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希腊罗马帝国 书 > 第二部分帝国的光荣与伟大第一章 哲学的世界(第2页)

第二部分帝国的光荣与伟大第一章 哲学的世界(第2页)

在佩里安德统治的最后10年中,他的政策趋于严酷。由于佩里安德基本没有危及到平民的利益,所以平民还是相当拥戴他的。

统治了40年后,佩里安德离开了人世。据说他惧怕人们在他死后会鞭其尸弃其骨,所以不愿意人们知道他的墓地所在,事先安排了卫兵在他死后杀死所有送葬的人。

克莱俄布卢: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

克莱俄布卢也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人物,他出身于林都斯的豪门,后成为林都斯的僭主,据说他是大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后裔。

克莱俄布卢对家庭、教育和女子地位等社会问题很关注,主张儿童应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克莱俄布卢活了70岁,他的墓碑上刻着:智慧的克莱俄布卢在这里睡着了,大海因他的骨灰而骄傲,大地因他的骨灰而哭泣。从这句墓志铭当中可以推测,他的骨灰有可能洒在了海上。

除了以上6人之外,还有雅典的梭伦,另有专篇撰述。

这些贤人智者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交往,还流传下来一些有趣的故事。当梭伦访问米利都时,与泰勒斯交谈甚欢,但是他很奇怪泰勒斯为什么不娶妻生子。泰勒斯没有当场回答。几天后,泰勒斯让一个人去拜访梭伦,并让他自称刚刚从雅典回来。梭伦问雅典有什么新闻,那个人说有一个年轻人去世了。追问之下,梭伦发现这个死去的年轻人竟然是自己的儿子,于是摇头跺脚,号啕大哭起来。泰勒斯微笑着对他说:“即使像你这么坚强的人,也会为儿子的死亡萎靡不振,这就是我不愿娶妻生子的原因。不过你也不用悲伤,因为这个消息是虚假的。”

还有一次,有个渔人捕鱼时发现了一只从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鼎。他想把这只鼎送给最有智慧的人,所以就送给了泰勒斯。而泰勒斯又将鼎转送给了另一位智者。这只鼎几经辗转,最后到达了梭伦手里。而梭伦认为神最有智慧,于是把它送给了特尔斐神庙。

“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的一天黄昏,雅典监狱里一个衣衫褴褛、赤着双脚的老人,看着狱卒手中的毒酒。前来看他的弟子们都失声痛哭。一位弟子劝他在临死前换下那件破旧的长袍,他坚决不肯,说:“我生前就穿着这件破旧的衣服,难道穿着它,死后不能见上帝吗?”他从容地饮下那杯毒汁,微笑着对学生克雷多说:“克雷多,我还欠阿克勤比斯一只雄鸡,请别忘记还给他。”说完就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间。这个老人就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一个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雕刻,如果没有意外,他很有可能子继父业成为雕刻匠,但是他却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当时哲学的传统是研究自然万物,苏格拉底对此并没有兴趣,而是潜心探讨社会和人生,成为一名执著地探讨“善”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其实也并不在乎物质条件的丰简与否。无论严寒酷暑,他通常都身穿一件单衣,赤足走上街头,与各阶层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什么是善行?什么是德行?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美?为这些公认又含糊的名词寻求定义。

对于别人提出的问题,苏格拉底从来不直接回答,而是采用反问和反驳的形式促使他们从多个层面思考问题。不断地反思,进而认清问题的本质,这就是他的“反诘法”。他曾经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据说苏格拉底的家庭生活很不幸,其妻子是个泼妇。有一次他和学生们正在谈论问题,他的妻子大发脾气,一桶水把他泼成了落汤鸡。学生们都惊呆了,苏格拉底却早已习以为常,平静地换了件衣服,又继续谈论起来。

苏格拉底教导了许多学生,但是从不收取学费,他不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当成是可以按斤两出售的货物。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所知。他的学生对此困惑不解,于是前往特尔斐神庙请求神谕,询问世间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

神谕的回答是“没有”。弟子把这个答案告诉了老师,苏格拉底感到很纳闷:他明明一无所知,为什么神谕却说他是最聪明的人?于是,他开始四处请教其他有名的贤人智者。询问了一圈后,他发现自己的确没有智慧。可是那些人连自己没有智慧也不知道,神灵所说的他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或许就在于此吧。

