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事物认识越正确,越深刻,自制能力就越强。比如,有的人遇到不称心的事,动辄发脾气,训斥谩骂,而有的人却能冷静对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为什么呢?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所以对自己的言行失去控制,最根本的就是对这种粗暴作风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自己的感情和言行失去了控制,造成了不良影响。
(2)培养坚强的意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什么的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因此,反过来也可以说,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没有自制能力。坚强的意志是自制能力的支柱。意志薄弱的人,就好像失灵的闸门,对自己的言行不可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毅力控制爱好。
一个人下棋入了迷,打牌、看电视入了迷,都可能影响工作和学习。毅力,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果断地决定取舍。毅力,是自制能力、果断性和坚持性的表现。列宁是一个自制能力极强的人,他在自学大学课程时,为自己安排了严格的时间表:每天早饭后自学各门功课;午饭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晚饭后适当休息一下再读书。他过去最喜欢滑冰,但考虑到滑冰比较疲劳,使人想睡觉,影响学习,就果断地不滑了。他本来喜欢下棋,一下起来就入了迷,难分难舍,后来感到太费时间了,又毅然戒了棋。滑冰、下棋看来都是小事,是个人的一些爱好,但要控制这种爱好,没有毅然决然的果断性就办不到。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嘴上说要戒烟,但戒了没几天就又开始抽了。什么原因呢?主要就是缺乏毅力。没有毅力,就没有果断性和坚持性,自制的效率就不高。可见,要具有强有力的自制能力,必须伴以顽强的毅力。
不生气的智慧:
在生活中,我们感觉周围的事物,形成我们的观念,作为我们的评价,以及相应地判断、决策等,无一不是通过我们的心理世界来进行,只要是经由主观的心理世界来认识和观察事物,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偏差,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即使是烦琐小事,投射到我们的心灵世界里时,就可能变得极其复杂和丰富。
8.时刻都要保持理智
面对各种刁难,我们常常会失去理性。有时候,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某种神经质。
神经质的心理症状是较为轻度的一种,它与人的情感智商(EQ)有一定的相关性。神经质的主要表现为责任心淡薄,对批评反应强烈,甚至有时发生暴力行为,缺乏理智,有时说谎、易怒,以自我为中心等。其性格类型表现为常跟人冲突,有显示自己力量的大胆举动,倾向于恶意地解释各种社会现象,以反抗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倾向性。神经质过高的人应注意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情绪,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转移和调整自己的心态。
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美国,有一位很有才华、曾经做过大学校长的人,出来竞选美国中西部某州的议会议员。此人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看起来很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但是在选举的中期,有一个很小的谣言散布开来:三四年前,在该州首府举行的一次教育大会中,他跟一位年轻女教师“有那么一点暧昧的行为”。这实在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位候选人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并尽力想要为自己辩解。由于按捺不住对这一恶毒谣言的怒火,在以后的每一次集会中,他都要站起来极力澄清事实,证明自己的清白。其实,大部分选民根本没有听到过这件事,但是,现在人们却愈来愈相信有那么一回事,真是愈抹愈黑。公众们振振有词地反问:“如果你真是无辜的,为什么要百般为自己狡辩呢?”如此火上加油,这位候选人的情绪变得更坏,也更加气急败坏、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为自己洗刷,谴责谣言的传播。然而,这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悲哀的是,连他的太太也开始转而相信谣言,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被破坏殆尽。最后他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人们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恶意的指控、陷害,更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和不如意,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1980年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里根有一次关键的电视辩论,面对竞选对手卡特对他在当演员时期的生活作风问题发起的蓄意攻击,丝毫没有愤怒地表示,只是微微一笑,镇静地调侃说:“你又来这一套了。”一时间引得听众哈哈大笑,反而把卡特推入尴尬的境地,从而为自己赢得了更多选民的信赖和支持,并最终获得了大选的胜利。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想必已经明白,你是生活在社会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你有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理智地、客观地处理问题。但是控制并不等于压抑,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励你进取上进,加强你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果你把自己的许多能量消耗在抑制自己的情感上,不仅容易患病,而且将没有足够的能量对外界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因而一个高情商的人应是一个能成熟地调控自己情绪情感的人。那么,如何正确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呢?你必须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面对同样的环境和遭遇,人的情绪反应有很大的差异。正确的人生态度,能帮助我们调整看问题的角度,帮助我们想通许多问题,缓解不良情绪,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心胸是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的基本条件。那些在情绪上容易大起大落,经常陷入不良情绪状态的人,几乎都是心胸狭隘的人。
要热爱生活,学会调节人际关系。对生活缺乏情趣的人,或是人际关系不良的人,精神上没有寄托,思想不安定,情绪就不稳定,容易产生神经质。反之,一个热爱生活并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就会在自己的身边形成一个比较和谐、融洽的氛围。这种氛围反过来从客观上又促进了自己,使自己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不生气的智慧:
如果能扩大自己的生活面和知识面,在精神上充实自己,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不计较眼前得失,心胸自然就会豁达起来,情绪也不会如此波动了。
9.仇恨是一把双刃剑
很多人都说过,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抢劫,不是杀戮,不是死刑,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憎恨的情感,是人的仇恨心理。的确,仇恨作为最黑暗邪恶的一种情感,它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摧毁了我们的社会,葬送了不可胜数的生命,也吞噬了我们的健康。
一个年轻人在一家酒馆畅快地痛饮着,好像一天要把一生的酒都喝光似的。酒馆服务员有些不安,就试探着问他:“先生,您喝了这么多酒啊?”
