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叫韩琦的人,曾同范仲淹一道推行新政,北宋时长期担任宰相职位。韩琦在定武统帅部队时,夜间伏案办公,一名侍卫拿着蜡烛为他照明。那个侍卫不小心一走神,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韩琦没说什么,只是急忙用袖子蹭了蹭,又低头写字。过了一会儿一回头,发现拿蜡烛的侍卫换人了,韩琦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那个侍卫,就赶快把他们召来,当着他们的面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的将士们知道此事后,无不感动佩服。按理说,侍卫拿蜡烛照明时不全神贯注,把统帅的头发烧了,本身就是失职,韩琦责备一句也是应该的;即使不责备,挨烧时“哎呀”一声也难免。可他不但忍着疼没吱声,还怕侍卫受到鞭打责罚,极力替其开脱。他这种容忍比批评和责罚更能让士兵改正缺点、尽职尽责。韩琦统帅的是一个大部队,事情虽小,影响却大,上上下下一知晓,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
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给他两只岀土的玉杯。这两只玉杯毫无瑕疵,是稀世珍宝。韩琦非常珍爱,送给献宝人许多银子。每次大宴宾客时,总要专设一桌,铺上锦缎,将那两只玉杯放在上面使用。结果有一次在劝酒时,被一个官吏不小心碰到地上摔个粉碎。在座的官员惊呆了,碰坏玉杯的官吏也吓傻了,趴在地上请求治罪。可韩琦却毫不动容,笑着对宾客说:“大凡宝物,是成是毁,都有一定的时数,该有时它献出来了,该坏时谁也保不住。”说完又转过脸对趴在地上的官吏说:“你偶然失手,并非故意的,有什么罪呢?”这番话说得十分精彩!玉杯已经打碎,无论怎样也不能复原。责骂、痛打一顿肇事者吧,徒然多了一个仇人,众位宾客也会十分尴尬,好端端的一场聚会便不欢而散,也会大大有损自己的形象。而韩琦此言一出,立刻博得了众人的赞叹,而肇事者对他更是感激涕零,恐怕给他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了。
元代吴亮在谈到韩琦时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疙疙瘩瘩一类的小事。功劳天下无人能比,官位升到臣子的顶端,但不见他沾沾自喜;经常在官场的不测之祸中周旋,也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什么情况下,他都能做到泰然处之,不被别的事物牵着走,一生不弄虚作假。在处世上,被重用,就立于朝廷与士大夫们公平议事;不被重用,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切出自真诚。”韩琦一生处于危险之地,而又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为什么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天下之事,没有完全尽如人意的,一定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这样,连一天也过不下去。即使是和小人在一起时,也要以诚相待。只不过知道他是小人,就同他少来往罢了气这就是韩琦处世高人一筹的秘密。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次遇到不顺之事,就去
奋勇力争,不如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良药
一位成功人士说:“为竞争对手叫好,并不代表自己就是弱者。为对手叫好,非但不会损伤自尊心,相反还会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对手叫好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得到的是感激。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他们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对手叫好是一种修养,为对手赞赏的过程,也是自己矫正自私与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古人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伟大的仁慈。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待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象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间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使你的精神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了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一-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即使一个非常宽容的人,也往往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恶意诽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才能赢得一个充满温馨的世界。释迦牟尼说:“以恨对恨,恨永远存在;以爱对恨,恨自然消失。”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恶交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杰斐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说,他希望
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斐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从此两人没有交谈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斐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斐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斐逊,杰斐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宽容意味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宽容还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戴尔?卡耐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他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虽然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道歉。这位太太终于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宽容能使你赢得朋友的友谊。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宽容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它不仅能化解矛盾,也能增进情谊。只有宽容地面对人生,人生才能宽容地面对你。
生活需要宽容
人在一生中,会受到很多委屈,会无故遭到很多责难。虽然当时会感到恼怒,感到不平,但是当你静下心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所有这些注定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犹如你无法留住流星,也无法留住生命。因此,与其在受了委屈后怨恨不平,还不如坦然处之,将其当做昙花一现的东西,付之一笑,让时间与事实去评判。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女被发现怀有身孕,在父母逼问下,少女说是镇上的一个牧师的。此牧师在当地德高望重,声誉极好,因此父母不信,而少女则一口咬定就是他。孩子出世后,这家人找到牧师,要求他领回孩子,牧师轻轻地说:“噢,就是这样的吗?”便默默地接过了孩子。后来真相大白,孩子不是牧师的。于是,这家人又去要回孩子,牧师轻轻地说道:“噢,就是这样吗?”默默地把孩子交给了少女。
