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倏然而逝的人生旅程中,智慧的人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正如日出东方,而后西沉。诚如恺撒所言:“来了,看了,走了。”仅此而已。
心灵的平静是为之低首的一种让人感动的力量,它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具备心灵的安宁意味着一种成熟以及对思想规律一种非同寻常的认识。一个人保持镇静的程度与他对自己及成功的了解息息相关;当他对人对己有了正确的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成功的本质内涵时,他就会停止大惊小怪、勃然大怒、忐忑不安或是悲伤忧愁,而永远保持处变不惊、泰然处事的心境。
谁都会爱一个安静的心灵,一个心若止水、不愠不火的人。
镇静的人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他们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命运的不公和他人的敌意,这种平和绝不是脆弱,因为在平和的人看来,以成功所带来的巨大震慑力和教育作用来还击庸人才是最有力的武器;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非凡的业绩,才是对厄运和欺凌的最大报复,成功的人已经领悟了生命的本义和平静的真谛。在他们的身上,展示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感人魅力。坚强、冷静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这样的人就好比烈日下为焦躁的路人撑起一片浓荫的树,或暴风雨中抵挡风雨的岩石。
保持“平静的心灵”是人生修养中最重要的一课,是生命中繁花似锦的春,是灵魂中清冽甘甜的酒,静稳和智慧一样宝贵,其价值胜于黄
塞斯曾说过:“我们都曾结识过许多人,他们因为暴躁激烈的性格而
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毁灭了一切真与美的事物,同时也葬送了自己平稳安静的性格,并且将肮脏心灵的瘟疫向四方传播。大多数人都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而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损害了原有的幸福。在生活中,我们碰到的真正能够沉着冷静保持一份平稳安宁的人真是寥若晨星。”
是呀,人性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和贪欲而躁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的悲伤而沉浮波动,因为焦虑和怀疑而饱受摧残。只有明智的人,能够驾驭和引导自我思想的人,才能遮蔽心灵所遭受的风风雨雨。
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但真能做到这样却很困难。生活中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如果能尽量减少欲望、淡泊名利,心胸豁达,即使做不到心静如水,也能给自己增添一份洒脱,增添一份精气神。
让我们读一则故事,或许你会了解安静的心灵对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益处。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扫地,从寺院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这个小城里的人,在很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人,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已经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一天,这位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这个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
人们根据这位老和尚所遗留下来的记载进行推算,却发现他活到了137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领悟出平淡对人心清净的重要性。也许我们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
太寂寞、太没趣。
殊不知,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静静地生活,静静地享受,用不着承受大喜大忧,也用不着承受大富大贫。只可惜世人们都不知道去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平凡生活,为名利终日忙碌,四处奔波,他们所获得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所产生的忧愁却是真正的忧愁。从这一点讲,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是滋养身心的良法。
5。淡泊才能静心
老子倡导“天人合一”,说的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适者生存,适者有寿,适者精神。人们只有适应生存环境,才会有良好的心境
去对待现实生活。一个人若能达到忘名、忘利、忘我的境界,就会做到心清神静,气定神闲,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有了这样一个健康的心态,就会活得快乐,就会激发活力。
一个人只有有了平常心,才可以静下心来修身养性,才能滋养身心。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为了争名夺利而互相倾轧,或许能逞快意于一时,可是转瞬之间,皆成粪土。是非成败转头空,不变的只有广袤的宇宙。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对自己说一声: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这样一来,或许能让我们心灵的湖水清澈而平静。
身处如此逆境,苏东坡却旷达如旧,在赤壁的月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把自己摆到宇宙之中,不过是一粒尘埃,又有什么要斤斤计较呢?有社会学家说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毫无意义的,人的生物性就是饿了要吃困了要睡,并且繁衍生息,到生命结,留下的唯有一堆白骨而已。宋人诗里曾经写道:“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则稍显消极,但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此,对待生活,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的一生或出将任相,或躬耕垄亩,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左思曾经在诗里说过:“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以此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也就是说成败并非单单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有时决定因素是客观的非人力可以改变的那些内在规律。古往今来的帝王,除了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等又有几个具有雄才大略之人?大多智力平平,甚至还有白痴,盖帝位乃传位所得之故。
大家所熟知的孔夫子,其一生先是开坛讲学传道解惑,继而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到晚年编《诗》制《易》,夫子自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并且放言:“道之不行也,吾将浮樗于东海。”有人说他是倒行逆施,是搞复辟,其实孔夫子是最讲顺应时势的。他曾经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曲肱骨而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夫子称赞的安贫乐道,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有一颗知足心。孔夫子对富贵的态度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不义富与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志。”就是说,富与贵当然人人喜欢,但是要顺应自然,并不是盲目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孔夫子在不经意之间,开创了影响古今中外的儒家学派。
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原来曾经盲目地高喊人定胜天,回想起来是何等的幼稚,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一生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是即使事事如意又能怎样?也许是极度的无聊。况且永远不会事事如意,贪婪本性支配着人永远追求他们没有的东西,而对于已经到手的也就不屑一顾了。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好像在追求,其实换一个角度看看,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追求目标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如果我们大家能够具有一颗平常心,就能够发现天地其实是何等的广阔和美好,就连路边的野草也在向你微笑。李白屡遭挫折,依然不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流传下来了大量的诗篇。他在欣赏和歌颂名山大川的同时,享受了美给他带来的巨大享受,我想他是快乐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悦亲戚之情话,审容膝之亦安。”何等的快乐和闲适。不是比战战兢兢地做什么县令强上一百倍吗?还有王维笔下的野老,“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多么舒缓和平静的图画,其中蕴藏了多少美的真谛。难怪引得诗人唱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一美丽图景出现在面前,谁会不动心呢?
一个人只有有了淡泊之心,才能够不计较个人得失,才可以静心补气养神。
6。豁达是一种生活态度
豁达,对于任何人都赋予了一种完美的色彩,这不仅是一种健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在一个寺院里,一个小和尚看着院子里的枯草地对师父说:“师父,现在都是三伏天了,这片草地却枯了一大片,我们快撒点草种吧!”
“等天凉了再说,”师父挥挥手,“播种要随时!”
到了中秋时节,师父从集市买回了一包草子,叫小和尚去播种,小和尚抓了一把草子向草地撒去,但是由于秋季的风大,草子边撒边随风飘到了其他地方。“不好了!好多种子都吹飞了。”小和尚喊道。“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一旁的师父说,“这叫随性!”可是,刚刚撒完了种子,几只小鸟就飞了过来,唧唧喳喳地啄食着地上的草子。一看到这种情形,小和尚便急忙去驱赶,边赶边对着师父喊:“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师父闭着眼睛不慌不忙地说:“没关系!这叫随遇!种子多,吃不完!"
到了半夜时分,乌云翻滚而来,随即大雨便从天而降,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小和尚起床去看撒下的草子,发现大部分草子都被雨水冲走了。小和尚感到十分伤心,他来到师父的禅房,对师父说:"师父!这下可真的要完了!好多草子都被雨水冲走了!”师父看了一眼小和尚,说:“这叫随缘!冲到哪儿,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上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有撒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看到到处都是小草,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故事中的“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这五个"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愤、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又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这就是禅师的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