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和沃滋原来都是技术人员,当他们决定自己开公司后,遇到的首要的问题是筹措资金。这时,风险企业家开始光顾这两位年轻人了。来光顾的第一位是唐·瓦伦丁,他是乔布和沃滋的老板介绍过来的。瓦伦丁来到乔布家后,看到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一脸大胡子,他无论怎么看都确实不像是一位企业家的样子。瓦伦丁先生觉得不妥,终于未敢问津。而把乔布和沃滋介绍给了另外一位企业家—英特尔公司的前市场部经理马克库拉。
这位精明练达的风险企业家,对微型电脑业务十分精通。这位38岁的富翁来到乔布的车库,仔细询问并实地考察了“苹果”的样机,他当时提了一大堆问题。最后问起了关于“苹果”电脑的商业计划。乔布和沃滋对买卖一窍不通,两人当时面面相觑,尴尬的说不出一句话来。
可是,马克库拉独具慧眼,看出了这两个小伙子是不会让他失望的,于是他告诉乔布和沃滋,一个详细的计划是吸引风险资本所必需的。此后,马克库拉给他们俩上了两星期的管理课培训,他们三个人日夜工作,制定了一项“苹果”电脑的研制生产计划。马克库拉首先将自己的91000美元先期投人,又帮助乔布和沃滋从银行取得了25万美元的信贷。
接下来,他们三个人又带着计划去马克库拉熟识的风险投资家那儿游说,吸引了另外60万美元的资金。至此,苹果公司吸引进了接近1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他们聘请了33岁的迈克尔·斯科特当经理,因为他熟悉集成电路生产技术。马克库拉、乔布任正副董事长,沃滋任研究发展部副经理,于是,苹果微电脑公司就这样正式开张,走上了它飞速发展的道路。
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唯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功。良好的合作,能够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将自身优势与他人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或“多赢”。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在职场中,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发展,我们只有将个人追求与企业追求紧密结合起来,破除个人英雄主义,搞好团队的整体搭配,取长补短,形成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猴和小鹿在河边散步,它们看到河对岸有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
小猴对小鹿说:“我先看到桃树的,桃子应该归我。”说着就要过河,但是小猴的个子实在太矮了,只走到河中间,就被水冲到下游的礁石上去了。小鹿说:“是我先看到的,应该归我。”说着就过河去了。小鹿到了桃树下,不会爬树,怎么也够不着桃子,只得回来了。
这时身边的柳树对小鹿和小猴说:“你们要改掉自私的坏毛病,团结起来才能吃到桃子。”
于是,小鹿帮助小猴过了河,来到桃树下。小猴爬上桃树,摘了许多桃子,自己一半,分给小鹿一半。
他俩吃得饱饱的,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优势互补。小猴与小鹿,就其个体而言,尽管都有自己的特长,但如果“单枪匹马”是摘不到桃子的。然而,一旦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后,就出现了取长补短的奇迹——轻而易举地摘到了桃子。可见,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各显千秋。
作为职场人士,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把自己融入整个团队中,凭借整体的力量,使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解决好。所以,一个人最明智且能获得成功的捷径就是善于同别人合作。
比尔·盖茨可以说是公认的聪明绝顶的人物,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也不是由他一个人所创造的。其中,对比尔·盖茨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帮助的人物当属现任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
盖茨是一个计算机技术的天才,可他在公司管理方面却显得手足无措。以至于微软刚成立的时候,就陷入了重重危机。盖茨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学校期间,盖茨就是一个沉默内向的人,他参加的绝大多数交际活动都是好友鲍尔默极力鼓励的。同是哈佛高材生的史蒂夫·鲍尔默,知识面广,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善于把握商机,是一个天生的管家。更可贵的是鲍尔默很早就开始了商业实践。在高中时,鲍尔默就担任了小篮球队的经理人。当时的教练会议说,鲍尔默是他当时见过的最好的经理人,球队需要用的球和毛巾总是放在它们应该放的地方,他从那时起就是团队精神的典范,因此,整个队伍的状态一直都非常好。由于受到犹太家庭的正统教育。
于是,盖茨决定去找鲍尔默。1980年,比尔·盖茨在他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说服了当时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鲍尔默加入微软。从此,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好友通力合作书写了一个制造财富的神话。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真的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发扬合作精神。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越来越要求团队合作能力。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功。但是,有些人由于无知或自大,误认为自己能够驾驶自己的小船驶入这个处处都充满危险的生命海洋。这种人终会发现,有些人生的漩涡比危险的海域还要危险万分。只有通过和平、和谐的合作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单独一个人必定无法获得成功。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上班的第一天,他的上司就分配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上司亲自交待的,不敢怠慢,就埋头认认真真地搞起来。他不言不语,一个人摸索了半个月,还是没有弄出一个眉目来。显然,这是一件他难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上司交给他这样一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他是否有合作精神。但他不善于合作,既不请教同事和上司,也不懂得与同事合作一起研究。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蛮干,当然拿不出一个合格的方案来。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绩,只发挥以一当十的干劲还不够,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整个团队发挥以十当一的功效。
在工作中,同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谁都不能单独地生存,谁也脱离不了群体。依靠群体的力量,做合适的工作而又成功者,不仅是自己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相反,明知自己没有独立完成的能力,却被个人欲望或感情所驱使,去做一个根本无法胜任的工作,那么失败的几率也一定更大。而且还不仅是你一个人的失败,同时也会牵连到周围的人,进而影响到整个公司。
因此,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善于合作,有优秀团队意识的人,整个团队也能带给他无穷的帮助。如果你想要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就必须依靠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提升自己。
让朋友成为你的帮手
古今成就大事者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天时、地利与人和。职场上的竞争与其他任何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此,选择帮手便显得异常重要。一个要想在职场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其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与各种各样的人合作的能力。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在总结自己胜利原因时,说过一段有名的论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晌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应该说,刘邦道出了他夺权成功的真谛,他是一个善于组织一切力量为己所用的人。从现代商战观点看,刘邦是一个会使用一帮人马的“好老板”。从兵法上看,刘邦虽无统领大军的本领,但他能统领指挥千军万马的“帅”为其所用。他的调配、御帅、御将能力谁也无法企及。
从资源利用角度上看,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敢蓄积,也就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聚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
做一个领导者、一个老板最根本的能力是调配的能力,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把每一种资源都发挥到极致,他的事业也就成功了。
维克多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食品店,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已出名了。维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计划早早地关上店门,准备第二天和妻子一起去度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面黄肌瘦、衣服槛楼、双眼深陷—典型的一个流浪汉。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年轻人略带腼腆地问道:“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口音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