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人力资源管理实操与模拟 > 第七章 职业生涯管理(第2页)

第七章 职业生涯管理(第2页)

(1)职业规划指导。职业规划指导的任务是,帮助员工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员工提供职位需求信息,包括职位分析资料、绩效考评信息、组织发展信息等;二是为员工提供专门咨询服务,即从员工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出发,结合组织的工作需要和发展趋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指导。

(2)职业发展平台。由于员工职业发展在组织提供的职业通道中进行,因此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意义。其中建立工作阶梯、加强员工培训、优化人事配置,是职业发展的组织平台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建立工作阶梯。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依靠组织实现的规划,企业能否为员工发展提供制度化的工作阶梯,是员工职业计划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其次,加强培训开发。培训的任务是从企业需要出发,按特定方向强化员工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使员工在提高工作绩效的同时提高自身价值。最后,优化人事配置。员工能力和动力的改进,使其能够从事更为复杂和重要的工作,为此需要量才使用。

第二节员工的职业路径

职业路径是指劳动者进入一定职业领域发挥作用的方式与过程。由于现代社会的职业活动常常以一定组织为单位进行,因此职业活动路径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领域;二是如何处理与组织的关系。与此相应,有两种不同的职业活动方式,即自由职业者和职位工作者。

(一)职业活动方式

根据如何处理职业领域和工作组织的关系,可以把职业活动的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即组织外的职业活动和组织内的职业活动,两者具有不同的情况。

1.组织外的职业活动

组织外的职业活动是指以职业能力为依托直接在市场上从事职业活动。这种职业活动方式的特点是,把搜寻市场机会和满足市场需要融为一体,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而且需要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这种职业活动方式,由于职业回报包括劳动收入和经营收入,因此收入水平较高但不够稳定。

组织外职业活动的具体形式很多,例如个体职业的医师和律师。这种职业工作者依靠自身职业技能赢得人们的信任,从而在社会上立足,开展自主的职业活动。由于这种职业活动不进入某个组织体系,因而不接受有组织的分工协作安排。

由于组织外的职业活动只能依靠职业工作者的个人技能和个人信誉,因此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存在:一是分工协作不发展,对于职业技能的要求不高,例如农业工作者;二是职业工作技能成熟,可以进行比较规范的评价,从而支持职业工作者在社会上建立职业信誉。在分工协作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后一种情况是这种职业活动存在、发展的主要原因。

2.组织内的职业活动

组织内的职业活动是指以自身职业能力进入某一工作组织,在组织的统一指挥下从事职业活动,以此获得工作回报。这种职业活动方式的特点是,借助组织力量来降低市场风险,把自己的职业能力交给组织进行统一安排,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组织内进行的职业活动受到职业能力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的约束。

在实际工作中,组织内的职业活动是以职位工作形式进行的。在组织内部的分工协作体系中,每个组织成员都有一定的工作职位,都要掌握该职位所要求的工作技能,从而使职位工作具有职业活动的属性。实际上,职位工作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与职业活动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那么主要在于两点:第一,劳动者对于职位活动的选择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组织成员的职位选择自主性要小得多;第二,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具有更为长久的影响,可能影响其一生,组织成员的职位工作时间周期较短,不仅与劳动者是否适合这一职位相关,而且与劳动者能否留在该职位所属的组织相关。

由于现代社会中的职业活动主要通过有组织的安排进行,因此组织中的执业活动特别值得关注。

(二)职业活动的路径

职业活动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决定是否进入组织和进入什么组织,对此的不同处理方式产生不同的职业活动路径。由于进入组织的职业活动方式是现代企业活动的主流,因此需要深入探讨。这种职业活动的实现路径由劳动者与组织相结合,以及劳动者与职位相结合两个基本环节构成。

1.劳动者与组织相结合

劳动者与组织相结合,也就是进入一定组织体系,按照组织要求进行职业活动。

对劳动者选择与组织相结合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能否提供恰当的职业发展机会。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掌握职业技能是劳动者获取劳动回报的基本保障。与此相比,某个组织的存在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在组织中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劳动者会面临失业的风险。二是劳动者是否愿意在组织的安排下进行职业活动。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类型对于组织有不同的依赖程度,不同劳动者对于组织纪律有不同的遵循程度;从事组织依赖程度高的职业并且有较强组织观念的劳动者,倾向与一定的组织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劳动者与组织相结合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劳动者已经具有比较成熟的职业技能,然后进入组织中进行职业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进入组织的目的是使职业技能具有更好的作用空间,常常与劳动者的短期收益相关。二是劳动者未具有比较成熟的职业技能,需要在组织中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加入组织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组织掌握职业技能,常常与劳动者的长期收益相关。

由于劳动者一旦进入企业,就要受到组织规章制度的约束,这种组织纪律比职业规范的作用更为直接,因此在是否进入组织和进入哪个组织的问题上,劳动者需要进行慎重选择。对于尚未具有专业技能的新进劳动者,这种选择有时比职业选择更为重要。

2.劳动者与职位相结合

劳动者与职位相结合,也就是作为组织成员进入有计划的分工协作体系,承担特定环节的工作职责,开展相应的职业活动。

由于组织中的职位设置主要依据该组织的工作流程和体制结构,而不是社会上的职业划分,因此职业工作与职业活动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组织中的职业活动必须解决好这一问题。通常,组织成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按照职位工作的要求展开。只有当职业化行为能够提高职位工作效率时,企业才会强调员工的职业训练。也就是说,职业活动是职位工作的隐含内容,客观上存在于职位工作之中,但不一定受到直接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职业活动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比职位工作更强,因此强调职位工作的职业化水平是提高组织内分工协作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知名企业高度重视员工的职业化训练,作为评价员工价值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员工的职业开发

员工的职业规划在组织环境中实施,受到组织的直接影响,必须进行引导和控制,这是企业的职业管理任务。

(一)员工职业开发的原则

员工职业开发有以下原则。

1.利益结合原则

利益结合原则是指个人发展、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利益结合原则,组织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处理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寻找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结合点,并在发展策略中起到杠杆作用。

2.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组织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职业生涯开发活动,员工均有机会接受组织的职业生涯开发活动。公平性原则是人格价值与人人平等的体现,是维护员工整体积极性的重要保证。

3.共同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是指在组织职业生涯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管理者和实施对象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实施与共同完成。由此可避免由于缺乏沟通而造成的双方的风险,建立相互信任的上下级关系。

4.时间性原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