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远古生物有哪些 > 第四章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第3页)

第四章 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时代(第3页)

有人把扬子鳄称为鳄鱼,把它看作是鱼一类的水生动物。其实扬子鳄没有鳃,也不是水生动物,只不过扬子鳄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具有水陆两栖的本领而已。这样,扬子鳄就扩大了生活的领域,使它们容易在生存斗争中成为优胜者。

扬子鳄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10——20枚。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每年10月就钻进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来活动。

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给人们以行动迟钝的假象,可是,当它一旦遇到敌害或发现食物时,就会立即将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动,迅速沉入水底逃避敌害或追逐食物。它最爱吃的食物是田螺、河蚌、小鱼、小虾、水鸟、野兔、水蛇等动物。扬子鳄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营养物质大量地贮存在体内,因而它就有很强的耐饥能力,可以渡过漫长的冬眠期。

等到6月上旬。扬子鳄在水中交配,体内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鳄开始用杂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适的地方建筑圆形的巢穴以供产卵使用。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10——30枚之间。卵为灰白色,比鸡蛋略大。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此时已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母鳄经常来到巢旁守卫,孵化期约为60天,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母鳄在巢边听到仔鳄的叫声后,会马上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帮助仔鳄爬出巢穴,并把它们引到水池内。仔鳄体表有桔红色的横纹,色泽非常鲜艳,与成鳄体色有明显的不同。幼鳄9月出壳。具冬眠习性。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较难繁殖。在种良好的环境中和精心饲养条件下,扬子鳄于1980年产下了中国第一批幼鳄,成为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目前,鳄鱼一家安静舒适地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繁殖后代,其种群数量日益壮大。

19世纪,扬子鳄出没在长江下游,湖北、安徽、江西和江苏境内,喜在丘陵溪壑和湖河的浅滩上挖洞筑穴,不过这种爬行动物却离不开水。它在陆地上动作笨拙迟缓,一旦到水里,却如鱼得水。而这种水陆两栖的特点,导致了扬子鳄的悲惨命运。扬子鳄筑穴的浅滩多被开垦为农田,丘陵植被被大量破坏,丘陵地带的蓄水能力大大降低,干旱和水涝频繁发生,使扬子鳄不得不离开其洞穴,四处寻找适宜的栖息地。这种迁移过程又为自然死亡和人为捕杀创造了机会。扬子鳄多年来遭到大量的捕杀,洞穴被人为破坏,蛋被捣坏或被掏走。而化肥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了扬子鳄的主要食物--水生动物的数量。目前扬子鳄分布范围缩减到江西、安徽和浙江三省交界的狭小地区。

70年代开始了大量的保护工作。1979年在安徽宣城建立了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1980年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使扬子鳄的数量有所上升。1983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数量仅有500条。1992年的普查发现,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增加到900条。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更是取得突出成绩,近几年先后孵出幼鳄7000条。这是十分可喜的,人工繁殖的极大成功,为扬子鳄数量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如今中国大约圈养了10,000头以上的扬子鳄,主要在位于安徽宣城市的中国扬子鳄繁殖中心,以及许多动物园里。从70年代起,中国的科学工作者迈上了充满坎坷的人工繁殖扬子鳄的征途,现在中国人工孵化鳄卵、人工繁殖鳄群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扬子鳄的数量已从建场初期的170条增加到4000多条,现在每年的繁殖数量都在1000条以上,扬子鳄已成为被国际贸易公约批准的第一种可以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的受胁动物。

5.红桧

红桧为台湾特产。在台湾,红桧又尊称为“神木”,是裸子植物中属于柏科扁柏属的一种植物。在中生代时期大量出现。它的枝叶,有点像我们常见到的扁柏。红桧树高可达60余米,胸径达6.5米,是仅次于美国加州“世界爷”--红杉的又一种大树。

常绿大乔木,高可达57米,地上直径达6。5米;树皮淡红褐色,条片状纵裂;生鳞叶的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叶交互对生,长1一2毫米,先端锐尖;中央一对紧贴,外露部分近菱形,有1个腺点,先端锐尖;侧面的一对船形,折覆着中央之叶的侧边和下部,背面具纵脊,小枝上面的叶绿色,微有光泽,下面的叶被白粉。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侧枝顶端;雄球花卵圆形或长圆形,雄蕊6-8,交互对生,花药3一5;雌球花具5-7对珠鳞。球果当年成熟,长圆形或长圆状卵圆形,长10-l2毫米,直径6-9毫米;种鳞交互对生,木质,盾形,顶部具少数沟纹,中央稍凹,有尖头;种子扁,成熟时红褐色,微有光泽,两侧具窄翅,长约2毫米。

