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荷兰帝国国土面积 > 第二部分灿烂的帝国文明第一章 帝国文明多面体(第2页)

第二部分灿烂的帝国文明第一章 帝国文明多面体(第2页)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远洋贸易的兴起及频繁的海上战争,使得海洋题材的绘画在17世纪成为荷兰美术的重要表现题材。例如巴库森的油画《布瑞尔战士》,重现了荷兰军舰于鹿特丹海岸扬帆出航的雄风;贝尔斯卓那幅以雄伟气魄而著名的《特尔德之战》,让英荷首次战争最后一场关键海战的局部实况跃然纸上。人们还可以发现,在黄金时代的荷兰艺术家们,喜欢在海景和其他户外风光绘画构图中,刻意拉低水平线,以扩大描绘天空和云彩的空间。

在金钱至上的荷兰,庶民的需求逐渐超越王室与教会的影响,成为政治走向的参考。自由、独立、开放、进取的人生态度,带动了荷兰的文化时尚。富商、政要等新兴中产阶级,开始向艺术家们定制各种日用摆设、宗教器皿及身着盛装的肖像画;普通民众由于无力购买价格高昂的油画,转而购藏价格便宜的素描和版画。百姓日益增加的艺术品需求,成为荷兰文艺市场的重要消费者。根据史料,在17世纪的荷兰,私人拥有上百乃至上千幅藏画完全不足为奇。视觉艺术的普及令画家激增,甚至出现了大量父子、兄弟姐妹同为画业者的现象。许多艺术家开始自行分析市场趋势,确立创作方向和师学风格,有些甚至组织起地方性画家行会,借以保障自己的创作权益,摆脱以往由贵族和神职人员赞助的依赖。

林布兰特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坛的重要领导人,他才华横溢、擅长交际,集画家、收藏家、代理经济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并设画室招收弟子。林布兰特热衷历史和宗教题材方面的绘画,《夜巡》即是这方面题材的著名画作。然而,真正令林布兰特享誉世界的却是蚀刻版画,他创作于1631年、表现时年24岁的第一副蚀刻版画《穿绣花披风戴软帽的自画像》,开启了之后其80余幅自画像的先河,如《张开嘴巴呐喊状的自画像》、身穿工作服《在窗边绘制版画的自画像》等。林布兰特也为他人绘制油画肖像,穿修道士袍服的19岁肚子,化身异邦富商的无名氏,在他精雕细琢的笔画下,均栩栩如生且光影变化幽深细微。另外一名著名的风景画家卡普在其木板油画《年轻男子肖像》中,以敏锐的洞察力将主人公专注的表情及其毛发、肌肤、服饰纹褶刻画地入木三分,呈现出逼真的质感。

【图29林布兰特】

而在文·德·库根的少女头像素描中,处处表现出画家不凡的运笔功力。当时的荷兰社会,“财势”取代“血统”成为身份定位,在客厅张挂自己或家人的肖像成为富人的新潮流。荷兰东印度公司亚洲总部负责人克诺尔也紧跟潮流,委托当时客居印尼的荷兰画家库曼,制作他与日籍夫人、两位混血女儿在庭院休憩的全家福。巧合的是,画面右侧阴影中那位大眼睛、暗肤色的侍者,暗示了一段反客为主的热带风土经历。

分开绘制的夫妇肖像画在荷兰一度流行。著名肖像画家哈尔斯以粗犷笔触挥毫的两件对称式夫妇肖像,传神地再现主人公的气宇轩昂。但到17世纪,将夫妇合绘一幅的双人肖像画突然流行起来,德·巴瑞为《海牙时报》创办人卡斯特林及其妻所绘的坐像,既生动再现夫妇俩人的从容,也以巧妙的背景来暗示男主人的工作性质和女主人的园艺嗜好。

艺术的繁荣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密不可分。艺术品作为一种奢侈品,能相对安全且迅速地消耗掉大量的剩余资金,而国家走向和谐稳定就必须消耗掉个人持有的现金。然而,令人感到纳闷的是,荷兰这样的小国,怎么能在17世纪经历那么空前的繁荣,甚至为全世界诸多领域,从绘画到科学,从服装制造到威海造地到航海探险,等等这些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欧洲从17世纪开始进步“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开始兴起海上冒险,以探索世界地理和发展外海商机,这也给滨海的荷兰创造了百年不遇的机遇。当时的荷兰,从三个方面表现出其与众不同之处:一是有别于其他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欧洲国家,荷兰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贸易和工业。二是当时欧洲各国均为专制主义导致中央集权,而荷兰是第一个由公民而非贵族掌控的社会,而民主会令一个国家更加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三是荷兰背离了宗教统一的大潮,拥有多个教派。这样一来,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思想层面,荷兰都比欧洲其他各国拥有更大的宗教宽容。

