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 第3章 战胜自己我要强大起来(第2页)

第3章 战胜自己我要强大起来(第2页)

(4)做事不拖延。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为挫折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因为在日常一些小事情上没有处理好,不断积累,结果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在心理产生一种失败感,使自己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因而缺乏自信。所以,建立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

一位高考失利的青年,感到十分失意,就骑着自行车在大堤上乱走,一不留神,车子歪了下去,险些撞着坐在堤下的一个老人。在向老人表示了歉意后,他没马上走,而是坐在老人身边。那是春天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清风徐来。草绿了,花开了,那些花儿,在远远近近的绿草间像星星一样闪烁。无数老人、孩子在草里徜徉,花里漫步,也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只有这位青年感到例外。

那时候,失意就像春天的草一样在他思想里蓬蓬勃勃。很久以来,他看见一片落叶,便伤感,觉得自己也是一片落叶;他看见一片落花,也伤感,觉得自己是一片落花;看见流水,还是伤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这平平淡淡中像水一样流逝了。

老人看出了他的失意,跟他说起话来,老人说:“年轻人,怎么这样无精打采呢?”他当时手里正缠着一根草,在老人问过后,他举了举那根草说:“我这辈子将像这根草一样平凡。”老人没做声,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在老人的注视下他说了起来,他说:“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初中时因一场病休学一年。此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勉强读了高中后,又没考上大学。”他又说:“一个人连大学都没上过,毫无疑问是一个平凡的人,我这一辈子将在平凡中度过。但我不甘心,也不想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辉煌。”说到这里,他流泪了,他心里装不下太多的失意,那些失意像汹涌的洪水,终于找到了决口。

这时老人开口了,老人说:“你知道你手里拿的是什么草吗?”“不知道。”“它是蒲公英。”“这就是蒲公英吗,我常在诗人笔下见到它,可它也很普通呀。”他说。“你没看见它开着花吗?”“看见了,一种小花,毫不起眼。”“是不起眼,但它也可以辉煌。”“在诗人的笔下?”“不。”老人摇了摇头,注视着他。

过了一会儿,老人站了起来,跟他说:“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吧。”他听从了老人的话,也站了起来。随后,他跟着老人沿着那条堤往远处走去。大约二十几分钟后,他看见了一个足以让他一生都为之震撼的景致:那是一块很大很大的河滩,有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大,整个河滩上全是蒲公英,无边无际。蒲公英开花了,那些毫不起眼的黄黄白白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那样美,那样烂漫,那样妖娆,那样蔚为壮观,炫目辉煌。一朵小花,也可以这样辉煌吗?他们再没说话,就那样伫立着,起风了,花儿轻轻地向他涌来。他心里一下子飘满了那些美丽的蒲公英,忽然觉得自己也是一朵蒲公英了!

从那以后,那漫无边际的蒲公英一直在他眼里烂漫着,他仿佛从那里看见了自己。他同时也深深懂得了平凡的人生也可能充满着不平凡的道理。

人的成才道路是相当宽广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当你取得了一定成功之后,还会继续发现自己有不如他人之处。所以,时时知不足是有利于促进自己进步的。但若老是自卑不已,悲观泄气,则是有害无益的。

当然,最重要的是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估价。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如果只看短处不看长处,或者夸大短处缩小长处,则会形成自卑感。苛求自己没有短处,这是不可能的。有时,某些短处甚至还很难弥补,如身体的缺陷便是如此。积极的态度是扬长避短,以“长”补“短”。这一方面不行,也许另一方面比别人强。比如,盲人阿炳,虽然失去视觉,但却拉得一手好二胡,他不就是靠听觉和触觉来体验、创造生活的吗?当认识到自己的短处时,可以设法弥补,或选择更适合于自己的途径发挥自己的长处,自卑的心理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3.不要掉入懒惰的陷阱

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么和蔼可亲、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声如何响亮,他过去不可能、现在也不可能、将来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记得有一首歌唱道:“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她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美好的祝愿里。啊,幸福,就在辛勤的汗水里……”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一种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任何事业追求中的优秀成就都只能通过辛勤的实干才能取得。没有辛勤的汗水,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真正的幸福决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四体不勤的人们,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懒惰,只有懒惰才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来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要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会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精神沮丧、万念俱灰。因此,一位智者认为劳动是治疗人们身心病症的最好良物。有人说:“没有什么比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为有害的了。”“一个人的身心就像磨盘一样,如果把麦子放进去,它会把麦子磨成面粉,如果你不把麦子放进去,磨盘虽然也在照常运转,却不可能磨出粉来。”

