并和我们没多大不同。
朋友是知道你缺点并能接受你缺点的人。
成功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
世界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是他的目标不够吸引。
改变别人最好的方法是选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