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稻盛和夫写的干法 > 第7章 对企业经营者的几点忠告(第3页)

第7章 对企业经营者的几点忠告(第3页)

人们常常把简单思维理解为幼稚的、简陋的、不动脑子的思维方式。实际上,简单思维并不是低级的思维方式,它能帮助人们在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化繁为简。这种思维方式有着特殊的思维功效,能够帮助人们提高思维效率。

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如此,看似很复杂,实际上可以用很简单的方法将其解决,关键就是要跳出复杂的思维陷阱。如果不能摆脱种种思维的束缚,是很难找到简单的方法的。作为企业家,更应该学会简单思维。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少管理。”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让管理过程化繁为简,在繁杂中去芜存精,找到解决事情的最佳方案。

优秀的企业都懂得摒弃复杂烦琐的东西,依靠最简单、平常的东西来解决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能人为地把它复杂化;一个复杂的问题,更要将之简单化。简单化的信息传递得更快,简单化的组织运转更灵活,简单化的设计更易被市场接受。简单意味着有无限可能,经典的往往是简单的。任何大企业,其理念和管理手段无论多么先进,都会由上至下逐渐减弱。因此,越是复杂的原则、理念越难以落实到基层,采取简单的、通俗的原则,可以将之贯彻到最基层,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流程和执行问题。国内的很多企业,规章制度动辄几十页、几百页,其实这么复杂完善的制度,有几个人愿意去了解呢?又怎么可能被落实呢?所以,管理源于简单,这是GE公司这样一个“巨无霸”企业的管理经验对管理者很大的启示。

作为管理者,只有不断地运用简单思维,才能使领导艺术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大道至简,用最简单的方法有时可以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思维素质。企业家只要不断地领悟简单思维方法,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么,再大的企业,也可以管理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再难的问题,也能解决得了无痕迹。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简单之路。

5.“未雨绸缪”是企业生存之道

自古就有“未雨绸缪”的古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机会才有可能垂青我们。在一些突发情况下,这样的准备就好比渡江的船、雨天的伞,能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企业的经营也是一样,当经济出现危机时,如果平时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就能从容应对。我们常说的“有备无患”,就是这个道理。

稻盛和夫总是告诫企业经营者们,“未雨绸缪”不失为一条有助企业成功的经营之道。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企业求生存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因此,未雨绸缪就是企业应对经济环境好坏循环的基本管理法则。也就是说,无论是做人还是经营企业都要有“危机意识”。

稻盛和夫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时时不忘用未雨绸缪的思想来告诫自己,并将这种思想灌输给员工。他说:“我们在场中央内,总是比较轻松,想着反正还有时间和空间,直到被逼到角落时,才会惶恐。我们要随时假设已经没有时间和空间供我们挥霍了,在真的被逼到尽头之前,就要使出全力。”

很多企业在经济萧条中倒闭,就是因为不能适应突如其来的外在变化,因准备不足而没有应对之策。所以,经营企业切忌临时抱佛脚,要随时考虑可能出现的困境。生存在残酷的商业社会中,如果经营者退到了“角落”,就失去了重回“场中央”的主动权。稻盛和夫告诉我们,要随时将剩余的空间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才是企业的稳定发展之道。

在世界汽车行业中,每80辆轿车中就有一辆是“本田”牌。然而使本田公司首先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从而扬名天下的,还是本田摩托车。在汽车工业界,本田技术研究工业公司在日本国内排名第三,但在摩托车工业界,本田技术研究工业公司不仅在国内是龙头老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1991年,本田技术研究工业公司的摩托车产量为130多万辆,印有“HONDA”标志的摩托车飞驰在世界各地。

早在70年代初,正当本田牌摩托车在美国市场上畅销走红时,总经理本田宗一郎却突然提出了“东南亚经营战略”,倡议开发东南亚市场。

当时,摩托车激烈角逐的战场是欧美市场,东南亚则因经济刚刚起步,摩托车还是人们敬而远之的高档消费品。公司总部的大部分人对本田宗一郎的倡议迷惑不解。

这个战略是本田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他拿出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向人们解释:“美国经济即将进入新一轮衰退,只盯住美国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便会损失惨重。而东南亚经济已经开始起飞,按一般计划,人均年产值2000美元,摩托车市场就能形成。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处乱不惊。”

