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哎呦,真是个爱哭鬼呢!”
在父母眼里,孩子总会毫无缘由地闹脾气。这时,有的父母会问:“你为什么闹脾气啊?”
有时,孩子会因为父母无法理解的原因大哭。这时,有的父母会问:“你哭什么啊?到底为什么哭?”这话听起来很熟悉吧,几乎是我们本能般脱口而出的话。
但是,父母当真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吗?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或者自己的愿望达不到实现的时候,他们经常都会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求,毫不夸张的说“哭泣”已经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信号”,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懂事,哭泣的频率也就会慢慢的越来越少。
一般三岁左右的孩子情绪会非常的丰富,通常会用各种各样的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快乐、愤怒、悲伤等,所以说大多数的父母都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内心想法,但是有的孩子却异常的喜欢哭,导致很多父母都受不了,甚至崩溃。但是对于儿童来说,因为年龄还小,心理承受力其实没有爸爸妈妈想的那么成熟,所以说小孩子依然需要父母的关心照顾。
孩子哭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所以问为什么哭是毫无意义的。孩子感受到了某种情绪,把它表达了出来,父母却问为什么感受到这样的情绪,这要孩子如何作答呢?就跟你在某种场合感到伤心而流眼泪,别人却来问你为什么伤心是同样的情况。
情绪是每个人自己固有的一方天地。如果你问正在发怒的人为何生气,大多数人会回答:“我怎么能不生气呢?”可当气消了之后,很少有人能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分析自己刚才生气的原因。
当孩子闹脾气或大哭的时候,父母为什么会手足无措、感到不适,甚至会觉得受不了呢?这是因为我们受到了他人情绪的影响。即使这种情绪是负面的,也是属于情绪发出者本人的。所以我们没必要对他人释放的情绪做过多反应。
你可以温柔的说:“哎呦,真是个爱哭鬼呢!尽情地哭吧,妈妈有耐心等你哭完。”
孩子之所会哭,大部分仅仅只是因为刚发生的事,一小部分可能是为以前发生的伤心事。如果孩子是初次得到倾听,他会哭得很厉害,很久,一般达半小时到1小时之久。因为这样的机会他已经等了很久。妈妈表现得越温和慈爱,他哭得越久、越厉害,因为感受到了妈妈的支持和关注。
其实我们许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困难时刻,他人不期而至的关心会使我们落泪。而这个落泪就不仅仅只是因为事情的难过了,那是因为心里最柔软的那块地方的到了抚慰,孩子也是如此。越有安全感,他就越能向妈妈充分显露他的情感,在哭过之后,能越深地感受到轻松愉快。
说到时间,妈妈们会觉得很难办。在她们自己看来,怎么会有那么多半个小时来坐下听孩子哭呢?如果浪费掉了这半小时,那谁去准备晚饭呢?很多人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是个昂贵的消费品,大多数人不会轻言为某件事多用些时间或多作些努力。不过许多妈妈发现,当孩子烦躁不安时,如果肯花时间倾听,可以省去其他不少麻烦。比如,妈妈不再需要花时间训斥他,为他担心,不停地抚慰他。只需在孩子发脾气时坐下来,把他搂在怀里,允许他哭出内心的委屈,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处理自己不良情绪的机会,而且,通过这样的一个机会也是让妈妈自己放松情绪,让自己的爱浸润孩子心田的机会。
9。“其实很好吃的!”
当孩子终于入睡后,妈妈来到厨房,开始把蔬菜切碎、过筛、冷冻……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小宝宝能够吃到妈妈亲手做的辅食。可孩子从来都是随心所欲的。不想吃的时候一口都不吃,若是吃腻了马上就跑去玩。妈妈对此却无可奈何,只能在一边气鼓鼓地说:“啊--这是我好不容易才做好的啊!”
我知道,妈妈为了孩子能够茁壮成长,所以希望他们不挑食,从食物中摄取充足、均衡的营养。
但是,当你想方设法让孩子吃饭时,是否从镜中看过自己当时的表情喔?是不是眉头紧锁、表情可怖呢?
吃饭并不是“完成任务”。如果妈妈只是为了让孩子快点接受辅食,或是能把饭都干干净净吃完而去强迫孩子,那孩子也会变得不开心的。其实家长完全不必这么紧张,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饭,让孩子感受到“吃饭是件快乐的事”,这比让孩子不挑食重要多了!