那些游手好闲、不肯吃苦耐劳的人总是有各种漂亮的借口,他们不愿意好好地工作、劳动,却常常会想出各种主意和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他们说:“那山太难爬了!”或者“那没必要试,我已经试过多次了,都没有成功,无须再试了。”针对这种种辩解,我想说:

你这懒惰行为,所谓没有时间等等,都只是一种借口,你总是用种种漂亮的借口来为自己辩解,我看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肯努力,不肯下功夫,你的理论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会把他能干的事情干好的,如果有哪一个人没有干好自己的事情,这表明他不胜任这件事情。你没有写文章表明你不能够写,而不是你不愿意写,你没有这方面的爱好证明你没有这方面的才干,这就是你的理论体系。如果你这个理论体系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话,它将会产生多大的负作用啊。

一心想拥有某种东西,却害怕或不敢或不愿意付出相应的劳动,这是懦夫的表现,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因而愈加珍惜它,人们才能从这种“拥有”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原则。即使是一份悠闲,如果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这份悠闲也就并不甜美,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无聊而已。不是用自己劳动和汗水换来的东西,你没有为它付出代价,你就不配享用它。

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不管他多么和蔼可亲、令人尊敬,不管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不管他的名声如何响亮,他过去不可能、现在也不可能、将来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劳动,劳动就是生活。让我看看你能干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一向认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尊重劳动是保持良好品德的前提条件,只有热爱工作、尊重劳动,才能抵御各种卑劣思想、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抵抗各种低级趣味的引诱。我想进一步说明,只有热爱劳动、尽职尽责,才能摆脱由于沉溺于自私自利之中而带来的无数烦恼和忧愁。无论是谁,他既不可能躲避烦恼和忧愁,也不可能避开辛苦的劳动。

有些懒惰的人总想干点轻松的、简单的事情,但大自然是公平的,这些“轻松的”、“简单的”事情对于懒惰者而言也会变得很困难、很艰难。那些一心只想逃避责任的懦夫也迟早会受到应得的惩罚,因为这种人总是对高尚的、有利于公众的事情刁;感兴趣,于是他的私欲、各种卑劣、庸俗的念头就会在他的大脑中膨胀起来,这种人的心思本来可以用在有益的、健康的事业上,结果都由于私心杂念过于膨胀,自己的心智脑力被各样各样琐屑、卑鄙,甚至是幻想出来的烦恼和痛苦白白地耗费了,许多无所用心的人的脑力也是这样白白地浪费了。

无论是从最低级、最庸俗的意义上讲,还是从纯粹个人享乐这方面讲,适当从事有益的劳动也是完全有必要的。不劳动就不应该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我想说:

即使当我们被雇佣的时候,当我们从事艰苦劳动的时候,我们也感到很幸福快乐;适当的休息、必要的休闲这都是人人所希望的,但这一份清闲必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赚来的,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赢来的才具有意义,才会使人享受到劳动之余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活着,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无限幸福。

劳动是使人快乐的方法之一。经常从事一些适宜的劳动,对每俱灰;劳动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个人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一旦离开这种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的劳动,人们就会百无聊赖、无精打采,就会无所事事,精神萎靡不振,进而会头昏眼花,神经系统也会紊乱不堪,久而久之,身体自然会莫名其妙地垮下来,精神也会一蹶不振。千万不要陷进这种状态之中。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就是勤奋地工作,满怀信心地劳动。一个人一旦参加了劳动,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身边,无聊和单调的感觉就会逃之天天。工作,勤奋地工作;劳动,愉快地劳动,总是去干这样或那样有益的事情。

“懒惰是魔鬼为所有伟大人物和小人物设置的陷阱,一旦掉入这个陷阱中,就等于落到了恶魔的手中。”这也许是你祖父说的也许是你的小学老师说的,这确实是至理明言。

4.有了自信就成功了一半

自信力是人生重要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行动的内在动力,是自我成功的法宝。一个人没有充分的自信力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世上真不知有多少失败者,只因没有坚强的自信力,他们所接近的也无非是些心神不定、犹豫怯懦之辈,他们三心二意,永无决定事情的能力;他们自身明明有着一种成功的要素,却被自己活生生地推了出去。

