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社交理论 > 第六章 巧妙迎合左右逢源(第2页)

第六章 巧妙迎合左右逢源(第2页)

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省去许多时间与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手腕。

人的善解人意有两种:其一,什么也不在意,这是对大众的,是给大家空间,给自己空气的明智做法。其二,是对自己在意的人或者事,因为用心,因为在意,而去设身处地地考虑,给别人自由,给自己枷锁。

和珅是属于第二种的,他非常“善解高宗(乾隆)意”,并且常出奇招,从这个角度说,和珅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善解人意的心理大师!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喜欢吟诗作赋,和珅早年就下工夫收集乾隆的诗作,并对其用典、诗(词)风、喜用的词句了解得一清二楚,闲暇时还有所唱和,令乾隆皇帝对和珅另眼相待。而像和珅这样一个满人,能在诗赋上有所建树,确实不容易。清朝大文学家袁枚就曾诗夸和珅曰:“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

在乾隆的母亲去世时,和珅的表现最为出色。他不是像其他皇亲国戚、官宦臣下那样一味地劝皇上节哀,或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和珅只是默默地陪着乾隆跪泣落泪,不思寝食,几天下来就面无血色,形容枯槁。如此能与皇帝同感共情的人,朝中只有和珅一人!因此他也深受乾隆皇帝宠信。

有一次乾隆出游,途中忽命停轿却不言为何,别人都很着急。和珅闻知后,立即找到一个瓦盆递进轿中,结果甚合上意,溺毕继续起驾。一路上,随从人员都佩服和珅脑子灵,取悦龙心有术。另据史书:“高宗(指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乾隆是一个非常诙谐的人,喜欢与臣下开玩笑。据此,和珅经常给乾隆讲一些市井的俚语笑话,令皇帝龙心大悦,这不是一般军机大臣所能做到的。

凡此种种,都是和珅的过人之处。他对乾隆皇帝的脾气、爱好、生活习惯、思考方法了如指掌,可以充分做到想乾隆之所想,为乾隆之所为,这与一般的曲意逢迎、阿谀献媚有所不同,和珅的许多迎奉行为都具有深

厚的同感基础,都是将心比心的结果,因而没有那么的低俗和赤裸裸,而是相当的独具匠心。

和珅之善解上意,实达九段高手之境界!而晚年的乾隆,最欣赏和珅的一点就是他“巧于迎合,而工于显勤”这一点。

俗话说,“善心即天堂”。只有怀抱善心的人,才能爱人,欣赏人,宽容人。他们深知,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懂得相互接纳、相互合作、相互通融。尊重他人的优点和才华,也包容他人的脾气和个性。对别人,完全是欣赏他美好的地方,而不去计较他的缺点,或者说与自己不合拍的地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试着去谅解;不能谅解,就平静地去接受。有人说:“人生最可贵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而善解人意者就具有这种“放人一码”的涵养功夫。

而缺少善心者,其“责人也重以周”。更多地去寻找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很难理解他人,谅解更不易做到,他又怎么会善解人意呢?

远在1915年的时候,小洛克菲勒还是科罗拉多州一个不起眼的人物。

当时,发生了美国工业史上最激烈的罢工,并且持续达两年之久。愤怒的矿工要求科罗拉多燃料钢铁公司提高薪水,小洛克菲勒正负责管理这家公司。由于群情激奋,公司的财产遭受破坏,军队前来镇压,因而造成流血事件,不少罢工工人被射杀。

那样的情况,可说是民怨沸腾。小洛克菲勒后来却赢得了罢工者的信服,他是怎么做到的?

小洛克菲勒花了好几个星期结交朋友,并向罢工者代表发表谈话。那次的谈话可称之不朽,它不但平息了众怒,还为自己赢得了不少赞赏。演说的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我一生当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有幸能和这家大公司的员工代表见面,还有公司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很高兴站在这里,有生之年都不会忘记这次聚会。假如这次聚会提早两个星期举行,那么对你们来说,我只是个陌生人,我也只认得少数几张面孔。由于上个星期以来,我有机会拜访整个附近南区矿场的营地,私下和大部分代表交谈过。我拜访过你们的家庭,与你们的家人见面,因而现在我不算是陌生人,可以说是朋友了。基于这份互助的友谊,我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我们的共同利益。

由于这个会议是由资方和劳工代表所组成,承蒙你们的好意,我得以坐在这里。虽然我并非股东或劳工,但我深感与你们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了资方和劳工。

多么出色的一番演讲,这可能是化敌为友的一种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假如小洛克菲勒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与矿工们争得面红耳赤,用不堪入耳的话辱骂他们,或用话暗示错在他们,用各种理由证明矿工的不是,你想结果如何?只会招惹更多的怨愤的暴行。

人生在世,与人为伍,许多人常叹善解我者难求。那么,就请学着去善解他人吧。在你善解他人的同时,他人也将善待你。

善解人意,还要善于体察他人的心境,给人以及时雨一样的帮助,让温馨、祥和、慰藉来感化人生,沟通心灵。比如,对窘迫的人讲一句解围的话,对颓丧的人讲一句鼓励的话,对迷途的人讲一句提醒的话,对自卑的人讲一句振作的话,对苦痛的人讲一句安慰的话……这些非物质化的精神兴奋剂,既不需要花什么金钱,也不需要耗多少精力,而对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又何啻于旱天的甘霖,雪中的炭火?

