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历史名人谜语大全及答案 > 第三章 文化艺术大师(第2页)

第三章 文化艺术大师(第2页)

除此之外,据说丹特士也是受沙皇指使,在各种公开场合引诱冈察洛娃,从而转移人们的视线,以掩饰沙皇与娜塔莉娅的关系。试想一下,沙皇对娜塔莉娅的垂涎丹特士必定是知晓的,以他这样的身份如何敢与沙皇争风吃醋呢!盛传也是丹特士在沙皇的授意下故意把普希金激怒,使其与他决斗,趁机把普希金杀害。此外,这件事也被沙皇在上流社会大肆传扬,致使普希金被多次中伤,名声大损,由此也挑起了这场血腥决斗。

5.“歌曲之王”舒伯特为何终身未婚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既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鳟鱼》、《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

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舒伯特(10张)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他达到极致的内在型气质使他的许多音乐都如同梦幻一般,他也同许多音乐家一样具有一种浪漫主义气质,他的生活本应充满着激情,然而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真正燃烧过爱情火焰的也只有一次,最终,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终身也没有结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曾经在朋友的介绍下,舒伯特得以加入宫廷乐队,从而可以养活自己。在一次演奏会上,他结识了贵族之女泰蕾莎·格罗普,两人都心生爱慕。这份惟一的爱情也为舒伯特带来大量的创作灵感,他的《少年时期的梦》就是为泰蕾莎而作的。可是最后,她还是轻易地甩掉了舒伯特,嫁给了一位面包师,以确保她继续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次失败的爱情经历让舒伯特陷入了极度的忧伤和绝望之中,也使他的创作欲望一度枯竭。幸好,此时贝多芬注意到了舒伯特的才华,据说,贝多芬看到他的一组作品时,大是惊叹。但那时贝多芬已病重,无法见他,未免遗憾,但仍愿意资助他继续音乐创作。我们的大作曲家的爱情之路究竟为何如此难走?他为何如此难赢姑娘芳心?

有人把原因归结于舒伯特的相貌。确实我们的作曲家身材矮小,大腹便便,曾有过“水桶”的讳名。短短圆圆的鼻子,厚厚的嘴唇,皮肤黝黑,脑门很大,有些维也纳人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蘑菇”。传记家们对他有这样的描述:“个子较常人矮,手臂满是肌肉,手指粗而短,脸部圆得像月亮,前额狭小,唇厚,眉毛如杂草,鼻子塌陷,而且上翘,眼睛虽好看,但总是藏在眼镜深处,即使躺在床上,也带着眼镜。”除相貌之外,这个经常穿着破烂袜子的作曲家生性极为羞涩而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即使对女性产生情愫,也会三缄其口,连他的好朋友都会隐瞒。但有时他又会变的阴郁易怒,生病时尤其如此。他虽然也热衷于玩乐,但只是终日与一帮“舒伯特派”的朋友们相聚,并没有其他的朋友圈。至于爱情,他所表现出克制与谨慎,实际上是在努力地压抑自己,这样的长相加上他羞怯内向的气质,也让他对自己有着充分的认识。

还有人把舒伯特未婚的原因归因于他的经济状况。他一生穷困潦倒,从未过上几天富裕日子,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专门作曲的人很难糊口,况且他的音乐作品的价值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所以报酬极低。他不是一位演奏家,无法获得正式而长久的工作,只能靠朋友的接济度日,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一直维持到他生命的最后。虽然他出售了成千上万份作品,但他得到的往往只是一顿饭钱,如最著名的那首《摇篮曲》只换了一盘烤土豆,而在他死后这首曲谱在巴黎竟以四万法朗成交,倘若是手稿,在今天的拍卖会上,价值更是无法估计。他死后的财产仅是一些衣物、被褥和一堆价值十个弗罗林(一弗罗林相当于两先令)的旧乐谱。如此的经济状况,让他如何考虑结婚的事情,况且又有哪个家庭愿意把女儿嫁给这样的人吃苦受罪呢?