荷兰经济黄金时代的到来,与东印度公司密切相关。另外,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带起了一批富裕的荷兰资产阶级,他们有充足的资本使得像填海造田则海洋的昂贵工程得以开展,随之出现了大量良田,投资人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当整个欧洲还是以皇家和贵族为主导时,荷兰的艺术和文化却已经由资产阶级来主导。许多从17世纪传世下来的荷兰绘画是为了在市场上自由买卖而非常规地为王室或教堂绘制。荷兰的中产阶级也第一次带起了大规模购买艺术品的潮流。像伦勃朗最初也依赖于肖像画而博得大名,还有一些油画以航海、商船为题材。这次展出的很多展品,成为当时装点运河大厅和富豪宅邸的一道风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馆长莱乌说,他现在住的房子即为当时东印度公司的一名高层所建,房子的走廊曾挂满名人画作,该高层人员也是众多首批购买伦勃朗画作的人之一。

然而,到了17世纪末,随着英格兰和法国等新兴商业力量的兴起,在与这些新兴商业力量的竞争中,荷兰逐渐衰退下来。一方面,荷兰人坐吃山空,另一方面,英国迅速从荷兰夺回经济失地。在此背景下,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不得不逐渐被迫听命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英格兰的工业优势。1672年,荷兰和法、英开战,在经济上对荷兰造成致命打击,标志着荷兰的黄金时代结束,因此该年被称为荷兰的“灾难年”。此后,荷兰也只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二流角色。进入18世纪后,荷兰与英国之间的战争仍不断上演,荷兰国内对亚洲货品的需求量大减,荷兰东印度公司业务量急剧下降,被迫于于1799年宣布解散,荷兰的“黄金时代”也随着正式宣告结束。

兴衰难定的荷兰文学

荷兰语被堪称为世界上最难懂的文字之一,但是荷兰至今仍然保存着荷兰语的使用。曾经有伟大诗人说过,荷兰并不缺乏流传今古的文学,只是由于荷兰语的使用范围狭小而且荷兰语不比拉丁文、英语和法语等文字易懂,所以才阻碍了荷兰文学走向世界。

事实上,早在12世纪末期,荷兰就开始出现文字。弗里斯兰方言、弗兰克方言、和萨克森方言融汇演变成了荷兰语-荷兰文的语言。荷兰民间于13世纪开始出现民间文学。以佛兰德为中心的南方市民阶级开始觉醒,也深受法兰西文化的影响,陆续出现了《列那狐》、骑士传奇等以动物为题材的宗教诗和故事等文学作品。马尔兰特(约1235~约1300),作为荷兰的第一个诗人,1257年开始写骑士诗歌,后来又著作了训诫性长诗《韵文圣经》(1271)、《历史之镜》(1284)和《自然之花》等。在长诗《哎呀!马丁》(1291)中,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主张社会平等、反对封建的思想。此时,拉丁文开始逐渐被荷兰文所替代。到14世纪,使徒传、福音故事、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等以《圣经》为背景题材的宗教作品都是用荷兰文撰写。“荷兰散文之父”--佛兰德的神秘主义者吕斯布鲁克(1293~1381),写了许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训诫散文,主要的作品有《精神结婚之美》(1530)。受他影响,肯皮斯(1381~1471)的拉丁文名著《仿效耶稣基督》(1441)也问世了。15世纪后,对诗与剧本的写作研究开始在荷兰大街小巷流行起来,市民热衷于创作以骑士小说为题材的戏剧和神秘剧、宗教剧、道德剧、喜剧。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影响文学创作。埃拉斯穆斯(1466~1536),鹿特丹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的长篇讽刺著作《愚人颂》(1509)就是用拉丁文撰写的,作品揭露和讽刺了当时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和反动堡垒的天主教会,并且他把《新约全书》从希腊文译成拉丁文(1516),名声显赫。柯伦赫尔特(1522~1590)创作了人文主义的名作《处世之道》,他被称为“近代荷兰散文的创始人”。除他们外,马尔尼克斯(1538~1598)创作了同样是讽刺天主教的《神圣天主教会的蜂房》。16世纪下半叶,反西班牙的独立战争还有宗教改革等迫使很多南方人开始往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迁移避难,文学家和学者在16世纪末叶开始活跃在荷兰省,使其成为了文学活动的中心。