有些人会认为,像吃饭这种费时费力的事情,只要能够顺利完成就算达到了目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当事情越是不能如你期待一般发展时,越是加深亲子间信赖关系的绝佳机会。当日后你回顾这段“不顺利”的时光时,你会感叹“正是因为当初的做法,才能有如今的状态”。
越是计划性强的妈妈,遇到事情不能按计划发展时就越容易烦躁。这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告诉自己“算了,没事,这样也挺有意思的”。这样,你的烦躁情绪应该就能够得到缓解,人也会变得轻松起来了。
很多小孩不喜欢吃黄豆,哪怕碗里只有几颗,孩子也要一颗一颗挑出来。这时你可以对孩子说:“好吧,今天妈妈帮你把黄豆挑出来,你放心好好吃饭吧。其实吃习惯了你会发现,黄豆也是很好吃的。”
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我们可以放任孩子这样任性吗?但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比起担心这个,更重要的是解决当下的问题,以后再担心其他问题也来得及。只有让孩子感受到今天的饭很好吃,之后他们才可能愿意尝试以前不喜欢的食物。如果父母凶巴巴地逼着孩子吃,孩子可能会更加讨厌这种食物。
父母经常会对挑食的孩子讲“辛苦的农民伯伯”或“饱受饥饿的非洲孩子”的故事,但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提倡。对孩子强调这些与道德和伦理有关的标准,虽是出于好意,但却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尽量简洁地表述,教给孩子事情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不是让孩子感到委屈。
你可以这样说:“其实很好吃的,但是你现在还不喜欢吃吧?爸爸理解你,但是你以后不能这么挑食,这也是我们人体所需要的食物哦。”
那么,跟孩子说“今天就吃一口”怎么样呢?这其实也是在逼孩子,虽然这可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想要教好孩子的心情,但这句话的本质却不是教育,而是父母想在和孩子的拉锯战中取胜。这句话和“你现在立刻给我吃掉”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想“制服孩子”。这样逼孩子的话,孩子也许嚼都不嚼就囫囵吞进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10。“我们把玩具放进箱子里吧!”
“不管怎么收拾,客厅总是乱糟糟的。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叹气。”
这种情况经常会在有小宝宝的妈妈们身上发生。自己好像一整天都在收拾屋子的那种心情,我真的很理解。
但是对孩子来说,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是他们现阶段的工作,也是游戏。尤其对于2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孩子们喜欢把纸巾从纸巾盒中全部抽出来,喜欢把刚刚收拾好的积木又扔得到处都是。这些行为在妈妈们看来可能只是在捣乱。但实际上,小宝宝们正是通过这些动作,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呢。这些行为不但能使宝宝得到锻炼,并且会为他今后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奠定基础。
家中有小宝宝的家庭,房间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没有什么可难为情的。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个现实,尽可能让孩子随意去玩、去探索,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毫无疑问就是“学习”。换个角度讲,不管你怎么批评,小宝宝也是学不会主动收拾东西的。如果真有会自己收拾东西的宝宝,反倒有些吓人呢。
而且,若是家长能够意识到放手让孩子乱扔东西有助于孩子能力的提升,应该就不会再去批评孩子了吧。
如果要教孩子整理物品,最早也要等到孩子2岁左右,而且要以和孩子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例如,由妈妈做示范,并配合语言引导宝宝:“我们把这个玩具放进那个箱子吧。”若是希望孩子能够自己整理、收拾物品,至少要等到孩子上小学以后,所以在此之前,父母就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
对小孩子来说,把房间弄乱是他们的工作,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对于怎么提醒都不听的孩子,有些妈妈会吼他们:“快点收拾!”但这只会让孩子因为恐惧而去完成任务,对孩子真正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没有任何帮助。有些妈妈甚至还会威胁孩子:“如果不收拾好就不许吃晚饭。”其实通过这样给孩子施加恐惧而让他对家长言听计从,已经和虐待没什么区别了,家长们千万不要这样。
若是希望孩子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父母则不能居高临下地命令孩子“快去做”,而是要下功夫让孩子感到“整理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妈妈可以作一首整理之歌,然后邀请孩子:“在这首歌唱完之前和妈妈一起整理好不好?”只要能让孩子感受到整理是件有意思的事情,那今后即便不是和妈妈一起,孩子也能自己做好。
另外,很多时候孩子不愿去整理,其实是因为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所以能否想出一个小朋友也能轻松掌握的收纳方法,就是对妈妈们的考验了。可以用孩子比较容易辨别的颜色分类法来进行区分,例如,积木放在黄色箱子里,毛绒玩具放进红色箱子。当整理干净后,可以鼓励孩子:“收拾干净了,真棒。”或是对孩子说:“比昨天收拾得要快呢。”等等,让孩子获得足够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很多妈妈还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为了节省时间而全部包办,与其让孩子动手,不如自已收拾更快些。但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孩子从没有体会过“杂乱会给游戏或生活带来不便”,那他自己永远也理解不了整理的重要性,也就永远都学不会整理了。所以每次不必要求他把全部东西都收拾好,忙碌的时候只做一部分就好。但家长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帮助他养成整理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