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气象环境与科学 > 第一章 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第2页)

第一章 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第2页)

(8)混乱的城市化。人口的爆炸和农业土地的恶化、贫穷,促使第三世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离开农村,聚集于大城市的贫民窟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有些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

(9)化学污染。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了污染。

(10)生物品种减少。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生物存在的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的物种的绝迹。

由此可见,保护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寻求可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世界地球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该活动起源于美国。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GaylordNelson)和哈佛大学学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议和组织下,美国数十万群众参与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呼吁创造一个清洁、简单、和平的生活环境。

3.恐怖的“地球之癌”

沙漠化是指原由植物覆盖的土地变成不毛之地的自然灾害现象。此处所指的“沙漠”多数强调土地不适合植物生长或发展农业,而非因为地域本身干燥所造成的沙漠气候。不过,没有植物生长的土地由于不能蒸散分配水分,结果也可能反而导致干燥气候。

沙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足以证明它的危害之剧。“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沙漠化,己不再是单一的学术问题,不再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地成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它己引起全球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以及全人类的广泛关注。

沙漠化现象可能是自然的。作为自然现象的沙漠化是因为地球干燥带移动,所产生的气候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沙漠化。不过,今日世界各地沙漠化原因,多数归咎于人为原因;人口急速增长,所居土地被过分耕种以及牧畜,导致土地枯渴不适合耕种。沙漠化会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直接影响到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世界著名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都是因为森林植被受到人为的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最终导致河道淤塞、河水泛滥,甚至成为不毛之地的。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地,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人类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气候出现干旱,土地出现松散的流沙沉积。

土地沙漠化是人类文明的大敌。当年,沙漠埋葬了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截断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掩埋了埃及96%以上的国土。现在,全世界有1/3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4个国家,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8。5亿,占全世界人口的16%以上。因此,治理沙漠化,被列为世界十大难题之一。

在治理土地荒漠化的过程中,各国的科学家们纷纷谋求良策,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效。比如:在东非的肯尼亚和西非的尼日利亚,大规模的固沙造林运动已初见成效;在中亚的沙漠地带,人们建立生态系统,在卡拉库姆运河两岸营造了6~8条防风林带,有效地控制了流沙的侵蚀。尤其是我国,在流沙固定、沙地改良等方面的成绩举世瞩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比如,“三北”防护林等6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12%的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目前已有1100万公顷农田实现林网化,沙区新辟农田130万公顷,900万公顷荒漠和半荒漠化草原得到保护和恢复。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关于流沙治理和盐碱地、沙地引洪灌溉恢复红柳造林等两个项目,在治理荒漠国际会议上获奖。中国的治沙经验已经在马里、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得到应用。

保护和利用好土地,封沙育草,营造防风沙林,实行林、牧、水利等的综合开发治理,将会充分发挥植被群体效应以达到退沙还土的目的。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是绿色家园繁荣昌盛的物质基础。保和利用好土地,就是保护了绿色家园,保护了人类自己。

沙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是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以后才正式广泛采用,其内容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沙漠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由此可见,沙漠化与沙漠、戈壁不同,沙漠化不能抽调人为活动的实质,沙漠化的实质是人地关系矛盾造成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与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严重退化过程。沙漠化防治是人地关系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环境,土地生产力再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从地球上沙漠的分布来看,沙漠是地球上干旱气候的产物。然而,并不是所有沙漠的成因都能用这一观点来解释。例如,当西南季风来临时,塔尔沙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几乎可与热带雨林地区相比,即使是平时,它上空也是湿润多云,但它仍然是一片沙漠。经过研究,科研人员认为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尘埃。

科学家们发现,塔尔沙漠上空平均每平方千米飘浮的尘埃达1吨半多,是芝加哥上空的好几倍,尘埃分布高度也较高。塔尔沙漠没有降雨的条件,也没有成露的条件:白天尘层增温,空气因地面缺少加热而不能上升;夜间,尘埃以散热冷却为主,空气下沉使地面散热减弱。尘埃使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地面只能形成沙漠。

