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大隋帝国电视剧2018 > 第二章 锐意改革建章 立制(第2页)

第二章 锐意改革建章 立制(第2页)

尚书省。尚书台在曹魏时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直接隶属于皇帝,下分二十余曹,成为管理全国各种事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其办事机构由宫中迂至宫外,取代东汉的三公府,其长官为尚书令和仆射,号称“宰相”和“副相”。南朝刘宋时改称“尚书省”。尚书省内设二十曹至三十曹,分管不同的政务。到南北朝后期,基本上确定了所谓“六部二十四司”的规模,结构日趋严密。

中书省。曹魏时期,在尚书台由宫内迁出后,原设在魏王府典尚书奏事的秘书监改为中书监,设在宫中,替代尚书台,主管出纳政令。后来设立中书省,以中书监、中书令为其长官。因其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趋重要。

东晋、南朝时设中书通事舍人,分局署与尚书诸曹相对应,承理诏令奏章。

门下省。东汉末,宦官势力被消除后,侍中寺从宫中迁入禁省,称为“侍中省”。魏文帝时,将秦之散骑、汉之中常侍,合并为“散骑常侍”,置“散骑省”于禁省之中。二省并“掌侍从左右,关通内外”,与中书省成制衡之势。东晋哀帝司马丕时,将禁中二省合并为“门下省”,设侍中、散骑常侍、给事黄门郎、给事中等官职,“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尝药,封玺书”。在北朝,门下省最为重要,“参决军国大政,万机之事,无不予焉。”

总之,直到南北朝后期,三省尚未能有机结合起来,三省长官都号称“宰相”,在权力分配和行使上,时常各有偏重,尚未形成定型的三省辅政体制。

2-2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即位后,宣布废除北周模仿《周礼》所设置的六官,接受崔仲方的建议,恢复汉、魏旧制,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司空等三公(三师三公为正一品)和五省。三师不掌实权,不设置官署,只是给予那些德高望重老臣的荣誉职衔。三公虽然设置僚属,有参与国家大事的职责,但只是属于顾问的性质,无有实权,亦不常设。五省才是国家真正的最高权力机关。五省之中,内侍省是宦官机构,主要掌管宫中的日常事务。秘书省掌管图书历法,是较为清闲的地方。因此,内侍省与秘书省在国家政权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占有重要地位的是门下省、内史省和尚书省。

尚书省在隋代地位很高,即《隋书·百官志》所说的“尚书省,事无不总”,是主持日常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和左、右仆射(从二品)各1人。尚书省下设吏、礼、兵、都官、度支、工等六部,开皇三年(583年)改都官为刑部,度支为户部。六部的职能分别是:

吏部。掌文官选授考课,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调动等事务。

礼部。掌学校、礼乐,掌管祭祀、礼仪及接待四方宾客。

兵部。掌军籍舆马,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度支(后改为民部。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称户部)。掌财税出纳,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

都官(后改刑部)。掌行政、司法,掌管法律、刑狱等事务。

工部。掌工程建造,掌管全国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有关政令。

尚书令一职实际上一般不授人,因而分领六部的左、右仆射便成为尚书省事实上的最高长官。六部之中,每部设尚书1人(正三品)、侍郎6人。六部的尚书与尚书左、右仆射合称“八座”。六部共二十四曹三十六侍郎,即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2人、主爵侍郎1人、司勋侍郎2人、考功侍郎1人;礼部尚书统礼部、祠部侍郎各1人,主客、膳部侍郎各2人;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2人,驾部、库部侍郎各1人;都官尚书统都官侍郎2人,刑部、比部侍郎各1人,司门侍郎2人;度支尚书统领度支、户部侍郎各2人,金部、仓部侍郎各1人;工部尚书统领工部、屯田侍郎各2人,虞部、水部侍郎各1人。六部共二十四曹三十六侍郎,分司曹务,直宿禁省。

门下省在隋初是侍奉谏议机关,掌管审查政令及封驳诸事务,其长官有纳言2人(正三品),本是侍奉内廷,以备皇帝顾问。次官有给事黄门侍郎4人,负责纠正奏章得失。此外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4人、谏议大夫7人,皆为谏官。隋初,门下省还掌管皇帝衣食供奉等日常生活事务,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

与尚书省、门下省鼎立的是内史省(唐改为中书省),为中枢的制令机关,主管起草皇帝诏令,隋初监、令各1人,后来废监,置令1人(正三品)。内史省的属官有舍人8人,掌起草制令;通事舍人16人,掌宣奏。

秘书省掌图书籍藏整理,长官为秘书监(正三品)1人,次官有秘书丞1人,属官有秘书部4人、校书郎12人,正字4人,录事2人,领著作曹(掌国史修撰),有著作郎2人,佐郎8人,校书郎、正字各2人;太史曹(掌天文历法),置太史令、太史丞、司历各2人,监候4人。

