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我国古代中医药的认识问题及有关华佗的史料较少,加之华佗医术又已失传等原因,学术界对华佗究竟是不是世界上首创开腹术的医学家存在很多争议,并形成对立的两派。
持不同说法的人认为,史书上有关华佗进行剖腹手术的记载不足为信。手术必须麻醉,而麻沸散可能属于子虚乌有一类,因为《三国志》不是医书。而张仲景与华佗是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医学家,其在著作中未提及关于麻沸散的事。现代学者陈寅恪在《寒柳堂集》中说:“断肠破腹,数日即差(痊愈),揆从学术进化之史迹,当时恐难臻此。”他认为“华佗剖腹手术只是当时民间比附印度的一个神话,说印度古代有一叫耆域的神医,精研解剖学,能治疗人体脏腑中的许多疾患,会剖开肚子“扭转肝脏”,这个神医的故事在民间逐渐演化到华佗身上。所以认定,古印度的蓍域是开腹术的首创者。前苏联彼得罗夫主编的((医学史》中记载,早在奴隶制时期的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的医学案例中,就已经应用罗陀罗花作为外科手术的麻醉药达百年之久。可见,早在华佗之前,古代印度已有前例。
6.蔡伦是造纸术最早的发明者吗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造纸术的发明者是东汉宫廷宦者蔡伦。
《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持否定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人认为,“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这是争论中的一种意见。
另一种意见则坚持认为,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纸的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
而灞桥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理由是从外观看,其纸腩松弛,纸面粗糙,厚薄相差悬殊。经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说明它的切断程度较差,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或许只是沤过的纺织品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纤维的堆积物,由于长年垫衬在古墓的铜镜之下,受镜身重量的压力而形成的片状。
此外,其余几种所谓西汉古纸,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纸的雏形。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
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另外,《后汉书》中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缣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有些学者还认为,灞桥纸是不是西汉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考证。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时代未能确切查明以前,很难对古纸的生产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何况该墓葬有扰土层,曾受外来干扰,不能排除后代人夹带进来的可能性;同是汉墓的长马王堆,保存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丰富,但除了千百根简策和丝织古纸帛画,并无一片麻纸。
有的研究者还从出土的灞桥纸上辨认出上面留有与正楷体相仿的字迹,酷似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上的字体,据此认为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品。
7.木牛流马是虚构的吗
传说当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早已失传,后人虽绞尽脑汁复制,无功而弃的结果更令这一发明类似神话一般。
鸡公车又名叽咕车。交通运输工具。据说是诸葛亮所创的“木牛流马”。结构简单,形似鸡头,一般长4尺,前装木制单轮,轮缘裹以铁皮或硬质橡胶圈。轮上部装有凸形护轮板,可坐人载物,车身后部有支架,便于停放。有燕尾形手柄,车夫以两手持之前推。分宽架、窄架两种。宽架载重量可达500kg,窄架能载200kg左右。轻便灵活,制作简便。
广元市区内有150km的古栈道,是三国蜀相诸葛亮出师伐的必经主道。诸葛亮为解决在这“天梯石栈”道上人背畜驮的运输困难,研究制造了“木牛流马”以代运饷。[清代]《昭化县志》载:“木马山俗名大高山,在崐昭化八十里……孔明造木牛流马处”。这说明今广元市中区三堆境内大高山,是诸葛亮北伐制造木牛流马的场地之一。《三国志》亦有:“九年(231),亮复出伊山,以木牛运……。十二年(234),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说明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高伐魏时,为适应栈道所制造和使用的运输工具。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创造。因而广元人民传颂至今,也是理所当然。
究竟木牛流马是什么样的运输工具?它和现在所使用的鸡公车有什么关系?这是乡人时有议论的话题,也是我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上至今仍是一个有益的问题。
《宋史》杨允恭传:“允恭因建议曰……莫若用诸葛木牛之制,以小车发卒,分铺运之,每一车四人挽之,旁设兵卫,另戈地其上,寇至,则聚四于中,合士卒之力御寇于外。”宋《事务纪原》小车一节说:“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宋《陈后山集》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出”。稗清《河工器具图说》土车一则:“土四,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木牛,即今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根据上述史学、学者的著作,可以断定:所谓木牛流马,就是今日的双轮架车和独轮小车,广元人民乃至四川农村都将独轮小车叫鸡公车。这种独轮小车,经过一千七百多年一直在广元山区沿用下来。据1959年广元县农具改革办公室统计,全县的鸡公车近两千部。车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同崐1958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宋代]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上的独轮小车相似,都是一人在后面推,或加一人在前面拉,也有在前面用一头驴拉的。但现今鸡公车在结构上已改进成双轮,或三轮、四轮的,轮子有铁木结构的胶轮,或钢料结构的胶轮,由人力、畜力发展成机械动力推拉。要说由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是现代科学成果,还必须说,古代比人力背挑大过好几倍,而且灵便得多的木牛流马,更是一种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对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的记述可算是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极为详尽了。
但不知为什么,陈寿和罗贯中等对木牛流马的制作原理和工艺却不提一字。因此也就成了历史上的千古之谜。
对于木牛流马,四川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它的头形状像牛,是用木头做成的;而身子是由很多零星的木块做成的马的形状,中间是空的可以存放物质,肚子中间安有齿轮;再给马装上四条腿;后边还有一个扳手,通过挤压来使其前进。
可有人却认为木牛流马其实是两种东西。河北教师梁国君根据史书记载,分别复原了木牛、流马,他制作的木牛和流马都是四条腿的,肚子是中空的,供装载使用。木牛后有长长的双辕,流马月有长长的脖子。不停地按下、抬起其脖子,流马便会酋行;木牛则通过按压双辕使其行进。他制造的东西与史书中记载的。“木牛牛仰双辕,流马形制如象”相符。此外,梁国君的菠马还有暗镇功能.马舌头—扭转,马头就会因被镇住而无法前行,这跟《三国演义》中的描绘非常吻合。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改进的独轮推车而非牛马。上述说法遭到了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博物馆馆长郭清华的反对。他说木牛流马绝对不可能是四条腿的:栈道是由木板铺就的,中间的缝隙宽窄不一,拥有四条腿的木牛流马岂能在带缝隙的板上自由地行走?因此木牛流马肯定是带轮子的。
查考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就现在来说,“木牛流马”如果真的像书中所描述那样可以不吃不喝还能走,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科学能量守恒定律的。因为如果“木牛流马”要行走,必定会消耗能量,当时肯定没什么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物质,它又不吃不喝,它从哪里得到能量?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如果要造出像小说里描述的那种木牛流马来,就必须抛弃现在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要造出“木牛流马”也必定会打破影响我们数代的“能量守恒”定律,必定是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创举。历史上有无数个谜团需要我们去解决,这可能只是一个虚构的物品,但是在谜团未解开之前,谁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