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其艺术的繁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种奢侈品,艺术品以一个相对安全和快速的方式能消耗掉大量的剩余资金,而个人持有的现金在这些艺术品上的消耗奠定了国家走向和谐稳定的基础。那么,让我们感到诧异并值得思考的是,荷兰这样的小国如何能在17世纪制造出空前的繁荣,甚至在诸多领域上,都能造成全球范围的深远的影响,不论是服装制造还到围海造地,还是科学到绘画,甚至是航海探险,荷兰都引领着全世界的脚步。

宏观整个大历史,我们不难发现,17世纪欧洲迎来“大航海”时代,各国纷纷兴起海上冒险,对世界地理的探索,对海外商机的开拓,让占据了港口地位的荷兰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于是,作为与欧洲内陆沟通的运输桥梁,海上贸易给荷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契机,艺术得到的是空前的繁荣与传播。那个时期的荷兰,站在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佳作纷呈。

在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下,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世俗的、民主的,没有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社会。原欧洲其他国家艺术所依赖的传统发展条件都被荷兰颠覆了,它让文学不再局限于宗教的狭窄范畴,而是有了更开阔的思路与领域,更贴近现实生活。17世纪,荷兰是欧洲第一个强国,艺术、文学、科学、航运、贸易等的同时繁荣,让它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世纪”。文学方面涌现了霍夫特(1581~1647)、卡茨(1577~1660)、冯德尔(1587~1679)、布雷德罗(1585~1618)和赫伊亨斯(1596~1687)等一批著名诗人和作家。同时,霍夫特的田园诗剧《格拉尼达》(1605)、冯德尔的两大诗体悲剧《流放中的亚当》(1664)和《琉西发》(1654);记录独立战争的《荷兰史》(1628~1647),《西班牙的布拉邦人》(1617)和布雷德罗的喜剧《牛》(1612)等一批名著相继问世。1637年,国家审定了《圣经》的译文,让荷兰语的规范化有了进一步的促进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荷兰文化艺术的迅速发展并非偶然,在有些学者看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宽容的传统。16世纪荷兰成功的脱离西班牙统治,独立后的荷兰深感自由和宽容的可贵,人民推崇宽容,宽容成为荷兰文化的一大特色。同时当时欧洲宗教迫害盛行,于是荷兰成为所谓的“异端”的避难所,给斯宾诺莎、狄卡尔创造了一个“离经叛道”的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讲,荷兰因此成就了一代哲学伟人。其次绘画。在欧洲绘画史上,荷兰的绘画一直是意义重大,涌现了如伦勃朗、梵高、弗米尔、扬·斯滕、德·霍赫等划时代的巨匠,他们的作品在中国艺术界影响深远。

然而,17世纪后半叶,文学上开始有发展停滞的迹象,这主要因为18世纪的荷兰作家开始模仿、追随冯德尔等先辈作品,特别偏好模仿法国的古典主义。例如受莫里哀影响,兰亨代克(1683~1756)写下了喜剧《互相的骗婚》(1714)。而这时期的著名诗人比尔德狄克(1756~1831)的诗体悲剧《弗罗里斯五世》(1808)和抒情诗《祈祷》(1796)则是荷兰的主流文学从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标志。

1837年,浪漫主义运动开始活跃起来,波特希特(1808~1875)创办了《向导》,标榜了振兴国民的文学。另外突出的作品是博斯博姆-图森夫人(1812~1886)的历史小说《法兰西少校》(1875),伦内普(1802~1868)的历史小说《养子》、等。而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有贝茨(1814~1903)的写实幽默小说《暗箱》(1839),这是一部在狄更斯影响下所创作的。戴克尔(1820~1887,笔名穆尔塔图利)创作的自传体讽刺小说《马格斯?哈弗拉尔》(1860),强烈的控诉了爪哇统治者和荷兰殖民者的暴行。许多后代都被他的理想主义和崭新的风格所影响。这时期还有文学评论家胡埃特(1826~1886)的一些尖锐的评论,和荷兰的文化史《伦勃朗的国家》(1884)。

1885年,新的文学月刊《新向导》问世,刊物是由年轻的“八十年代诗人”克洛斯(1859~1938)、佩克(1859~1881)、霭覃(1860~1932)和弗尔韦(1865~1937)等人创办发表的,荷兰文坛因为追求美学革新的“八十年代文学运动”而焕发了生机。同时致力与这个运动推广的还有批评家阿·泰姆(1864~1952),他以笔名德塞尔著称的。革新运动追求从个人感情而出发的冲动的美,也尖锐的抨击作家前辈们的那些小市民庸俗性,推崇“为艺术而艺术”;该运动后来发展为霭覃的神秘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剧作家海耶曼斯(1864~1924)的写实主义和小说家库佩勒斯(1863~1923)的自然主义和该时期戈尔特(1864~1927)的象征诗《五月》(1889)最为突出,作品所描述的是月亮中的五月女神向盲眼之神巴尔德求婚但遭到拒绝拒绝而导致谱出悲剧的故事。