其实,研究舒伯特的学者认为这些在艺术家看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真正使舒伯特终身未婚的原因有可能出于贝多芬对他的影响。一生未婚的贝多芬是舒伯特心中的偶像,他甚至把贝多芬当做神一样崇拜,他说:“有时候我也做过梦,但是在贝多芬之后,谁还能做什么事情呢?”他虽无限崇拜贝多芬,却始终不敢与之见面。当他第一次带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去拜见贝多芬时,却未遇见,直至在贝多芬死前一星期才见过一面。在贝多芬的葬礼上,舒伯特也是举着火炬送葬的少数人之一,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他死后他能与贝多芬葬在一起,这个愿望最终在1888年才得以实现,他与贝多芬的遗体一起被移到维也纳公墓。贝多芬终生未婚,他在舒伯特那崇高的心灵中,有着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舒伯特心目中也许只想到他的同代偶像,而对自己对于女性的冷漠视为自然而满足,舒伯特最终也像他的偶像一样把对女人的兴趣转移到音乐上去了。因为在他的短暂的一生中,贝多芬的影响确确实实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舒伯特为何终生未婚,人们还有很多猜测。无论如何,如果舒伯特活得久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完全可以与他的偶像贝多芬比肩,可他比莫扎特更短命,也许连上帝也嫉妒他的才华吧。

6.安徒生身世之谜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很多奇异的梦想,这些幻想大多是伴随着一些美妙的童话,而这些童话的缔造者,就是伟大的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安徒生是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制作。

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里,正义总能够战胜邪恶,王子和公主总会有美好幸福的结局。我们何尝不希望这些美好都是作者的真实生活反映,可安徒生的真实身份却扑朔迷离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禁要问,他究竟是鞋匠之子还是流落在民间的王子?

权威的传记作家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安徒生于1805年4月2日生于丹麦富恩岛上的欧登塞城中的一个清贫的鞋匠之家,一家人都挤在一间低矮破旧的平房中。父亲汉斯·安徒生整日忙于全家人的生计而疲于奔命,在安徒生l1岁时就因病离开了人世。而安徒生的母亲只是一位迷信的洗衣妇,不得不早早地就改嫁了,就这样,安徒生过早地就开始了一生艰难的漂泊。14岁时,他就只身离开了家乡,来到繁华的哥本哈根来寻求自己的理想。他做过各种各样的学徒,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演员、歌唱家,希望自己能够在只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释放自己的才华。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真的成为丹麦皇家剧院的临时演员,但因为意外失声,过早地使他的演员梦破灭了。最终,在无情的现实生活面前,他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事业。因为感慨于自己童年的不幸,他决定要为全世界的孩子们创造快乐与幸福,让所有的孩子有一个梦一般的童年。

在众多人的关注和不解中,安徒生开始埋头创作。1833年春天,安徒生从丹麦国王那里得到了一笔津贴,开始了他一生中很重要的漫游。他的足迹遍布了大部分欧洲,这不仅拓宽了他的创作思路,而且也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他陆续写出了《阿英索尔》、《维森堡大盗》等剧本,《阿马格岛漫游记》等浪漫幻想游记和《卡利尔-克里斯蒂安二世》等历史题材的小说。1835年,安徒生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话集《写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反响非常好,以后每年的圣诞节,他都会出一本童话集,献给孩子们。在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l60多篇童话,这些大部分都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他也成为丹麦的骄傲。

而对于安徒生的身世,有些人却持有与权威传记作家不同的看法。1990年,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大学举办了一场由数百名的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专门讨论安徒生的身世。历史学家延斯-约根森在他的著作《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中,认为安徒生其实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在安徒生出生后,王室把他安置在了一个欧登塞的鞋匠家,这个人就是安徒生的父亲。这种说法的根据在于,以一名平民之子的身份是如何能得到皇室津贴的,况且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大部分都与皇族有关系,以鞋匠之子的地位是不可能出入皇室剧院的,甚至还在皇家宫殿中阿马琳堡宫居住了一段时间。

另外有一位丹麦作家皮特·赫固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佐证。他发现一位海军上将的女儿亨利埃特·伍尔夫于1848年写给安徒生的信中曾提到安徒生自己也发出自己是“王子”感叹。

为了搞清楚安徒生的真实身份,丹麦改府也为此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在政府许可下,丹麦著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翻阅了大量有关那时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档案,结果表明,国王及贵族与平民妇女偷情的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而这位国王也确实有一个平民情妇,极有可能在那名民妇生下孩子后,将其派送到平民家中,而日后对其暗中照顾。