红桧主要分布于针叶林内,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分布区年平均温10。6℃,1月平均温5。8℃,7月平均温14。1℃,年降水量4165毫米,相对湿度85%。土壤为发育良好的灰棕壤或灰壤,成土母质为灰色砂岩,土壤中盐基的生物循环较强,表土疏松,团粒结构,酸性反应,pH值5。5--6。红桧一般多在10--20度的东南坡,风力微弱地带,或受山岭包围的溪谷。常与台湾扁柏混生,或形成纯林。为喜阳树种,根系发达,天然更新良好,幼树需要一定的光度,生长较快。

红桧为中国台湾省特有树种,分布于我国台湾省中央山脉,北插天山、三星山、太平山、八仙山、大雪山、小雪山、鞍马山、鹿场大山、香杉山、蒲罗山、望多山、郡坑山、峦大山、阿里山、太鲁阁山、云雾山、安东军山、关门山、林田山等地海拔1050-2400米的针叶林内。气候温和、湿润,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宝岛台湾地处温带热带之间,四季如春,雨水充沛,为各种各样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息之地。

红桧被称为“亚洲树王”,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不但树形高大雄伟,而且也是有名的长寿树,在林海深处,二三千年的大树到处都是。它所隶属扁柏属,间断分布于我国台湾、日本和北美,对研究东亚、北美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有一定科学意义。红桧为东亚最大的树木,台湾阿里山保存着一株称为“神木”的大树,高达57米,地上直径6。5米,材积约504立方米,树龄约3000年,该棵红桧不幸招两次雷击而倾倒。2006年,台湾林业局、嘉义县政府、观光局组织投票,选出二代神木。该棵红桧崇立在阿里山上,树高45米,树围12。3米,树龄2300年。2007年1月1日正式命名为“阿里山看林神木”。红桧为世界所罕有,材质优良,是台湾的珍贵经济用材。

红桧为台湾特产。在台湾,红桧又尊称为“神木”,是裸子植物中属于柏科扁柏属的一种植物。它的枝叶,有点像我们常见到的扁柏。红桧树高可达60余米,胸径达6.5米,是仅次于美国加州“世界爷”--红杉的又一种大树。在林海茫茫的阿里山上,有一株高57米,胸径6.5米的巨大红桧,树龄约有3000年,它的材积量有504立方米,相当于几公亩30多年生杉木林的木材蓄积量。更为有趣的是,在台中苗栗春安乡有一株称为大雪山二号“神木”,树高55米,胸围22.7米,树干中有一个大洞,洞内可放得下一顶供四人住的帐篷。人坐树洞中,四围山色郁郁葱葱,飞瀑流泉,尽收眼底,既带几分浪漫,又富有诗情画意。

红桧是森林的骄子。它不仅高大、长寿,而且材质优良。它的木材轻软,色泽美观,边材呈淡红黄色,心材近黄褐色,且有悦人的香气。木材耐湿性强,加工后有光泽,是台湾针叶树中的一级木材,为造船、制作家具及建筑的良好材料。

种子繁殖。可选择与红桧立地条件相似的坡地或苗圃,在3月直接播种或育苗后移栽。用扦插法也易成活,时间在3--4月中旬,6--7月中旬和9--10月中旬。三年后发根良好,在2--3月份可以移栽。3——4月开花,11月中旬球果成熟。用种子繁殖,宜随采随播。当年苗高5——6厘米,翌年移植1次。苗高30厘米左右时即可出圃栽植。造林季节以雨季为宜。由于高山南北气候不同,北部多在12月至翌年2月,南部多在3——6月造林。每公顷可栽植3000株以上。幼树耐庇荫,但杂草灌木过于茂密时也会影响其成活和生长,所以造林后每年宜刈除杂草灌木1——2次,以促进早日郁闭。用材林轮伐期为40——60年,在造林2年后,每隔10年间伐一次。

应在红桧分布区集中的阿里山建立红桧自然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今后应严禁大量砍伐,并促进天然更新,开展繁殖试验,扩大种植面积。在大陆适宜地区可引种栽培。

6.鳖

鳖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鳖属有三十多种。鳖的全身均可入药,如鳖头可治脱肛、子宫下垂等;鳖甲养阴清热、平肝息风,可治痈泄痢等;鳖肉可治虚劳潮热、口眼歪斜等;鳖卵可补阴虚。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各地先后开展了鳖的人工繁殖。自90年代以来,由于鳖价大幅飚升,刺激了养鳖业的超常发展,1993年鳖产量仅4427吨,1994年产量一跃达到9360吨,增加1。2倍,至1997年即达4万余吨,5年增长了10倍。

