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低洼地区,是以佩腾湖为中心的流域盆地,也包括一些周边谷地,以及南部的大草原。整个地区温暖湿润,雨季来临时,许多湖泊可以连成一片,即使在旱季季节降水也不少。盆地的北部是山脉,东部和西部是峡谷,所有的高山和峡谷都被浓密的热带雨林覆盖。这一带物产丰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中美洲农作物品种和野生动植物,森林茂密,环境优美,树木种类极其丰富,例如桃花心木、橡胶树、西班牙香柏~木棉树、面包树、棕榈树等等。玛雅人在这里种植了多种农作物,除了传统的玉米和印第安稻谷以外,还有豌豆、南瓜、西红柿、面包果、可可豆、土豆、山药等,经济作物包括香草、柯巴脂树、棉花、烟草、葫芦等等。在盆地外谷地的山坡遗留着古代玛雅人的石头城市,无一例外地全都分布在浓密的森林中。最早的玛雅石建筑群乌夏克吞城在此被发现,这里是玛雅文明古典时期的中心。这里出产石灰岩和花岗岩,都是极好的建筑材料,可以说,古玛雅巨石建筑的三个必备条件(石器和木质、纤维等建筑工具,石灰,做沙浆用的砾石)在这一地区都具备。这正可以说明玛雅人在这里集中建造城市的原因。200多年来,玛雅文化从佩腾北部中心地区传播开去,一直遍布整个尤卡坦半岛。就在这里,玛雅文化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黄金时代。
北部的尤卡坦半岛,属于今天的墨西哥,是一个石灰石结构组成的平原,到处可见裸露的天然石灰石。地形多变、温热多湿,雨季可以从5月一直延续到12月,这时候,整个玛雅地区的相对湿度总会保持在80%以上。而即使是在旱季,该地区的相对湿度也在60%左右。在这里,由于纬度的变化,高大的树木变成低矮的灌木丛,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灌木。由于没有茂密的树林,因此地表的腐殖士较浅,地表水极少,几乎没有湖泊、河流。石灰岩的地质结构非常利于保持地下水,几乎所有的降水都直接通过多孔的石灰岩渗透到地下,形成天然蓄水井。因此水源在这个地区非常重要,玛雅后古典时期文明中心,如奇钦-伊查城,依靠天然蓄水穴井,发展出了文明。半岛由南向北逐渐过渡到平原,气候非常干旱。这一大片地区大约公元5世纪才开始从南部移来玛雅文明,繁盛期在lO至14世纪。尽管尤卡坦半岛非常贫瘠,但是它远离主要的交通要道,相对封闭的环境反而使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远离了附近邻居们的频繁争斗,专心构筑自己的文明。
玛雅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异常丰富多彩,从雾气蒙蒙的热带丛林到靠近沙漠的谷地,再到寒松覆盖的高地,无所不有。如果更仔细地划分,那么,即使是那些过渡地段,模糊的地理特征也可以按照气候、地志、植物和动物的差别进行再划分。这样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给玛雅文明提出了许多生存和发展的课题。玛雅先民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就是创造出了多姿多彩、不同凡响的玛雅文明。
8.玛雅雕刻艺术
在玛雅雕刻艺术中,最突出的就是那些高大的纪念碑。玛雅的纪念碑无一例外地都刻成规整的长方形,高与宽之比一般都在3:1以上,最高的可达6:l甚至7:1。作为雕刻艺术品的玛雅纪念碑,实际上是把立体的雕刻塑感与图画般的浮雕手法合二为一的特殊作品,这一点在世界各古代文明的雕刻作品中实属罕见。
蒂卡尔和科潘的雕刻石碑最出名,堪称玛雅雕刻艺术的代表。蒂卡尔石碑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比较浅,经历岁月痕迹后容易被磨损,变得模糊不清。科潘石碑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比较深。人物往往会凸现出来,似乎马上就从石头上走下来。在这两个城市,整块的巨石用来雕刻石碑,正面往往刻上一个君主或贵族的形象,穿着华丽的服装、戴着庞大的头饰,脸部形象是整个石碑中最突出的,人物面部表情安详而庄严,和周围繁缛华丽的服饰和头饰相对比,那种肃穆沉默的表情足以打动每个凝望它的人。石碑侧面和后面往往刻满了象形文字,记载历史事件和时间。
