旽一句良言能使人感到春风拂,晴空万里;一声恶语令人觉得阴云密布,大雨滂沱。说话是一个互动过程,心理的因素至关重要。没有深入的观察与分析,没有顾及环境和对方的感受,不可能把话说得好,说得让人舒服。只有掌握了言语心理学才能舌战群儒、如鱼得水、一帆风顺,否则,言不达意、屡屡碰壁、一事无成。
1.溜须找须,拍到点上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也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抓住每个人的个性,赞美他们的优点,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当然,赞美别人要真心,要恰如其分,不要言过其实,说得天花乱坠,过了头的就不是赞美,而是“拍马屁”了。因人、因时、因地、因场合适当地赞美人,是对别人的鼓励和鞭策。年轻人爱听风华正茂、有风度的赞语;中年人爱听幽默风趣、成熟稳健的赞语;老年人爱听经验丰富、老当益壮、德高望重的赞语;女同志爱听年轻漂亮、衣服合体、身材好的赞语;少儿爱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赞语;病人爱听病情见好、精神不错的赞语。
自古以来,爱“溜须拍马”的人很多,但效果大不一样,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溜”到位、“拍”到点。
比如,有的人非常高傲,你稍有赞许他便以为你是别有企图,因而便对你非常戒备。其实对于这种人,只要找准了“点”,照样可以“拍”。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两个学生要出外上任做官,临行时特地去拜访他的恩师,老师问:“你们准备怎样做个好官?”其中一个学生答:“我们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谁用就让谁戴一个。”老师听了很不高兴,把脸一沉说:“为官要清正廉明,你们这样怎能做好官呢?”另一个学生急忙附和说:“老师说的有理,但当今世道,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又有几个呢?惟一人耳。”老师听了很高兴,不再说什么了。这两个学生出门后,其中一个便对另一个说:“哎,想不到没出京城就剩九十九顶了。”
这个笑话说明有些人表面上不喜欢奉承,但实际上还是喜欢,只不过看你吹捧的地方和火候对不对。
马超投降刘备后,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关羽心中大为不悦,要与马超比试武艺看到底谁高谁低,要摆平像关羽这样气焰高涨的人,既不能威权相向,也不能软语相求,诸葛亮是深识此人的,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把关羽服服贴贴的抚顺了。
他让关平带回去一封他亲手写的书信。说马超文武全备,气概过人,堪称一世豪杰,是英布、彭越一流的人物,可和张翼德相比,他却比不上你的超越绝伦。诸葛亮真不愧是谋士,把话说得天衣无缝,真可谓语言大师。前面是称赞马超英勇,话锋一转,更显出了关羽本领的超强。
关羽被诸葛亮的马屁拍得有点晕了,他高兴得把书信传给众人观看,于是,一场潜在的内部危机就这样轻松化解了。
刘备在汉中称王后,封“五虎上将”,关羽一听黄忠在内,就十分气恼地说:“翼德吾弟也;孟起(马超)世代名家(此时对马超没意见了);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伍!”
这次前来发委任状的是费诗,诸葛亮选他来,自知此人嘴上工夫与自己是相差无几的。费诗说:“建立功业的人,用人不拘一格。从前,萧何、曹参最早追随刘邦,韩信是后来才投靠的,论功行赏时,韩信封王,萧、曹也没什么怨言。黄忠擒杀夏侯渊有功,汉中王优待他,然而在汉中王心中,论情意轻重,黄忠和您能比吗?”
费诗一边进行拍马屁,一边又晓以大义,让关羽以大局为重,说得关羽乖乖地接受了任命。
一场即将燃起的战火就这样被费诗的妙语平息了。
心理学家杰斯莱尔说:“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同关羽这样的事情,那我们就要学会运用诸葛亮的马屁大法,在不伤和气的同时使他接受自己。同样,我们在要求别人同意自己的意见时,总是以为用争辩或威力,或引用逻辑定理坚持让人接受你的观点,这样并不一定可以收到效果。
有一位工程师史先生,他想要降低房租,可他知道他的房东是相当顽固的,他说:“我写信给房东,告称在租约期满后,准备迁出,实际上我并不想迁居,只希望能减低租金,但依情势来看,不会有太大希望,因为许多的房客都失败过,那房东是难以应付的,不过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的技术,因此我决定试验一下,房东收到我的信后,不出几天就来看我,我在门口很客气地迎接他,我充满了和善和热诚,我没有开口就提及房租太高,我开始谈论我是如何的喜欢他这房子,我做的是‘诚于嘉许宽于称道’。我恭维他管理房舍的方法,并告诉他很愿意继续住下去,但是限于经济能力不能负担。”
“显然,他从未接受过房客如此的肯定和款待,他几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他开始向我吐露,他也有他的困难,有一位抱怨的房客,曾写过十多封信给他,简直是在侮辱他,更有人曾指责,假如房东不能增加设备,他就要取消租约。”
“临走时他告诉我:‘你是一个爽快的人,我乐于有你这样一位房客。’没有经过我的请求,他便自动减低了一点租金,我希望再减一点,于是我提出了我的数目,于是他便毫无难色的答应了。当他离开时,还问我:‘有什么需要替你装修的吗?’”
