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图片 > 第一章(第2页)

第一章(第2页)

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全国各级地方官府为讨好皇帝,普遍建立玄元庙,奉祀老君像,老君达到了至尊极盛。到了明代,民间信仰的老君可与玉皇大帝比肩而论,并从上天请到了民间,普遍建庙祭祀。

传说二月十五日为老君诞辰,十四日夜四乡百姓到大殿坐守一夜,称为坐香。十五日百姓纷纷举行老君庙会,在各老君庙举行宗教活动,祭祀朝拜,同时还举办商品物资交易活动。

太上老君度化尹喜

在民间,老子被称为太上老君。尹喜建立了以老子为祖师的道门,张凌大规模发展道徒,建立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后人又把道教推向世界。那么,尹喜和老子有何渊源呢?

原来,春秋末年,老子骑青牛,拖一架木板车,向函谷关而去。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他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当老子驾牛车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他心中的真仙,就强留老子住了几天,并召来一些同事,共同聆听老子讲经说道。老子讲道后还给尹喜留下了五千余字的文章,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

老子临别时告诉尹喜:要他一千天后,去到成都青羊肆找他。后来尹喜准时在青羊肆等待老子,只见老子骑着一头青羊从空中而下。传说老子就在那里度化尹喜得道成仙,并带他一起到西域传道去了。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后舍弃王位后一心理佛,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并成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圣人。

释迦牟尼成佛记

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后怀有身孕,尔后生下一子。太子出生后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

波提

8

夫人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

罗。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19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的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佛号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传教弘法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以大慈悲的心情,博大精深的智慧,不畏艰苦的精神,开始了40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

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主要在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他的故乡迦毗罗卫,南到摩谒陀国的王舍城,东到瞻波国,西到乔赏弥国。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叉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捐赠的祗园精舍,后者有竹林精舍,为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释迦牟尼也曾居留说法。

释迦牟尼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民间奉祀

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一般的寺庙里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两旁是阿难、迦叶尊者,十八罗汉分列两排。

农历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家日,在此纪念日里,心中有佛的人士去寺院里拜佛,念经,打坐,放生,布施,忏悔。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释迦牟尼佛涅日,在此纪念日里修法及任何善行功德,为平日之万倍、亿倍,心中有佛的人士放生、礼拜、念经、印经、吃素、持戒皆有不可思议之效果。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又称佛诞节,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其中的浴佛、斋会、结缘、放生和求子在过去广为流行。佛诞节流传到民间又形成了庙会,每年四月初八日要举办天佛庙会,祭祀佛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即腊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煮粥敬佛。民间有一些放生、祈福活动。

观世音菩萨,是观音佛祖的尊敬称呼。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又称观音大士,观音,观世音,观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因此,观音崇拜在中国民间久盛不衰。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

知。“家家有弥陀,户户有观音”,这句古

大今流传的俗语,就充分说明了中国民众崇敬中供奉观音的盛况。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是国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上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下胁侍菩萨(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并称五“西方三圣”。

观音形象

观世音菩萨是梵文的意译,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中国通用的则为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观世音大约是在公元1世纪的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到了6世纪各寺庙都供有观世音菩萨像。在当时,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

10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在我国唐朝以前观世音的像都属

于男相,印度的观世音菩萨也属男像。

佛教经典记载,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化现之而为说法,即是三十三应(一说三十二应)。在观音的诸多化身中,自然会有一些女身,其女性形象可能由此而来。以后观世音不再亦男亦女,而固定为女性菩萨,这一改变深受俗众欢迎。观音的女性形象也可能与观音菩萨能够“送子”有关,并且是大慈大悲的化身。

千手观音的传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