如科潘1号碑,整个纪念碑高达3.5米,正面是披挂齐全、盛装华服的国王形象,据推测他是国王兔子十八。由于石碑非常庞大,因此国王的头部,手足都要比常人大一倍多。巨大的形象和严肃的表情让人深刻感受到他的威严和干钧之重的力量。夸张的头部在整个雕刻中占据了大半位置,迫使雕刻家大大压缩胸腹部位所占的比例,这样的处理使得国王看起来有点头重脚轻,颇为可笑。这不代表玛雅雕刻家们没有掌握正确的人体比例和表现行动灵活的姿态,事实上,这些都是玛雅雕刻造型在宗教礼仪下不得不作的“变形”。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一下国王周围繁缛的装饰,就能知道雕刻家们的手艺有多么高超。那些夹杂其间的羽毛蛇、小神灵的线条变化多端而且极其优美,所以整个纪念碑的雕刻看起来在宏伟精美之余不失其生动与丰富。
除了石碑雕刻外,还有许多石板浮雕,通常都保留在玛雅的建筑和墓室中,例如帕伦克北部的铭文神殿中的石板浮雕。这些浮雕虽然刻得较浅,却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人物形象通常都是正侧面,刻画极为逼真,同时还没有忽略面部和手部的细节。有的小型石饰板表现更为生动,人的周围围绕着许多动物,互相偎依,连美洲虎身上的长毛都刻画了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玛雅的浮雕艺术可以与古希腊并肩相比。
在建筑装饰中,大多数雕刻是石灰泥雕。尤卡坦地区盛产石灰岩,玛雅人很早就懂得使用。在帕伦克和许多城市的建筑外墙和房间内部装饰着石灰泥雕,涂以彩色。这些石灰泥雕与石板浮雕相比雕刻更深,人物凸出的鼻子、张开的嘴、突出的牙齿,都十分清楚。在保留下来的玛雅古代手抄本中,也有石灰泥塑,它们被用来封存书页的边角,装饰以精美的象形文孚。
玛雅人在木刻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只是由于玛雅地区气候潮湿.木料容易腐烂,因此木制雕刻品很难保存下来。蒂卡尔五座金字塔神庙的门廊.标志着玛雅木雕达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建造于公元751年的神庙的每个横梁都由45510根常青树的柱子组成,每一根柱子长度从2.13米到5.33米不等,图案最精美的一根横跨了神庙的一个门道,一条装饰精美的羽蛇盘亘其上,图案与整个建筑形成了非常和谐的关系。羽蛇的身体中部成拱形,恰好空出一个合适的大小,形成了中部的神龛,里面有一个端坐的神像。羽蛇的头朝向左方,从它宽阔的嘴中露出的是一个神的上半身,羽蛇尾巴朝向右方,以两个旋涡形装饰纹结束。在羽蛇的左上方和右边角落,刻满了象形文字的碑铭。在羽蛇的上方,刻画了一只张开双翅的巨鸟,或者是玛雅人崇拜的克沙尔鸟,或者是玛雅的献祭鸟。
在蒂卡尔巴卡拉湖南端的…个神庙中,也发现了另一个古典主义时期的横梁、但是远不如前一个精美,它只有八个象形符号没有任何人物形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个木刻的制造时间大约在公元618年。
除了蒂卡尔以外,别的玛雅城市也保存了一些木刻艺术品。奇钦‘伊查的球场西边,有一个美洲虎神庙,神庙的内部门道中也有木刻横梁。,组成这个横梁的两根柱子中,每一根上面都雕刻着同样的花纹:中间是一个人型的太阳圆盘,外围是一个缠绕在羽蛇中间的人像。一左一右的人像都面朝中间的神坛。
发现了科潘的美国人约翰·斯蒂芬斯,曾经在1840到184l年来到了乌瓦夏克吞,他在统治者宫殿发现了一根常青树的柱子,他在书中写道:“这是乌瓦夏克吞唯一被雕刻了的柱子,上面的图案异常动人,让人爱不释手。这也许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前,当地历史上最精美的艺术品”。当他离开尤卡坦时,他将这根柱子带回了美国,不幸在纽约的一场大火中,柱子被烧毁。
除了宗教目的以及建筑物上的雕刻外,玛雅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创作了大量艺术品。在尤卡坦西海岸的海纳岛上发现了大量彩塑陶像,这些陶像都是作为陪葬的器物伴随玛雅人。由于陶像都是握在死者手上,所以尺寸很小,不超过30厘米高。但表现的题材极为广泛,从人物到动物,人物中又分老人、孩子、战士等等,还有成组的雕刻,如主人与仆人、母与子,还有留胡须的老人、矮子和驼背等。和大型石雕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小陶像中也十分注重细节的刻画,具有庄严的外表,除尺寸太小外,完全具有纪念碑的性质。
在雕刻形象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洲虎。美洲虎是玛雅人的图腾,它常常出现在壁画、墙面装饰等方面,例如奇钦·伊查的战士神庙中保留了美洲虎壁画。乌斯马尔建筑的墙上有几何形的美洲虎面具。美洲虎雕刻的代表作是在蒂卡尔、帕伦克、乌夏克吞发现的,真正的宝座仅仅在乌斯马尔和奇钦·伊查发现。宝座是一个活物大小的美洲虎形象。它背部平坦,用来作为座位。造型栩栩如生,给人极度的威严庄重感。
