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借他人之口加以拒绝
小李在电器商场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朋友来店买DVD。看遍了店堂里陈列的样品,他都不满意,要求小李领他到仓库去看看。小李面对朋友,“不”字说不出口。于是他笑着说:“前几天经理刚宣布过,不准任何顾客进仓库。”尽管小李的朋友心中不大满意,但毕竟比直接听到“不行”的回答减少了几分不快。
4.借故拖延
某单位一名职工找到车间主任要求调换工种,车间主任心里明白调不了,但他没有马上回答说:“不可能。”而是说:“这个问题涉及到好几个人,我个人决定不了。我把你的要求带上去,让厂部讨论一下,过几天答复你,好吗?”
这样回答可让对方明白:调工种不是件简单的事,存在着两种可能,使对方思想有所准备,这比当场回绝效果要好得多。
5.限定苛刻的条件
有位名作家应邀演讲,课排在下午第一堂,又是大热天,是学生最爱打瞌睡的时候,他一上台,就声明说:
“在这闷热的午后,要各位听我这老头儿说话,一定会想打瞌睡,我想没关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是有两个原则要遵守,一是姿势要雅,不可趴在桌上;二是不准打呼噜,以免干扰别人听讲。”
语毕,全堂轰然大笑,瞌睡虫一扫而空。这种表面同意,其实是禁止的说话艺术,常能发挥劝止的功效。
6.先肯定后否定
有时对方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条件的限制又无法予以满足。这种情况下,拒绝言辞要尽可能委婉,予以安慰,使其精神上得到许些满足,以减少因拒绝产生的不快和失望。在语言表达上可采用“先肯定后否定”的形式,要委婉,留有余地。
一家公司的经理对一家工厂的厂长说:“我们两家搞联营,你看怎么样?”厂长回答:“这个设想很不错,只是目前条件还没有成熟。”这样既拒绝了对方,又给自己留了后路。
7.隐晦曲折提出另外的建议
有时,对一些明显不合情理或不妥的做法必须予以回绝。但为了避免因此引起冲突,或由于某种原因不便明确表示,可采用隐晦曲折的语言向对方暗示,以达到拒绝的目的。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甲:“我们的意图是使下一次会议能在纽约召开,不知贵国政府以为如何?”
乙:“贵国饭菜的味道不好,特别是我上次去时住的那个旅馆更糟糕。”
甲:“那么您觉得我今天用来招待您的法国小吃味道如何?”
乙:“还算可以,不过我更喜欢吃英国饭菜。”
乙方用“美国饭菜不好”、“法国的饭菜还可以”、“喜欢吃英国饭菜”,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在美国、法国开会的建议,暗示了希望在英国举行会议的想法。
8.借用对方的言语
吴佩孚的势力日渐强大,成为权倾一方的实力人物。
一天,他的一位同乡前来投靠他,想在他那儿谋个事儿做。吴知道那位同乡才能平平,但碍于情面,还是给他安排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不久那位同乡便嫌弃官微职小,再次请求想当个县长,要求派往河南。吴佩孚听了,便在他的申请书上批了“豫民何辜”四个大字,断绝了他的念头。谁知过了些时间,那人又请求调任旅长,并在申请书上说:“我愿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班师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看到同乡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吴佩孚真是又好气又好笑,于是又提笔批了“先种树再说”五个大字。
9.避实就虚法
当别人要求你公开某些情况,而你不想或不能作出一些明确的回答时,可以采取避实就虚的手法,避免作实质性回答。
1945年美国在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话题是猜苏联有多少原子弹。当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所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说:“足够!”这样的回答避其话锋,保守秘密,同时又显示了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
10.改变话题法
如不愿回答别人向你打听的事情时,可用巧妙变换话题的方法,让对方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改变意图。
一名外国记者有意发问:“请问,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外交人员冷静地答道:“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政府是否具有维持现状的能力。”
这样的回答,有意改变话题,达到巧妙拒绝的目的,而且语带讥讽:本国政府连现状都难以维护,你还是多关心关心本国的事情吧!这样就把握了主动权。
11.以鼓励的方式拒绝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个和尚正撑伞走过。某人说:“大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和尚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某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和尚说:“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雨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说完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