那么,这么多的尘埃又源于何处呢?有的学者指出,人类是破坏生态环境、制造沙漠的真正凶手。塔尔沙漠的尘埃密度尽管与沙漠的形成有着很大的联系,但人类是始作俑者。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演变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谁能想到,在远古时代,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曾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然而,人类常常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益,大肆破坏自然,乱砍乱伐,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沙化,从而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有人反驳说,有些沙漠产生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呢。人类不适当地开发自然,固然会使丰美的草原、森林退化成沙漠,但沙漠本身作为一种生态类型,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了。

到底是人类的因素还是气候的因素导致了沙漠化现象?人们对这个问题仍然争论不休。尽管目前仍有争议,但人类应该做的事情却很明确,那就是抓紧治理沙漠,努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在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的系统中,人类的文化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同时应运用生态的理念去帮助自然环境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倘若缺失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恶化,人类意想不到的灾难就会从天而降。

4.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简单地说,是一种发生在海洋中的现象。具体来说,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可以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导致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那么,你一定很奇怪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被人们发现的吧?原来很早以前,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居民发现,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每到圣诞节前后,鱼产量就会大幅度降低。他们觉得非常奇怪,开始观察,力图找出原因。后来他们发现,原来每到圣诞节前后,南美西海岸附近海域的海水温度就会升高。在这一海域里生活的浮游生物和鱼类适应不了热水环境,就会随之大量死亡,造成渔场减产。但这种海面水温升高的自然现象令当时的人迷惑不解,以为是“圣婴”降临了。在西班牙语中“圣婴”的发音为“厄尔尼诺”。因此,厄尔尼诺这个词最初的意思并不像现在这样,而仅仅是指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异常变化的现象。

早期,人们对东太平洋出现的暖洋流兴趣十足,为其取名为“上帝之子”。一是因为它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更主要的原因是,它与当地的丰收年景有关。1925年,人们目睹了秘鲁附近发生的暖洋流,当年3月沙漠地区降雨量多达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总和不足20毫米。结果,沙漠变成绿洲,几乎整个秘鲁覆盖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纷纷长出了庄稼……尽管人们也发现,许多鸟类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坏,但人们依然相信是“圣婴”给他们带来了丰收年。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别对生态、环境、气候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科学家确信,厄尔尼诺特别是强厄尔尼诺会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灾难。我国科学家对1871~1997年发生的30余次厄尔尼诺事件研究认为,以热带东太平洋地区洪水泛滥、热带西太平洋地区荒芜干旱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对世界的影响弊大于利。对我国的影响明显而复杂,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①厄尔尼诺年夏季主雨带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干旱。②长江中下游雨季大多推迟。③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④全国大部冬暖夏凉。⑤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至于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仍是当代科学之谜。有一种观点目前较为盛行,这就是大气因子论。这种观点认为,赤道太平洋受信风影响,形成了海温和水位西高东低的形势。与此同时,信风又因受到赤道太平洋西侧的上升气流和东侧的下沉气流的影响而加强。一旦信风因某种原因减弱,太平洋西侧的海水就会回流东方,赤道东段和中段太平洋的海温因此会异常升高,厄尔尼诺现象也就发生了。

今天,科技进展导致的天文学观测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太平洋中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已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但是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亟待我们探索研究。

5.怎样把盐碱地变成绿洲

盐碱地是指土壤里集积了一定的盐分,从而变得盐碱化。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以至于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盐碱地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其水面如果接近地面,而该地区的气候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毛细作用是由于表面张力的分子与另一种分子之间的亲和力引起的,如纸张或毛巾吸水是一样的道理)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同样的道理,如果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洼地水分蒸发后,即留下盐分,形成盐碱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土壤盐碱化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于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盐碱地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土壤的出苗率在70%~80%,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土壤的出苗率低于50%,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和含盐量处于中间状态的盐碱地就是中度盐碱地。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

综上所述,如何才能使盐碱地变成“绿洲”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种套种等);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绿肥、植树造林等);化学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质,如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每一项改良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