大约过了一年半的时间,美国经济果然急转直下,许多企业的大量产品滞销,几十万辆本田摩托车也压在库里。然而天赐良机,与此同时,东南亚市场上摩托车却开始走俏。本田立即根据当地的条件对库存产品进行改装后销往东南亚。

由于本田公司已经提前一年实行旨在创品牌、提高知名度的经营战略,所以产品投入市场后如鱼得水,这一年,和许多亏损企业相比,本田公司非但未损失分毫,而且创出了销售量的最高纪录。总结了这一经验,从此,本田公司形成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经营策略。每当一种产品或一个市场达到高潮,他们就开始着手研究开发新一代产品和开拓新市场,从而使本田公司在危机来临时总有新的出路。

古人云:“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消局中之危。”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未雨绸缪,切忌临渴掘井。

人们常说:“预防重于治疗”,意思是指能防患于未然,胜于治乱于已成。由此观之,企业问题的预防者,其实是优于企业问题的解决者的。

有只老鼠跳到一个很高的米罐里面,天天吃大米,白花花的大米随它吃,吃呀吃,越吃越胖,越吃米罐越深,等到米罐见底的时候,那只老鼠再也跳不出来了!老鼠不怕老鼠夹,它看见后可以绕道走;它也不吃老鼠药,知道那是致命的;但是它不知道潜在的风险是最大风险,有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就像这只米缸里的老鼠,他们对很多潜在的风险因素视而不见,只知道事后控制,等到公司要破产了,公司无法生存下去了,才想到危机管理,其实这是企业最大的风险。就像当年的泰坦尼克号,面对风平浪静的海面感觉什么也不会发生一样,哪有什么危机?哪有什么风险?但当危机突然爆发的时候,再想避免危机,为时已晚!美国危机管理学院(ICM)有这样一句话:冒烟的危机——企业管理者在危机爆发之前就应该知道了。

许多人把被媒体曝光、被消费者投诉这样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才叫危机事件,其实危机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政策形势、组织、战略、资本、管理、人力资源、财务、产品、营销、文化、学习、品牌、公众、客户、媒体、政府、自然和社会因素、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可以称作危机事件。而企业内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多不多?很多,所以现在的企业管理者一般都很忙,整天充当着“扑火者”的角色。美国一部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一名西部牛仔横枪跃马驰骋在大草原上,突然前面冲出一只老虎,西部牛仔慌忙拔出枪来,打死老虎;不料旁边又出现一只土狼,西部牛仔又慌忙拔出枪来打死土狼;刚一回头,一只豹子又扑了过来,西部牛仔手忙脚乱地打死了豹子。今天我们许多管理者就像这名西部牛仔一样,每天“驰骋”在茫茫的商场上,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手忙脚乱,疲惫不堪。

古语之中有“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未雨绸缪”的典故和成语,这些都揭示了预防与放任之间的巨大差别与后果,预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策略。

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应学会企业的自我诊断和危机防范。“紧急体检、加强锻炼”已成为各个企业的当务之急。那预防危机的措施有哪些呢?

第一,要具备未雨绸缪的意识,睁大第三只眼睛,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薄弱环节。

第二,通过对财务数据的分析,发现企业的危机征兆。财务数据分析包括现金流量分析、资产与负债比率分析、速动比率分析、投资回报比率分析、成本升降趋势分析等。

第三,可以借助“外脑”进行危机诊断。企业对危机的预先防范和诊断可能会因为管理层的自身角度和立场,作出不切实际的分析和判断;而一些中小企业管理层诊断能力更显单薄,难以发现较深层面的“疑难杂症”。因此,可适时求助“外脑”诊断。目前我国咨询市场门类齐全,各类财务咨询、企业管理咨询、营销策划咨询、人力资源咨询、科技咨询、工程咨询均有涉及,借助“外脑”诊断可成为企业规避危机、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

第四,实施专业的危机培训,增强危机预防常识,提高危机预防技能。

第五,加强危机模拟试验,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往往比一脚踏入陌生的世界更能游刃有余,排练的次数多了,对危机的敏感度也会提高,往往更能发现危机的苗头,危机发生后也能更有效地化解掉。