苏格拉底是一个鄙视空谈的哲学家。他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各行各业都应该由专业人士来管理,包括国家政权也是如此。他反对抽签、投票形式的民主,认为这会任由愚昧的大多数人毁掉国家。此外,他的思想还有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德行即知识”,有了德行才能分辨世间的真伪,获得正确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学说在雅典具有很大的影响,他门下有很多弟子,其中不乏政要人物。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却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控告,罪名是引进异神和腐化青年。前一个罪名是毫无根据的,后一个罪名可能是跟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有关。他引导青年对人生、未来做更深入的思考,这往往会引发青年与其父辈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从而得罪他们的父亲。其实苏格拉底被送上法庭,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的“专家治国论”引起了经投票选举产生的政治家的愤恨;另外,苏格拉底受他的两个弟子所牵连,其中之一就是曾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背叛雅典的亚西比德,另一个是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

审判苏格拉底一案的陪审团由500人组成,在第一轮投票中,苏格拉底以60票之差被判有罪,原告提议判处死刑。按照当时的法律,被告人可以提议采用另一种刑罚,陪审团在两者之间决出一个。可是苏格拉底坚决辩解无罪,因而对提议很不热心,这大大激怒了陪审团,最后他以360票对140票被判死刑。

苏格拉底被投入了监狱,等待雅典在提洛岛祭祀阿波罗神的活动结束后处决。他的弟子们痛哭流涕,积极谋划着营救他逃狱。但是苏格拉底却拒绝了,他说希望用他的死来唤醒雅典人对真理的追求。

一个多月后,这位年近七旬的哲学家从容饮下毒酒,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弟子柏拉图所著的对话录保留下来的,他的一些事迹也见于历史学家色诺芬的回忆录。但苏格拉底对后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直到今日,仍然可以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窥见他思想的闪光点。

柏拉图与《理想国》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原名阿里斯托克利。因为前额宽广,他得到了“柏拉图”(宽额头)的绰号,从此人们反而渐渐淡忘了他的原名。柏拉图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对书写、体育、演讲、音乐、美术等领域都有所涉及,甚至对喜剧和哲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20岁时,柏拉图拜在苏格拉底门下。和当时的多数年轻人一样,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伯罗奔尼战争中度过的。最初,柏拉图并不想成为一名哲学家,反而对仕途充满了野心勃勃的幻想。如果不出意外,他将在家族长辈的提携下成为一名政治家,但是雅典的政局动荡改变了他的一生。

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之后开始了三十僭主的残暴统治。目睹雅典政体的腐败和无能,柏拉图逐渐对政治产生了厌恶。公元前399年,老师苏格拉底被当局不公正地处死,这使得柏拉图对当时的政治体系完全失望了。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赴埃及、西西里岛等地游历,体验风俗民情。在西西里岛,他遇见了贵族狄恩,两人交谈甚欢。游历完西西里岛,柏拉图准备回国了,但在回程中,却遭到了绑架。如果不是好友及时付了赎金,他恐怕就要被当成奴隶卖掉了,据说此事是嫉恨他的僭主所为。

公元前387年,年满40岁的柏拉图回到了雅典,在城外西北部阿卡德米体育场创办了一所学校,即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课程设置包括几何学、天文学、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但最主要的还是哲学。学园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和教室、宿舍及其他设备,是西方高等院校的雏形。阿卡德米学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才辈出,在柏拉图去世之后仍然存在了900多年,直到529年,罗马皇帝下令关闭了学园。

公元前367年,学园成立20年后,柏拉图突然收到了西西里岛贵族狄恩的邀请。此时,西西里岛的僭主是狄恩的外甥狄奥尼索斯二世。考虑再三后,柏拉图再次出游,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学说理论应用在政治上。然而狄奥尼索斯二世对柏拉图的学说并不感兴趣,再加上狄恩舅甥之间感情不和,柏拉图只好失望而归。公元前361年,狄奥尼索斯二世再次邀请柏拉图前往西西里岛讲学,但是这一次柏拉图仍然是无功而返,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次年他返回雅典,从此专心讲学著书。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岁高龄去世。

柏拉图的一生颇似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辞辛苦地周游列国。他和孔子一样,虽然最终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在教育、哲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柏拉图才思敏捷,兴趣广泛,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其中涉及天文、数学、哲学、政治等诸多方面。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写成的,有参与者的姓名和对话的背景,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在哲学上和文学上均具有高度的成就和价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