内侍省是内廷的侍奉机关,隋初由宦官担任,长宫为内侍(从四品上)2人,次官有内常侍2人,属官有谒者监,内寺伯等。

五省之外,还有御史、都水二台和太常等十一寺。

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从三品)1人,次官为治书侍御史2人,属官有侍御史8人,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12人,录事2人。御史的职掌是纠察弹劾。

太常等十一寺分别是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其职掌不再一一列举。

武官的十二府大将军,统领全部内外禁卫部队,直接隶属于皇帝,其职掌于府兵部分一并论述。

太子东宫的职宫系统庞大,这里亦不再一一列举。

此外,隋文帝还设置十一等“勋位”,即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十一等勋官,还有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等七等散官授给有功劳的文武官员,但并不理事,称为“散官”,与担负具体职责的官员即“职掌官”不同。

隋文帝即位之初关于中央官制的改革,即五省、六部、二台、十一寺以及十二府大将军的设置,无疑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发展,它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机构已日趋系统而完善。

特别是尚书省的六部二十四曹三十六侍郎的设置,使尚书省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其职能的分工和统一,已相当完善,并为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效法和沿用。隋初的中央宫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机关的职能与效率,这对于巩固隋王朝的统治、统一南方、发展经济,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整顿吏治

隋文帝即位后的整顿吏治,是从整顿和精简国家行政机构入手的。关于中央官制的改革,已如上述,而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问题亦相当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机构冗赘。

开皇三年(583年),由度支尚书出任河南道行台兵部尚书的杨尚希,目睹“天下州郡过多”,弊端百出,因而上表朝廷:

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且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琴有更张之义,瑟无胶柱之理。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伏听裁处。

杨尚希的上表,对于地方行政机构冗赘弊端的抨击,可谓击中要害。隋文帝读过杨尚希的上表后,大为称赞,当即“罢天下诸郡”。在地方行政机构中,废除郡一级的建制,同时又省并了一些州县,只保留州、县两级地方政权。这就裁减了一大批冗官,不仅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又提高了地方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为整顿吏治开创了十分有利的局面。

隋文帝的整顿吏治,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选任、考核、升降和赏罚方面:关于官吏的选拔,由于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度已走向反面,被隋文帝正式废除,命令每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589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把州郡僚佐的选授权由地方收归吏部,即所谓“当时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选拔官员时,把“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作为考核和选拔官吏的标准,把德行和才干放在首位,而不是看出身门第,这无疑有利于选拔贤才到各级政府机关部门任职。

2-3隋长城图

隋文帝曾多次下诏表扬良吏。例如:开皇元年(581年),下诏表扬岐州刺史梁彦光,不久又表扬相州刺史樊叔略、新丰县令房恭懿。开皇十一年(591年),临颎县县令刘旷因考绩名列天下第一,被晋升为莒州刺史。五年后,汴州刺史令狐熙于吏部考绩第一,赐帛三百匹。布告天下,予以褒扬。开皇二十年(600年)齐州行参军王伽,本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州府令他押送李参等7名判处流刑的囚犯至京师。途中,王伽见流囚戴枷锁行路辛苦,‘便将犯人们的枷锁去掉,约定日期到达京师,并说如有逃脱,“吾当为汝受死”,然后令他们自行前往。流囚感激王伽,全部按期到京城报到,“一无叛离”。

隋文帝闻知此事后,大为惊异,立即召见王伽,称赞良久。文帝令这7名流囚,携带妻子儿女入京,赐宴于殿庭,将7人一律赦免,并为此诏书天下:

凡在有生,含灵禀性,成识好恶,并识是非。若临以至诚,明加劝导,则俗必从化,人皆迁善。往以海内乱离,德教废绝,官人无慈爱之心,兆庶坏奸诈之意,所以狱讼不息,浇薄难治。朕受命于天,安养万姓,恩遵圣法,以德化人,朝夕孜孜,意在于此。而伽深识朕意,诚心宣导。参等感悟,自赴宪司。明是率土之人非为难教,良是官人不加晓示,致令陷罪,无由自新。若使官尽王伽之俦,人皆李参之辈,刑厝不用,其何远哉(《隋书·循吏·王伽使》)于是,提拔王伽为雍令,王伽在雍令任上以政绩突出而闻名。

隋文帝在奖励良吏的同时,还依法严惩贪官污吏。他经常派人侦察朝廷内外的官员,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便严惩不贷,甚至连他的儿子也不能例外。隋文帝的第三子杨俊,开皇二年时拜上柱国、河南道行台尚书令(正二品),洛州刺史,加右武卫大将军,领关东兵,时年仅12岁。据《隋书·文四子传》记载,“俊仁恕慈爱,崇敬佛道,请为沙门,上不许。”开皇六年,杨俊十六岁,任山南道行台尚书令,以山南道行军元帅,督三十总管,水陆十余万,屯汉口,为上流节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