玛雅人在雕刻时使用多种工具,包括木头锤子、凿子和石锤等,不过主要工具还是石头制造的。凿子大概有5至15厘米长,一面是扁扁的切割面,用来切割石块,非常锋利,另一面是圆形的,便于手握,有时也可以用于捶打。石锤则是半球形状,直径大概5至8厘米。表面粗糙,大概是过度打击所导致的。
当采用石灰岩作为雕刻材料时,雕刻匠的工作相对比较轻松。刚刚开采出来的石灰石,相对来说质地比较软,这时候很容易雕刻,但是不久之后会变得很坚硬。所以雕刻也是需要工人们眼疾手快的。科潘的石碑大都采用一种称为安山石的火山岩,硬度相对较高,雕刻时需要颇费一-番精力和心思。
在最初的模型雕刻出来后,工匠们还要先打磨,然后再涂上各种涂料,这样一件作品才算最后完成。一般来说,玛雅人会首先选择深红色。这种深红色染料可能是来自于蚂蚁窝中获得的一种铁的氧化物。这种蚂蚁窝在森林中十分普遍,染料也很容易得到。第二种候选颜色是蓝色,玛雅人在遇到重大的祭祀典礼时,每个人都将自己抹成蓝色,战士则涂成黑色。在上色前,要先将染料经过研磨与硬树脂混合在一起,这样不仅容易上色,而且.还有黏合剂的作用,由于石雕作品表面大多留有一些小的凹陷处,因此这些地方总是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原先的色彩。
当玛雅人开采出足够的石头原料后,就将它们运送到相应的地点。玛雅人没有车子,不会使用轮子,但是他们知道如何使用滚木。佩腾的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硬木,树木的一部分非常适合做滚轴,而一些富含纤维的植物也可用来制作绳子,这种树木和植物都十分常见。在运输完石头后,就要将石柱树立起来。玛雅人会预先制作一个适合石柱较大端放置的石头凹槽。接下来可能是利用坡道或者是利用一种柱子的架构将石柱拉起,等石头完全固定好了以后,工匠们就开始施展巧夺天工的手艺,完成流传千古的作品。
9.印加艺术
西班牙人卡塞拉索·德·拉维加描述了在印加王花园中见到的奇异景象:“那里的装饰物都用黄金制作,栩栩如生的鸟儿们在灿烂的枝头婉转歌唱,小巧的蜂鸟在花丛中吮吸花蕊中的甘露”。另一个西班牙人则写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会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精致的东西。我的面前是一个巨大的黄金喷泉,那些细小的水珠完全是由黄金制造的,就像真的喷泉一样涌射而出,在阳光下变幻出七彩虹霓。”
这些绝不是夸张之语,印加入的黄金制品以巧夺天工的制作手法征服了所有人的心。
印加所在的地区盛产黄金。这个民族也因精巧的黄金制作工艺闻名于世。让人惊讶的是,印加人和美洲所有印第安人一样,不知道使用车轮,也没有掌握冶炼铁器的工艺,他们高超的黄金工艺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有人认为,这和印加人崇拜太阳神有很大的关系。印加入将黄金视为“太阳的眼泪”,因此手工艺工人使用金、银、绿宝石、玉以及贝壳来制作神的雕像,以及其他供皇族或宗教使用的物品。每逢重大的喜庆,他们也会制造黄金纪念品。例如印加末代皇帝阿塔瓦尔帕出生时,他的父亲就用纯金打造了一条重达几吨的金链子,据说这条链子可以在库斯科中心广场重复绕上好几圈。
黄金在印加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但不是财富的象征,印加入从来没有把黄金当做货币使用,因而也没有占有的概念。在他们看来,黄金是和纯洁的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当西班牙人表现出对黄金的异常喜爱,并贪婪索取的时候,印加人表现出了不可理解和鄙视的态度。印加人认为黄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还比不上玉米。
印加人拥有发达的金属加工业。他们不但懂得金、银、铜、铅、锡、汞的冶炼,还会冶炼各种合金,并知道利用汞来提纯黄金。印加入掌握了许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铸造、锻打、模制、冲压、镶嵌、铆接、焊接等。在印加社会中,金银主要用来制作装饰品和艺术品,铜及其合金主要用来制造武器、日用器皿和利刃工具。可以不夸张地说,印加人的金银装饰品,其技巧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相比。其中有一种金蝴蝶的翅膀只有1/l0毫米厚,重心找得非常准确,投出后能在空中盘旋。这些保留下来的金银制品也再次证明了当年西班牙人的记录并没有丝毫夸大的地方。可惜的是,西班牙入侵者却将许多工艺品融化成为了金锭。
