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是平时工作压力大的人,平时没有玩的机会,接连七天休息,放松的时间过长,第八天就收不回来。像一根弹簧,拉得太松后恢复不了原态。另一种是在长假中把节目安排得满满当当,结果耗费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搞得身心疲惫,弹簧绷得太紧了,也打乱了生物钟。两种类型都不能达到休息的目的,还造成了情绪障碍,表现为疲劳、烦躁、不思茶饭等功能性紊乱,对自己对工作造成影响。
病例一:在外企工作的某小姐,大年初三晚上上床睡觉时想到几天后又要上班,心就揪了起来。这种恐惧感折磨得她连续几天半夜惊醒过来,醒来后想到又要面对那些烦人的杂事和办公室复杂的人际关系,再也睡不着。特别是想到又得天天和上司面对面,更是害怕。
病例二:某先生长假后第一天上班,早上出门时,明知道要迟到,就是赖着不想走,一会儿看看水龙头、煤气有没有关,一会儿检查一下所有电源插头有没有都拔掉。出门后还不甘心,为了确定家门上没上锁,又往返了两三次。上了车,心开始发慌,觉得胸闷、头晕、气短。心里明白,自己什么毛病都没有,只是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冒着生命危险去上班。想想以前在事业单位,春节后回单位互相拜年、派开门红,开开心心的。如今在外企,随时都得进入状态,把握市场动向,头脑高度紧张,总觉得休息不够。
病例三:某先生春节七天长假,豁出去狠命玩了一把:借了一堆平时没时间看的日剧、韩剧,每天下午的任务就是陪着电视机伤春悲秋;老同学、老朋友一年不见了,每晚一拨拨的聚会;半夜回家开着电脑上网聊天,不到凌晨三四时决不下线……“幸福时光”总是走得太快,年初八一上班,他就哈欠连天了。
造成“假期综合症”的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种:
(1)饮食不当。在假期里,由于人没有什么工作上的压力,脑力劳动减轻,精神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同时活动及体育运动量相对减少,大多数人也想借此时机补养身体,因而进食往往没有节制,从而造成营养过剩,使身体发胖。有的人还暴饮暴食,甚至会出现急性肠胃疾病。
(2)荧屏伤害。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上网是许多人在假期中的“重点项目”。有些人自控能力不强,废寝忘食,连续十几个小时打“车轮战”。久坐不动,缺少运动,会造成大脑疲劳,给眼睛、肢体带来损伤,并造成睡眠不足。
(3)起居无序。由于假期没有明确的作息时间,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破,睡眠时间得不到保障,体内生物钟发生紊乱,造成食欲减退,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振。
如何消除“假期综合症”?专家介绍,上班族要在饮食尤其是在心态上及时调节。在每天工作前,自己要提前一定时间进行调节,比如疲劳的提前一天有规律地休息,饮食不规律的提前一天多吃清淡的东西,多喝水、多吃水果,做到起居有序、饮食定时、营养均衡、娱乐有节。
怀才不遇要顺其自然
古往今来,不乏才华横溢、努力敬业却得不到领导赏识的怀才不遇者。在现代公司中,也常有这样的人,明明为公司做出了卓越贡献,却总是与提升的机会失之交臂,扮演着被领导遗忘的角色。
不能否认,得不到重用可能有客观因素。例如可能遇到体制的限制,或时机不佳,还有的人遇到权力欲和控制欲都很强的上司,把你的工作成绩据为己有,让你无可奈何等。面对这些客观因素,你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接纳生活中存在的这种无奈,从而平衡心态;也可以采取积极的办法,通过跳槽等方式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另一方面,外因往往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怀才不遇现象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怀才不遇者需要反思自己是否自视过高了,是什么心理会使自我要求过高,和自己的童年经历是否有内在的联系?有相当一部分怀才不遇者,在童年常常是被父母忽视的孩子,或是与兄弟姐妹竞争父母的爱的失败者。“我不是爸爸妈妈最喜欢的孩子,但我要努力证明自己”是这些人的一句潜台词,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具有“自恋人格”的特点:一方面非常奋发努力,渴望获得承认,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领导意图的领会能力等原因,难以获得领导的赏识,无意中重演了童年被否定被忽视的命运,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大川今年30岁,家有60多岁的老母、25岁的妻子和一个刚满3个月的孩子。面对强大的生活压力,大川没有外出找工作,而是静坐在家中。为了避免别人的议论,他借口需要在家钻研剧本写作。其实,大川是很有才华的,文采风流,当过多年编辑。但是,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为此,他常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大川可真是怀才不遇啊!”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根源。他先后经历过三次高考,每次成绩都很不错,但是屡屡没有被录取,因而他感到自己一直得不到命运的垂青。结果形成“强迫性重复”,影响了求职心态。
改变怀才不遇的最佳途径是,学会通过某种方式让上司注意到你的业绩、赏识你的努力,不要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而应在合适的时机、场合向领导展示你的能力与成绩,有助于得到领导的赏识。另外,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尝试设身处地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多根据领导的需要而不是自己个人的好恶来调整工作,也有助于得到领导的赞赏。