但很多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质疑,认为一是并没有十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这种结论,历史学家在档案卷宗中也没有找到安徒生母子的明确资料;二是如果安徒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为什么在他的自传《我一生的童话》中只字未提,甚至连对自己是王子的暗示都没有?而且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也找到了在l80多年前的教堂户口登记册的复印件,登记册上明确地记录着在l805年4月2日凌晨l时,汉斯‘安徒生与安娜’安德斯达特喜得一子,且于4月16日受洗礼。

安徒生究竟是否是王子已很难考证了,但人们或许都希望他真的能够是一名落入民间的王子,这会让他本身成为美好童话的一种真实的延续。无论如何,安徒生为了世界上的所有儿童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在那里充满着真诚和善良,他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丽而快乐的童年。

7.诗人叶赛宁是怎么死的

叶赛宁,苏联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12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12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15年去彼得堡,拜见著名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1年离开意象派。这一年诗人与到莫斯科访问的美国舞蹈家邓肯夫人相识,热恋成婚,并与之出游西欧、美国。两人很快由热恋变为争吵,终于离异。1923年诗人回国。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9月三度结婚(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然而,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结束了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

大多数人都认为诗人在爱情上的多难是他自杀的主要原因。

他的初恋情人名叫吉娜伊达,是一名打字秘书。两人一见钟情,仅结识三个月之后便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育有一女。吉娜伊达博览群书而且持家有道,在开始的几年,两人也是相敬如宾。但由于叶赛宁刚愎自用的性格,两人的矛盾逐渐升级,最后两人不得不以分手而告终。在这之后,叶赛宁还有一段恋情,但也是无疾而终。而对叶赛宁的爱情观影响最大的要数他和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的一段爱情。他们结识在1921年,其后迅速坠入爱河,1922年5月10日,两人办理完结婚登记后,叶赛宁就开始陪着邓肯做欧美巡回演出。在这十个月中,他们性格上的不合日渐暴露出来。叶赛宁是个忧郁甚至是有些“悲剧气质”的人,他憧憬理想中神圣的爱情,但理想中的爱情在现实生活中仿佛总是那么不堪一击。每当现实中的婚姻无情地触动他时,他会变得时而歇斯底里,时而抑郁哀伤。邓肯曾经试图去改变诗人,修复两人的情感,但最终邓肯还是放弃了。而且两人之间还有严重的语言障碍,这更阻碍着两人在矛盾的时候及时地沟通和交流。虽然他们最后分手了,但从诗人的诗句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始终还是钟情于邓肯,甚至也许他们还是相爱的。这段感情使叶赛宁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甚至在他人生结束的时候,他选择了在与邓肯结婚的那个旅馆里上吊自杀了。

离婚后,叶赛宁只身回到俄国。在不久之后,他又卷入了另一段感情旋涡中,这又促使他向自己的悲剧又向前迈近了一步。他认识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索非亚·安德列夫娜·托尔斯泰。1925年9月,两人正式完婚,但婚后不久,叶赛宁就意识到这段婚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满。安德列夫娜虽然出身名门贵族,但缺乏与诗人相匹配的艺术见解和品位,甚至有些爱慕虚荣、追求浮华。自此,叶赛宁陷入深深地迷惘与自责当中。他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的爱情,但现实的爱情在诗人看来总是虚幻飘渺的,他找不到他要的爱情,也无法向现实中的爱情妥协。最终,他怀揣着属于他的爱情以死亡的方式摆脱了这无尽的烦恼。