除了黄金白银外,印加人还制作了白金的装饰品。而要熔化白金,至少需要1700℃以上的高温才可以,这就需要能产生高温的熔剂。欧洲人在19世纪才发明这样的熔剂,印加人却早在欧洲人之前几个世纪就已经掌握了冶炼方法,这实在是令人惊叹和不解。
除了精巧的金属加工艺术之外,印加人还十分擅长石头建筑。他们以高超的石头建筑工艺被称为“石头魔术师”。印加人在多个地方都建立了巨大的石头建筑,例如库斯科旁边的城堡、云中城市马丘比丘等,都是现在保存完好的石头建筑群代表作。这些建筑大多由切割成多边形的石块堆砌而成,每块石头动辄重达数十吨,石头与石头之间缝隙吻合得非常完美。当时的印加人既没有车辆,也从来没有见过马匹,又不会使用铁器,在石头的切割和运输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印加人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来建造这些石头建筑,至今没有定论。如果是采用人海战术,也不是不可能,但绝不会那么容易就建好城堡。另外,根据印加人的传说,他们掌握了一种从植物中提炼药物的方法,某种植物的精髓可以生产出特别的药物,能够溶化岩石,因此,坚硬的岩石在他们手里就好像橡皮泥一样容易控制。他们在切石块时,是否曾用某种可溶化岩石的药物呢?不管真相如何,印加人有特殊技术是可以确定的。
印加帝国时期,制陶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印加人在陶器的制作技术和装饰式样等方面不仅吸取了前人及同时期其他地区的经验,而且有还加以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陶器手工精致,造型生动,外观运用了水平颇高的磨光技术,看起来光滑平整,再加以雅致的装饰、优美的几何图案和绚丽的色彩,陶器制品熠熠生辉。在印加陶器中,有很多装饰图案都以描绘男女情感为题材,构图大胆巧妙,至今在利马的国立人类学博物馆还可看到不少印加陶器文物。
在医药学方面,印加人的成就也令人惊叹。他们的外科手术水平在当时的世界中居于首位,印加人还能进行穿颅术,从印加帝国的遗迹中,考古学家挖到一个曾进行脑外科手术的头骨。手术采用一种非常锋利的“T”形铜制手术刀。和古代中国人一样,印加人还掌握了麻醉术。他们从古柯叶中提炼麻醉剂。古柯原本是印第安人有4000年种植历史的传统植物。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一名叫做安杰罗·马里亚尼的化学家,将一种用古柯叶制作的酒推上市场,世界上才知道了古柯这种东西。据说现在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中的Coca,就是印第安人说的古柯。与此同时,有人用吉柯提炼出古柯碱,也就是可卡因,并开始吸食。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毒品。印加入具有丰富的草药知识,培植了奎宁、可可等用于疾病治疗。
印加人的纺织技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早在公元前2000年,他们就会纺纱织布了。此后,服务于皇室和贵族的纺织技术更是日益精细,花样层出不穷。在南部沿海皮斯科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因手工精细而被称作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之一”。印加的毛织品和棉织品花色繁多、色彩和谐、制作精细。如一幅1000年前制作的地毯,每0.025米含绒纱500根,而欧洲中世纪同类织物却只有100根。
在天文、历法和数学领域内,印加人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首都库斯科,城东、城西分别建有4座天文观象台,中心广场另设一座。根据长期的观测,印加人测得地球运行周期是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印加人还有一种历法是阴历,是根据对月亮的观测结果制定的。
印加人在音乐、文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印加的神灵中,有专门掌管歌舞音乐的女神,有人认为印加音乐具有亚洲古代音乐的水平和相似的表现手法,在艺术水平上可与欧洲古代民歌相媲美,甚至略胜一筹。由于印加人没有文字,因此他们的文学口耳相传,大多是神话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扬泰》,在西班牙人到来前已广泛流传于中安第斯山区。西班牙传教士根据克丘亚语言的特点创立了文字,记录这个故事并写成剧本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