3。坚持在被人背后说好话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常有一些同事聚在一起,喜欢谈论的就是那些不在场同事的是非。一提到这些道人长短、论人隐私的话题,大家就显得兴致勃勃,现场的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但是,这种无聊的话题却是一点也不值得声张。不论你说的话题有没有恶意,到最后都会变成让人不舒服的坏话。而且,这种搬弄是非、道人长短的话很容易传到对方耳中。即使听到这些话的人并非故意地去传播,但还是会直接或间接地传入当事人耳中,而且往往已被添油加醋,不堪入耳,这正是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马季先生的群口相声《传谣》中有这么一段,说是马季先生在家生了一个鸡蛋,一会儿就传成了他生了一个鸭蛋,而且还是咸鸭蛋,一会儿又传成了他生下一个鹅蛋,最后传成了马季先生生了一个恐龙蛋。足可见人言可畏,捕风捉影的可怕,当初说话的人的初衷,往往在传话的过程中就变了味,失了真,说不定正话就成了反话。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朋友曾告诉我的一件事情:他为了考验是不是某个人喜欢向领导打小报告,某日上午特地和这个人说了一件任何人都不知道的事情,下午他专门去领导的办公室转,结果,领导就问他上午是不是说什么了。可见传话之快、传话之速T。特别是为了防止自己曾说的话在传中变味,必须选用最优美的词语来描绘第三者的优点,切忌一点缺点和不满也不能提。在人背后是必须要说好话的,至于那些偶尔的“不好”之话,即便是很公正的话,也要留着,自己悄悄地说给自己的心去听。

人们都讨厌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一方面,背后说坏话,会有中伤别人的感觉;另一方面,人们会觉得背后的评价更能体现那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当他知道一个人在背后赞美自己的时候,他也会感觉你真的是这样想的,会更加的高兴。不要担心你在别人面前说另一个人好话时,那些好话根本不会被当事者听见,这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就算赞美传不到他本人耳朵里,别人也会因为你在背后夸奖人而更加敬重你。

每个人都会有虚荣心,也更喜欢听好话。来自社会或者他人的赞美能使一个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当他的荣誉感得到满足时,他会情不自禁的得到鼓舞和快乐,从而从心里对你感到亲切,缩小你们的心理差距。如此一来,你们沟通交流起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知不觉间,你就会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缘。

《红楼梦》中有这么一段:

史湘云、薛宝钗劝贾宝玉做官为宦,贾宝玉大为反感,对着史湘云和袭人赞美林黛玉说:“林姑娘从来没有说过这些混账话!要是她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分了。”

凑巧这时黛玉正来到窗外,无意中听见贾宝玉说自己的好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结果宝黛两人互诉肺腑,感情大增。

因为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在湘云、宝钗、自己三人中只赞美自己,而且不知道自己会听到,这种好话不但是难得的,还是无意的。倘若宝玉当着黛玉的面说这番话,好猜疑、小性子的林黛玉怕还会说宝玉打趣她或想讨好她呢。

人是社会的主体,想在其中立足,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处理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很简单实际,简单到只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的交往而已。可它却又是个涉及无数个细节的烦琐问题。任何一点出了纸漏,可能都会影响到你和他人的交往。

“前”与“后”的关系构成一个整体。所谓“思前想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也有“前台"与“后台”,即如何处理好人前与人后的关系,往往影响很大。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拉拢一个敌视他的议员,便有计划地在

别人面前赞美这位议员,他知道那些人听了之后,肯定会把他的话传给那个议员。果然不出所料,后来俩人成了无话不说的政治盟友。

事实上,在我们的周围,可把这种方法派上用场之处不胜枚举。例如,一个员工在与同事们午休闲谈时,顺便说了上司的几句好话,“咱们的上司很不错,办事公正,对我的帮助尤其大,能为这样的人做事,真是一种幸运。”当这几句话传到他上司的耳朵里时,也免不了让上司的心里有些欣慰和感激。而同时,这个员工的形象也提升了。

不要小看这些细节,生活就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生活没有多少轰轰烈烈被载入史册的事情等着我们,我们要做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现在,我们要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的耳朵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