独爱表演艺术的荷兰人

荷兰的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每个大型的博物馆里都有价值不菲的收藏;戏剧和音乐领域也是非常的出名,艺术形式和内容各种各样;艺术家们可以尽情的在这个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情。每年的艺术节上,荷兰的作品总是能与国际作品相得益彰。当然,这与荷兰政府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荷兰中央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如何提高荷兰艺术实践的质量和多样性上,他们主要是用政府补助的方式鼓励艺术创作和拍卖艺术品。科教文部的顾问机构--文化艺术顾问委员会在艺术与艺术政策方面给政府出谋划策。

在文学领域,很少有人读荷兰的文章,但是这并不代表荷兰的文化遗产匮乏,几个世纪来,荷兰出现了很多大牌的作家。从诗人创作发表的诗集看,荷兰位居世界第三。

在经典音乐领域,荷兰有著名的管统乐团,世界各地都有乐团据点。当然,其中最出名的非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莫属,这个乐团经常参加一些著名的演出。像十八世纪管经乐团、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以及阿姆斯特丹的斯宏伯格乐团这些小型乐团也是很出名的。

在戏剧领域,荷兰更是享有盛名,他们国家有很多专业的剧团,像保留剧目的传统小型剧团,这种剧团更加专注于音乐表达、表演技巧和各种灯光效果的结合。多赫特卢普这个剧目已经多次被搬上了国际性的大舞台。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比利时)每年的喜剧艺术节更是值得一看。

绘画、雕塑与美术设计是荷兰的“三朵奇葩”,发展历史悠久。荷兰的绘画一直闪闪发光,闻名海外,像伦勃郎、哈尔斯、弗美尔、梵高、蒙德里安等绘画大家为荷兰的绘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当代绘画与雕塑艺术家们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他们一直让荷兰的艺术走在世界的最前沿。荷兰当代艺术家经常出席各种国际艺术活动,像在维也纳的拜茵那勒和卡塞尔的多库曼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就有他们的身影。战后著名的画家卡若阿拜尔和康乃尔还参加了眼镜蛇运动,他们现如今还会出现在各种较大的场合。范艾乐克、迪柏兹、斯特卢肯、斯霍尔特、柔琳、杜瓦丝也是较杰出的当代艺术家。

荷兰美术设计的主要理念是:简洁、轻快、淳朴。这种理念的代表作品是风格运动成员的作品,所谓的“风格”其实是一个组织,成立人是知名的美术设计师与艺术家,这个组织对荷兰1920年前后的艺术发展风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此方面有较大造诣的有蒙德里安、多斯堡和里特弗尔德。

不仅如此,荷兰人也依旧致力于艺术的传承和创新,荷兰在当代艺术发展方面对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尼德兰革命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荷兰人在艺术方面并没有大的作为,但是荷兰在当代艺术发展方面对世界的影响不容我们忽视。

荷兰的当代艺术是在二战后慢慢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超现实主义中的精华并有所创新。1948年,康斯坦特成立了潮流的艺术组织“荷兰实验团体”,又称“反射”;与此同时,阵地的同名杂志《反射》也出版了。“反射”的其他成员还有阿贝尔和柯奈尔。他们是荷兰当代艺术兴起时最荣耀的三个人,这些“反射”的成员将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主义与本土艺术完美融合,他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眼镜蛇”组织。

“眼镜蛇”是1948年11月8日在巴黎圣母咖啡馆正式成立的,它的创始人是来自丹麦、比利时和荷兰的六位艺术家,也就是因为这样,眼镜蛇的名字是由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首字母Co、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首字母Br和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首字母A组成的,因此它的名字也叫做“CoBrA”,而“CoBrA”在法语和英语中的意思就是“眼镜蛇”,眼镜蛇的成立还得益于巴黎进行的一次革命超现实主义画派会议,六位艺术家的意见与巴黎超现实主义者的意见不一致,会议结束后他们就退出了,自行成立了一个可以释放自己感情的团体,于是就出现了眼镜蛇画派,并且在圣母咖啡馆达成协议,签订了与法国革命超现实主义画派宣言对抗的新宣言。也就是因为这样,荷兰当代艺术的兴起就是从对抗法国超现实主义开始的。这次对抗可以说是西北欧当代艺术史的首次思潮---“国际眼镜蛇运动”。