6.“德”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左传》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自古先人就告诫世人,为人处世,先要树立起自己的道德品质,方可建立起后世之功。人无德不立,这是“德”在做人一世中处于根本性位置的注解。同样古语又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为失去“道”就失去了人心,这里的“道”就是“德”。开创一番事业,没有“德”企业就不可能兴盛,同样在治理国家时,无“德”国家也不能强大。

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经营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治理,都应该本着一个“德”字。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川胜平太教授曾设想出“富国有德”的国家发展模式,稻盛和夫有感于川胜平太教授“立国不凭富而因德”的这个思想,他认为,这个思想可让日本在诸国中立足并强大,不是通过武力或经济实力,而是以“德”的行为获得他国的信任和尊重。所以稻盛和夫也提出,应该把“德”作为日本国策的基础。他主张日本的目标既不应是经济大国也不应是军事大国,而应是以“德”重建国家;既不应是擅长打小算盘的国家,也不应是忙于炫耀军事力量的国家,而应是以人类崇高精神之“德”作为国家理念,并与世界接轨的国家。

这是稻盛和夫的“治国安邦,德为根本”的想法。德,即道德,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从事教育,自古就讲求师德;作为医治苍生的医生,也必须遵循医德。其实,从事任何行业都应讲求“行业道德”,归到本质而言,做人与做事皆应以“德”为本。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家,回归到经营中就应该依循“商德”。稻盛和夫也将“德”看作是经营之本。他引用古语“德胜才者,君子也。才胜德者,小人也”来表达自己对德的认知。

这是稻盛和夫强调“德”在经营中极为重要的思想的体现。在经营中,稻盛和夫一直坚持遵循事物的本质,用正确的原则和方法作为自己判断的基准,这种始终贯彻“德治”的行为,体现的正是稻盛和夫开展事业的目的与方向。

联想集团在柳传志的带领下,由一个只有20万元的小企业发展为今天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企业、中国电子工业的龙头企业,这其中与柳传志的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是分不开的。

联想内部有一条纪律,开20人以上的会,迟到要罚站一分钟。这项纪律是很严肃的,不然会没法开。然而,这条纪律制定后,第一个被罚的人却是柳传志原来的老领导,罚站的时候这位领导很没面子,紧张得不得了,一身是汗,柳传志本人更是汗流浃背。

当时,柳传志跟他的老领导说:“纪律如山,你先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您家里给您站一分钟。”柳传志本人也被罚过三次,其中有一次是被困在了电梯里,他“咚咚”直敲门,叫别人去给他请假,最后因为没找到人还是被罚了站。

就做人而言,柳传志有一段很有名的话:“第一,做人要正。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确实实极为重要。一个组织里面,人怎么用呢?我们是这么看的,人和人相当于一个个阿拉伯数字。比如说10000,前面的l是有效数字,带一个0就是10,带两个0就是100……其实1极其关键。许多企业请了很多有水平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国外的人才,依然做得不好,是因为前面的有效控制不行,他也是个0,作为‘1’的你一定要正。”

柳传志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在联想的“天条”里,就有一条是“不能有亲有疏”,即领导的子女不能进公司。柳传志的儿子是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但是柳传志不让他到公司来,因为他怕企业管理者的子女们进了公司,互相再一结婚,互相联起手来,将来想管也管不了,一个企业被裙带关系所笼罩了,注定要出问题。

正是柳传志的这种“德”治,联想的其他管理者都以他为榜样,自觉地遵守着各种有益于公司发展的准则,使得联想的事业得以蒸蒸日上。

管理的实践经验证明,自律比他律好。一位资深管理学家认为,“自我负责、自我激励、自尊、自信和自律”是成功管理的基础,“员工不要官僚主义和监督”,“只有员工的自我激励才能持久,才利于生产”。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自律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人本管理,重视道德自律性的管理,儒家“以德治国”的理论越来越受管理学界的重视。当代的中国管理者,不妨多从儒家“为证以德”的管理思想中吸取养分,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实践。

在稻盛和夫看来,具有高尚品德的经营者,能够得到企业员工、顾客及竞争对手的尊敬,所以“以德为本”的理念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是企业持续繁荣的有效方针。稻盛和夫曾说过:“以德为本的经营,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求领导者在企业内树立明确的判断基准。”他认为,这个判断基准可以概括为“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么一句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