鳖的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最早出现在三叠纪。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周围是细腻的裙边,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肢各生五爪,爬行敏捷,从外形颜色观察,鳖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

鳖是变温动物,为水陆两栖,用肺呼吸,所以在养鳖池的周围或中心要有足够面积的陆地沙滩以便它进行陆上活动。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鳖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所以养鳖场或养鳖池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鳖如果经常受到惊吓,对其生长繁殖都是很不利的。

鳖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动物,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螺、蚌、水生昆虫、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兼食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所以在饲养时一定要大小分类,切不可将不同规格的鳖混养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鳖既贪食又耐饿,一次时食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当然,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生长。

鳖是一种变温动物,对周围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外界温度降至15℃以下时,鳖便开始停食,潜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长达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养鳖,生长缓慢,一般一年只长100克左右。为了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在人工养殖中常采用加温措施,打破鳖的冬眠习性,加快生长速度。

在自然温度条件下,鳖生长4~5龄时才可达到性成熟;水温达到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交配。一次交配,多次产卵。北方一年产卵2——3次,南方4——5次。5——8月为产卵期,6——7月为产卵高峰期。产卵时间一般在下半夜(0——6点),这与鳖喜欢安静的环境有关。鳖的产卵方式为掘洞产卵,产后用沙土埋上,因此在池周要设沙土质的产卵场。

由于各地气温及培育方式的不同,鳖的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一般的成熟年龄,北方是5~6龄,长江流域是4——5龄,珠江流域是3——4龄。鳖性成熟后,雌雄也较易分辨,雌鳖尾部较短,不能自然伸出裙边外,选择亲鳖时搭配的比例一般雌雄为3∶1或4∶1。在选择亲鳖时应注意选择鳖体健壮丰满,雌体为1公斤,雄体为1。5公斤以上的,最好是野生鳖种,市场上出售带伤的不能入选。

在中国很早以前的记载中就有“鳖可补痨伤,壮阳气,大补阴之不足”,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鳖的营养价值受到世人公认,是水产品之珍品,高档酒宴之佳肴,是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它不但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而且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滋补珍品。因鳖的种类和生活地区的不同,其营养成分不尽完全一致。据分析,每百克鲜鳖肉含:水分73-83克,蛋白质15。3-17。3克,脂肪0。1-3。5克,碳水化合物1。6-1。49克,灰分0。9-1克,镁3。9毫克,钙1-107毫克,铁1。4-4。3毫克,磷0。54-430毫克,维生素A13-2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02毫克,维生素B20。037-0。047毫克,尼克酸3。7-7毫克,硫胺素0。62毫克,核黄素0。37毫克,热量288-744千焦耳。鳖的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75。43%,其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占32。4%,是牛肉的6。54倍,罗非鱼的2。54倍,铁等微量元素是其他食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鳖浑身都是宝,鳖的头、甲、骨、肉、卵、胆、脂肪均可入药。《名医别录》中称鳖肉有补中益气之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鳖肉有滋阴补肾,清热消淤,健脾健胃等多种功效,可治虚劳盗汗,阴虚阳亢,腰酸腿疼,久病泄泻,小儿惊痫,妇女闭经、难产等症。《日用本草》认为,鳖血外敷能治面神经,可除中风口渴,虚劳潮热,并可治疗骨结核。鳖血含有动物胶、角蛋白、碘和维生素D等成份,可滋补潜阳、补血、消肿、平肝火,能治疗肝硬化和肝脾肿大,治疗闭经、经漏和小儿尺癫等症。鳖胆可治痔漏。鳖卵可治久痢。鳖头焙干研末,黄酒冲服,可治脱肛。鳖的脂肪可滋阴养阳,治疗白发。现代科学认为,鳖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E、胶原蛋白和多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养颜美容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鳖是全身都是宝,可也有嘴馋吃不到的人啊。肝炎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小肠绒毛变粗变短,胆汁分泌失调等因素,消化吸收机能大大减弱。而甲鱼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质,病人食后不仅难以吸收,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严重时肝细胞还会大量坏死,血血清胆红素剧增,血浆浓度升高,诱发肝昏迷。

肠胃功能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应慎吃。尤其是患有肠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宜食用。失眠、孕妇及产后泄泻也不宜食用。

7.苏铁

苏铁又名凤尾蕉、避火蕉、凤尾松、铁树等,在民间,“铁树”这一名称用得较多,一说是因其木质密度大,入水即沉,沉重如铁而得名;另一说因其生长需要大量铁元素,即使是衰败垂死的苏铁,只要用铁钉钉入其主干内,就可起死回生,重复生机,故而名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