有的人把眼镜蛇运动看作是“反超现实主义”运动,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新力量、新突破,但是无可厚非的是,眼镜蛇运动对超现实主义是持反对态度的。在1948年的那次会议上就可以看出来,眼镜蛇画派与法国超现实主义的意见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眼镜蛇艺术家觉得法国超现实主义已经完全被理论束缚了,他们建议脱离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第二: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中心原则、布莱顿的自动主义和神秘主义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三:二战后,布莱顿已经脱离了共党,布莱顿与法共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密切了,于是眼镜蛇就趁此机会接近共党,与共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从那时候开始,眼镜蛇就光明正大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并且表明“具有先锋精神者则一定是太平党员”;有些成员因为不满共党支持社会现实主义,所以退出了这个组织,但是就算这样也没有影响到眼镜蛇的政治追求。在日后的创作时间里,眼镜蛇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巴黎学派为首的资产阶级,他们认为无论你属于哪个阶级,哪个种族、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应有自己的艺术思想,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艺术的灵感本来就是来源于各个阶层。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眼镜蛇与布莱顿的背离其实就是对超现实主义的否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肯定。

眼镜蛇画派为了彻底告别生硬冷漠、缺乏理性的新造型主义,成员们开始专注于儿童手绘、涂鸦艺术和原始人的自发性艺术(包括史前艺术与原始主义艺术),不仅如此,他们还从精神紊乱者那里汲取灵感。这些感性的行为其实就是对超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我们都知道,超现实主义的主要风格就是比较紊乱,像布莱顿的“歇斯底里”理论和达利的“偏执狂”理论就是典型的代表,后期的超现实主义则是从原始艺术作品中寻求灵感。在自发性和实验性的引导下,眼镜蛇的成员的作品几乎都是儿童手绘图画,线条很抽象、敢于撞色,注重画面的立体感,并且还有一点野兽派的风格,这些绘画一反常态,逆美学方向而行。

康斯坦特、阿贝尔、柯奈尔这段时期的绘画都有以上的特点,其他参加过眼镜蛇运动的艺术家也渐渐向那种风格靠拢。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一,眼镜蛇画派的用色。艺术家们总是会用不同的颜色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和心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绘画颜色都很鲜明,有的绘画依旧以黑色这些冷色调为主,其实从颜色的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战前战后的不同心情,具体来说,色调较暗可以说是人们更加偏爱于“夜”这个超现实主义意象。第二:作品中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分配问题。表现主义手法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艺术手法,尤其是在笔法和颜色涂抹方面表现主义表现的尤为突出,有的作品中甚至开始有抽象主义手法的韵味。不过眼镜蛇的作品并没有表现主义那么整齐和理性,他们更加注重通过作品表达出自身的情感与想法,他们是从感性的角度去创作作品的。并且,在眼镜蛇的作品中,大多都是动物、半兽人类、原始艺术形象,这些形象都是超现实主义经常用的,并且他们对面具这个意象的把握更是与超现实主义相符合。如果我们一定要对眼镜蛇画派的风格追根溯源的话,就是胡安、米罗和保罗、克利对他们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能把眼镜蛇的作品草草归类,因为从他们的作品中你依旧能看到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身影。

荷兰当代艺术能从风格派中准确的定位自己,这场艺术的变革还得益于二战,因为战后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思想也就传播的更快,当然也应该要感谢20世纪那场“颠倒黑白”的超现实主义运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艺术的继承与革新中,荷兰不仅仅是参与者,还是一个见证者和记录者。

综上可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从传统绘画、音乐、戏剧的推陈出新到当代表演艺术的兴起和发展,荷兰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荷兰“人文主义之父”

荷兰固然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走在欧洲和世界的前列,但是荷兰的文化亦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洗礼。荷兰曾经是一个信奉人文主义的国度,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是荷兰著名的哲学家,他是欧洲16世纪初人文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16-17世纪荷兰思想的发展,享有“学者的学者”的美誉、他还没尊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伏尔泰”。伊拉斯谟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热衷于教育事业,但却不大关心自然科学。他的一生对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的。

荷兰的鹿特丹是伊拉斯谟的故乡。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哥达的一所质量低劣的学校获得的。直到他9岁时,才到文特的圣·利宾教会学校读书,在之后的9年里,他都在这个学校学习,而且深受墨吉斯、阿勒克山得尔、和兄弟会等人的提出的人文主义的影响。他开始对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