沉着冷静,永不气馁,这是每一个人所应养成的品格,任何人都应永远保持一副亲切和蔼的笑容、一种希望无穷的气魄,一种必能战胜任何突然袭来的逆浪的自信力和决心。他们应该不急躁、不懊恼,不轻易发怒,更不应该遇事迟疑不决,这些良好的品性,往往比焦心忧虑更容易解决许多困难。

喷泉的高度是无法超过它的源头的,一个人做事也是一样,他的成就绝不会超过自己所相信的程度。如果你已经有了适当的发展基础,而且你知道自己的力量确能愉快地胜困难,就应该立刻拿定主意,不要再发生丝毫动摇,即使你遭遇一些困难和阻力,也千万不要想到后退。

无论你现在处于一种什么地步,千万不要失去最可贵的自信力!你应该昂起的头,切勿被困难压下去;你坚决的心,切勿被恶劣的环境所屈服。你要做环境的主人,而不是环境的奴隶。你无时无刻不在改善你的境遇,无时无刻不在向着目标迈进。你应该坚决地说:你全身的力量已经足以完成那件事业,绝不会有人来把你的这股力量抢了去。你应该从自己的个性改起,养成一种坚强有力的个性,把曾被你赶走的自信力和一切因此丧失的力量重新挽救回来。

有许多人对事业曾经失去过信心,但最后还是重新建立了自信,挽回了事业。世人应该保持这种价值连城的成功之宝,正如应该争取高贵的名誉一般重要。

诺贝尔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在诺贝尔的遗嘱中,他将价值瑞典币三十余亿克朗的财产,部赠予亲友,大部分留作基金,以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每年颁发一次,给予在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方面有贡献的人,以及有效地促进国际亲善,废除或裁减常备军,对促进和平事业有贡献的人。受奖人不受国籍限制,这就是自1901年起颁发的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是因为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的引爆装置而获得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初次见到硝化甘油,是在圣彼得堡。当时,一个名叫西宁的教授拿硝化甘油给诺贝尔父子看,并放在铁砧上锤击,受锤击的部分立即发生爆炸。这引起了诺贝尔极大的兴趣。西宁教授说,如能想出切实的办法,使它爆炸,在军事上大有用处。从这以后,年轻的诺贝尔就对此念念不忘,力求完成这一发明。

诺贝尔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认识到要使硝化甘油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或以重力冲击。寻求一种安全的引爆装置,这正是诺贝尔为自己确定的课题。1862年五、六月间,诺贝尔在圣彼得堡的实验室里,进行了第一次探索性的试验。他先把硝化甘油封装在玻璃管里,再把玻璃管放进装满火药的锡管里,然后装进导火管。装好以后,诺贝尔兄弟三人一起来到水沟旁,将导火管点燃,丢人水中,结果,水花四溅,地面震动,爆炸力远大于一般火药,表明硝比甘油与火药都已爆炸了。这是一次用较多的火药引爆较少的硝化甘油的试验,它的意义不在于实用,而在于第一次发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

自此以后,诺贝尔努力寻求硝化甘油爆炸的引爆物。这种引爆物的用量,当然应该远小于硝化甘油,才有实际意义。他经历了多次失败,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试验,以至于就连他的父亲和哥哥都嘲笑他“固执”。

有一次,诺贝尔以为已经找到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办法,满怀信心地进行试验。他用一只小玻璃管,里面装满火药,与导火索接好后,浸入装有硝化甘油的容器内,点燃后,他像一个放爆竹的孩子一样期待着轰然一声巨响。但是,玻璃管内的火药爆炸却未引燃硝化甘油。现在看来,这次失败可能是偶然的。引爆硝化甘油并不困难。然而,在历史上诺贝尔确曾走过这样的弯路。可贵的是,他遭到失败而不急躁,不灰心。又经多次反复试验和细致分析,他终于发现是由于玻璃管口没有封紧,火药不能炸碎玻璃管,没有产生足以使硝化甘油爆炸的冲击力和温度。于是他用蜡将管口封死,终于获得成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