年轻人很解气地说:“我今天要喝个痛快,一会儿我要做一件积压在心里很久的事。”服务员不解地问:“什么事儿啊?”
“我天生驼背,有一个十分讨厌的家伙,每次遇到我都会在我背上重重地拍一巴掌,这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告诉过他很多次了,别这么做,可他就是不听。现在,我已经在自己的后背上暗藏了一个炸药包,过会儿,我就要去找他,等他再拍我的时候,肯定会把手炸个稀巴烂!”他很解气地说。
服务员吓得目瞪口呆:“啊!那你不是也被炸死了吗?”
“无所谓,只要能看到他的手炸得稀巴烂,我比什么都高兴。”
看了上面的故事,也许你会笑他愚蠢之极。不过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常常作出这种伤人又害己的事情呢?当你在受到外界或他人的伤害后或者外界满足不了自己的某种欲望时,你的心中是否也曾产生这样一种报复心理呢?仇恨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刺伤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
报复心理是指以幻想甚至计划以攻击的方式,对那些曾给自己带来伤害或不愉快的人发泄不满的一种心态。
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人容易产生报复心态。一种是“闷罐子”型,这类人往往心胸狭窄、嫉妒心强,遇到挫折后,对领导、同事产生敌对情绪和报复行为。另一种是“炮筒子”型,这类人遇事激动,脾气火暴,性情急躁,凡事急急匆匆,争强好胜,容易动火,遇事不能冷静下来,易产生过激的报复心态。
产生报复心理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个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正确对待时容易产生。
(2)在遭到领导、朋友、家人及亲属的善意批评时,认为是某人和他“过不去”,产生报复心态并实施报复手段。
(3)在婚恋生活出现问题,尤其是相恋了许多年,花了大量钱财后,恋爱对象提出分手,就感到被蒙骗、被耍弄、被抛弃,愤怒的情绪难以排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报复之心。
(4)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不能正确对待,用犯罪手段发泄、报复他人。
(5)在遭遇不公正对待或遭遇突发事件而承受不住打击。
(6)在朋友遇“难”需要“两肋插刀”,出于哥儿们义气,或亲人受辱,不靠组织解决问题,用暴力为朋友、亲人讨回“公道”。
仇恨是人性中的一处心理死结。它就像盘踞在心灵上面的一条毒蛇,当人能控制它时,它就不会带来危害,可一旦它失去控制,就会给人带来致命的伤害。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运用违法手段报复他人,将使你的仇人占两次便宜。一次是他冒犯你时,二次是你因为报复他而被惩罚时。尽管培根所说的报复行为与我们所说的报复行为有所不同,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以违法行为实施报复者必然自食其果。
每个人受到伤害以后,都会想方设法减轻自己的痛苦,这是人的生存本能,无可厚非。可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倍放大,然后转嫁到别人身上去的报复心理是极端有害的,这样既无法捞回自己所受的损失,甚至还会赔上自己的健康、幸福和生命。所以,我们必须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开阔心胸、提高自制能力,让自己在阳光雨露下生活。
当一个人的心理积累了过多戾气,他就会变得身体僵硬,做事偏激,易怒,却又胆小,气息虚弱,思维混乱,精神紧张而缺乏安全感。人是一个身心健康不可分离的整体,对于一个健康的个体来讲,也应该同时兼顾这两方面。
不生气的智慧:
心理是人类行为的主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导致健康的行为,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一个明智的人,都应该选择一条通往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