除了这种“因爱而亡”的观点外,还有学者认为叶赛宁实际上主要是因为在他死前不久患上了重度抑郁症才自杀的。官方上的讣告说:叶赛宁是由于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自缢而死的。在病症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周期性的抑郁,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做出一些荒唐不堪的事情。叶赛宁后期所创作的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颓废的状态。还有人认为“十月革命”打破了他个人主义的幻想,致使他走上了自杀这条道路。不可否认,叶赛宁的抑郁或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自缢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因情”还是“因病”,大家都接受了叶赛宁是自杀身亡的事实。但事隔多年又有学者提出:叶赛宁不是自杀而亡的,而是被他人杀害的。这其中,叶甫盖尼·切尔诺斯维托夫认为,从诗人死后的照片可以看到,在叶赛宁的额头和鼻梁上有两块很大的凹痕,头颅有被生铁或是其他重金属物砸击的痕迹。而且,在他脖子上的痕迹,看起来更像是有人从后面勒过的。还有一位医学院教授马拉霍夫认为,叶赛宁在当时要想把自己吊到四米高的天花板上,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据说,在叶赛宁死后没多久,他的追随者就进入他自缢的那个房间,试图对当时的自缢现场进行模拟,但他们发现皮带根本就无法套在水管子上。

叶赛宁的死到现在仍旧是一个谁也无法证明的谜团。我们只有期待能够有一份真实有力的证据来解释这位青年诗人的真实死因。

8.川端康成自杀之谜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其实,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川端康成对自杀一向是持否定态度的。早在34岁时,他就说过,“无论怎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的圣境也是遥远的”,“我讨厌自杀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为死而死这点上”。直至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还重复地说:“我既不赞同,也不同情芥川,还有战后太宰治等人的自杀行为。”可是,时过境迁,他为什么又违反自己的信条,埋头走上自杀的道路呢?他在获得荣誉与地位之后这样突然默默地自杀身亡,这本身就隐藏着一个深深的谜。

这或许与他幼年时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l899年6月11日,在大阪市的天满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在一个日渐破落的显赫旧家庭中。他出生第二年,父亲就患肺结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亲也因服侍丈夫时染上肺病.最终也丢下了川端撒手西去。川端只好跟着祖父母生活,三个人住在低矮潮湿的农舍里,在凄凉悲苦中打发着日子。小川端的行动也限制在自家阴暗潮湿的房子中,在这种环境中,他不仅极为任性,而且有些神经质。在他8岁的时候祖父的眼睛突然就失明了,而且在此后不久,他的祖母也去世了。失去老伴的失明祖父也在川端康成16岁的时候随祖母而去了。失去至亲的哀伤不断地打击着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在幼年川端的心中,童年的记忆是一条永久的伤疤,使他终生难忘。幼年的经历塑造了川端康成悲剧性的人格,而这种有缺陷的性格愈至晚年愈现凸显。据说,川端到了晚年,开始无视自己一生创作的巨大成就,无视获诺贝尔文学奖后铺天盖地的荣誉、思想和行为,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开始厌恶人群,想躲起来。也许死亡在他看来,或许是找寻最清净的地方的最好方式。

有一种说法是说作家沉重的思想负担终于让他彻底崩溃。在l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日本举国上下都为之欢欣鼓舞,川端的名气更大了,但他的文学创作陷入了更大的衰颓与枯竭之中。他在这之后所写的《睡美人》《一只手臂》这类作品,遭到了评论界的批评,他再也写不出什么新的内容,拿不出任何新的艺术形式来招揽读者。获奖前在《新潮》杂志上连载的长篇小说《蒲公英》也无法继续写下去,最终成为未完成的“绝笔”。作为作家来说,创作能力衰竭,也就是生命的衰竭。难怪有位川端康成研究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川端康成难道不感到自己面前是一片不毛的黑暗世界吗?”可见,川端的自杀,与他在文学上的思想负担过重恐怕不无关系。

对于川端自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其实并不是自杀,而是死于一场意外,他是由于服用了过量的安眠药中毒而死的。据川端的夫人回忆说,川端康成总是吃安眠药,由于安眠药的作用,川端康成在起夜时经常会神志不清,而闹出过一些事情。在她的回忆录中记到:“因为过多服用安眠药。到了白天还有药效,曾有几次迷迷糊糊的撞在了柱子上。他一生也没有能离开安眠药。”川端自己在《安眠药》一文中也描述了自己吃安眠药的情形:“有一次是在自己家中,醒来时发现自己睡在浴池旁边。还有一次,从厕所回来时走错了路,摔倒在门外的脱鞋石下面,扭伤了脚脖子,当时竞又回到屋里睡下,根本不知道自己摔倒扭伤的事情……”根据川端的这些安眠药中毒症状,日本的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认为,川端康成是死于安眠药中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