虽然很多怀才不遇者明白这个道理,心里也知道怎么做,可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做到,好像他们的行为就是为了让自己继续扮演怀才不遇者,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强迫性重复”的心理在作怪。要治疗这种心理,解释性心理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其方法为:
首先,患者要冷静分析本人的人格特点和发病原因,包括童年有无产生强迫症的心理创伤。如能找出原因,应树立必胜信心,尽力克服心理上的诱因,以消除焦虑情绪。认真配合医生,找出心理因素,进行系统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要以坚强的意志力克服不符合常情的行为和思维。矫正强迫症行为和思维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多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其次,要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的关键。
学会和同事搞好关系
据调查显示,在公司里活得最不开心、工作做得最差的往往是那些人缘不好的员工。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不聪明一点搞好同事关系呢?给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就是为自己积累财富。
吴华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精明能干,很受领导赏识。但是每当与朋友或同事聚会时,她都会大发牢骚,认为老板把她当牛使,并扬言迟早要辞掉这份工作,因为自己对目前的工作没有太高的热情,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策划师。
很多人像吴华这样抱怨自己工作任务太繁重,没有时间想自己该想的,做自己该做的。其实,这是惰性形成了内心的界限,从而把人限制在了一定的活动范围内。这首先需要人们打破内心的界限,做自己的主人。其实,很多自身认为无法改变的事物其实只是因为受到自己内心的界限的封锁,只有勇敢地去想象、去突破、去改变的人才会在职场潇洒遨游。
同时,良好的心态是快乐生活的秘诀。心理学家告诫,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和生活。再聪明的人也会因为情绪不良而失败,做一个情商高的人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每天注意那么一点点就行。
多位心理咨询专家曾告诫我们做人要把握以下“五不”原则:倚老不卖老、弹性不固执、幽默不伤人、关心不冷漠、真诚不矫情。为人放下架子就有了成功的基础。
莫让嫉妒心理影响团队发展
嫉贤妒能是人际关系中个体最容易犯的毛病,其主要表现在: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或者是醉心于或故意炫耀自己的成绩,激起对方的嫉妒之心,并以此为乐。相对而言,嫉妒是一种比较顽固、持久的心理现象。撒克逊·丹尼曾有一句名言:“嫉妒心是不知道休息的。”
嫉妒常常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虚伪自私,在团队事业的发展中,无疑是一巨大障碍,影响共同事业的合作。事实上,事业的成功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如果团队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嫉妒,互相之间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团队事业就很难取得突破。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不会把心思放在互相之间的嫉妒上,而是会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奋斗和追求获得成功。
嫉妒之心对人对己都是有害的,一定要努力消除,一般而言,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是充分认清嫉妒的危害。嫉妒是一种于人于己都有害无益的不道德心理。纠缠在这种情绪中自己不能迈步前行,因此必须将其彻底清除。
其次是要克服私心杂念。在现实生活中,善妒的人往往对家人的进步和成就宽容大度,而对自己的同事过不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嫉妒者放大了“自己”,将亲人看作“自己人”。因此,消除嫉妒心的基础条件就是克服私念。
心存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想出人头地,嫉妒的表现已经毫不掩饰的反映了这种心理。对此,嫉妒者应当正确地评价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恰如其分地进行努力,就可以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就。
同时还得承认,一个人即使天资过人、精力旺盛,也不可能永远领先,因此,正确地评价、看待自己和别人,也是从心理上战胜嫉妒心的武器。
俗话说:“将心比心”,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位置互换”。当我们在嫉妒别人时,也要换位想想自己取得成绩后别人对自己怀有这种感情时的感受,这种方法会十分有效地帮助我们摆脱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