被人无辜冤枉导致名声扫地,还能不动声色、安之若素,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面对自己一夜之间由口碑极佳的布道者变成了一个生活作风败坏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牧师选择了沉默。他完全能够为自己辩解,还自己清白的名声,但他没有辩白,开始没有,后来也没有。他的沉默是金,是极端的宽容与忍让,是超脱于世俗的博大的爱。
放眼芸芸众生,看到有人为了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为了一己私利,不依不饶,大动干戈;也有人为了别人无心的伤害斤斤计较,以
牙还牙,甚至亲兄弟之间同室操戈。其实,这些闹剧的结局往往会是两败俱伤。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其实,人人都能做“大肚"之人,只要你挣脱“自我"的毒害,走出“自私‘的阴影:
宽容忍让是一面镜子,它可以随时照出人的胸怀。得理不让人、睚眦必报的人只会照出其猥琐、丑陋与狰狞;只有胸怀宽广、心地坦荡地对人,镜子里才会有万朵莲花为你绽放。学会宽容,懂得忍让,人就会进入鸟语花香的新天地,就会觉得天是那么高远,地是那么广袤,一切都是那么可爱。时时宽容,常常忍让,人才会达到精神上的制高点而“一览众山小”,才会宠辱不惊,心境安宁。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了一把椅子,他知道有人从椅子上越墙到寺外,便搬走了椅子,自己坐在那里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翻过墙,再跳到“椅子"上。落地后小和尚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他原来是跳在长老身上。小和尚仓皇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里他惶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没提及这件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得到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
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觥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笑笑,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自此以后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再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故事里的主人公后来之所以能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纠正了他们的人生之路。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需要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去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认真反省,也就没有了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大发雷霆,继而是狠狠批评,但也因为方式太“平常”了,就很难取得“不平常”的效果。其实这都涉及一个管理心理的问题。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统一。
宽容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掌握分寸,找寻余地
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在无意之间伤害或得罪了人。当我们被人报复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得罪了什么人。如果能够把握尺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给自己留条退路,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像庖丁解牛那样,掌握为人处世的“余地”,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社会交往关系。
《庄子》记载了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一次魏王观看庖丁杀牛,只听见刀碰击骨头的声音,没多久一头牛就被分解完了。魏王不禁感叹:“真是神乎其神啊。‘庖丁放下刀对魏王说:“大王刚才看到的不是杂技表演,而是道。我刚杀牛时,只见牛形;两年之后,不见牛形而只见其筋骨;如今我是用心感受它,就算筋骨相连的地方,我也能找到足够的缝隙下刀。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高手可以一?年中不换一次刀。请看我这把刀,已用了十多年了,仍如新的一样,这是因为我懂得怎样于筋骨之处找到下刀的地方,薄薄的刀片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切割,当然就不会损坏刀了。”
庖丁的不损之刀,得益于他能看清骨节间的余地。我们如果能像庖丁解牛那样,充分掌握为人处世的余地,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好社会交际关系了。
留余地不是说将问题放下不加以解决,而是要将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这其实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果事情在现阶段很难解决,大家争执不休,我们可以放它一段时间,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当看到时机成熟时,抓住机会加以解决,这样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留余地并不是放弃,而是在留下余地的同时寻找最佳的机会,这才是留余地的目的。其实留余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要看到问题的余地则更难,因为那需要人的一定的修养。人生下来就各有其个性,后来因为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知识、教养等诸方面的原因影响,而常常表现岀与他人的不同和对立。对立双方,各执己见,问题就难以解决了。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搁置起来,留待更好的时机去解决。这就是所谓的“余地术”。
有涵养的人,他们胸怀宽广、待人诚恳,其修养使得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做出退让,以退为进,留余地其实就是要更加圆满地解决问题。那些无高深修养的人,常常为自己的私利而苦苦钻营,不愿做岀一点点的让步,却不知道在自己做出退让的时候,其实是迈进了一大步。当然留余地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看到问题的余地也需要长时间的磨炼。就像庖丁那样,刚开始的时候看到的是一整头牛,过一段时间牛的筋骨关节在哪里就已经了然于心了,最后则是很有把握地下刀,而刀刃一点也不磨损。我们学习留余地,找到余地,也是需要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是要付出努力的。
做事情要这样,解决人际关系时也要充分利用余地。人类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有时候这些矛盾会激化,让我们和别人发生冲突。这时当你看到大家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事情难以解决,便主动地让一步,退避一时,等大家冷静下来时再去解决,这时你就会发现你们之间的矛盾并不是那么深,有时就是为了面子,为了一口气。在这时,留余地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人和人之间是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矛盾的,时间会让一切烟消云散。这是一个法则。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留余地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道”,而这道正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充分把握的。
掌握分寸,找寻余地,并不是放弃,而是在留下余地的同时寻找最佳的机会,这才是留余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