“假如我用了别的房客的方法去减低租金,一定会遭遇他们同样的失败,可是我用了友善、同情、欣赏、赞美的方法,使我获得了胜利。”
“溜须找须,拍到点上”有时很难,可是有时也很容易,甚至是现成摆在眼前的。有时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对人要有关怀之情,真正的关怀不需要很多,一个无言的动作,一个心领神会的表情,一句刻骨铭心的话,就能使人感动。对于窘迫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对于颓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对于迷途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对于自卑的人,说一句振作的话;对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对受了挫折的人,讲一句重新坚强起来的话;对头脑发热的人,讲一句降温的话;对高傲的人,讲一句“满招损”、“谦受益”的话;对私欲之心重,容易受诱惑的人,讲一句洁身自好的话;对容貌长相一般的人,讲一句良好的个性和气质远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贵的话。
2.该道歉时要道歉
在与人交往时,难免说错话,做错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我们能及时说声“对不起”,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往往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求得对方原谅的同时,还达到了沟通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需要道歉的事情很多,大到不小心损坏别人家的重要物品,出言不逊伤了别人的自尊心,或者一时性起打伤了别人;小到打断了别人的谈话,干扰了别人的工作,约会迟到了,公共汽车上踩了人家的脚等等,这都是难免的。问题就在于有没有勇气,有没有诚心向对方道歉。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而是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和损失,希望弥补这种过失,希望能与对方言归于好。
小张在广州工作。一天,老总要他将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给上海的同事小李,小张并不认识小李,报告发过去后,小李通过网络问了很多业内人士觉得很可笑的初级问题。当时小张就回话:“你还没有入门吧?”结果引发两人之间的言语纷争。小张看小李不懂装懂还极力狡辩,便毫不客气、极尽挖苦,小李气得用英语唾骂小张,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止。小张后来生病休养一段时间,上班后老总提起此事,说小李投诉到上海集团公司执行总裁,总裁在小张的老总面前面露难色,对小张表示不满。于是老总吩咐小张在抓好业务的同时,要及时向小李道歉。老总言辞缓和,显露爱才之心,说小李是上海集团公司的一名经理,刚留学归来,被小张这样的小字辈耻笑肯定心中难以平衡,希望小张能予以理解。小张为有辱老总脸面备感歉意,虽然觉得自己吃亏,还是主动发了一封道歉信给小李。
消除恶感,避免伤害别人的感情,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谦逊一点。自己有过失的时候立刻道歉,别人就会给你同情,这就是道歉的神效。倘若我们大家能运用道歉的神效,我们的生活将会减少很多不愉快。?
人孰无过,我们都需要学会道歉的艺术,扪心自问,看看你是否常常毫不留情地妄下断言,说出伤人的话,牺牲了朋友,自己从中得利。再想想看,有哪几次你诚心地坦然表示歉意。有点惶恐是不是?惶恐的原因在于我们良心不昧,深知即使稍有过失也难免怅然若失,除非知道道歉,否则总是内疚于心。
有些人认为道歉是向别人低头,失去了个人尊严。一味坚持自己的错误,不肯道歉,又何谈尊严呢?
不负责的人不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不敢道歉意味着不敢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次语文单元测验,老师误将一位学生答对的题扣了分。卷子发下来,这位学生举起手:“老师,您错了,应该向我道歉。品德课上老师就是这么说的。”顿时,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也愣住了。片刻,这位老师笑着说:“是我疏忽了,对不起!”
事后有人问这位老师:“你当时不觉得窘迫吗?”他却说:“像这样有道德勇气的学生,很少见,我喜欢。”
尽管道歉是生活中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细节,但在我们所见所闻中,作为老师,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恳道歉的并不多。因为,道歉对于老师来说,同样承担着“诚信”一落千丈,学生效仿“找茬儿”等风险。但是,那位老师做了,他用勇气呵护了幼小学生心田里刚刚萌芽的道德光芒。
向别人道歉时,除了要有诚意外,还需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和冲突。那么,怎样向人道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1)立即道歉。因为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难以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所以,在发现自己的过错时,立即向对方说声“对不起”,这才是道歉的最好时机。
(2)有时可避开正面接触对方,采用多种方式表达你的悔意。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语一时说不出口,那么不妨想点其他办法,让对方知道你有悔过的诚意。比如托人送件小礼物;间接帮助对方解决某些困难;或者写封信打个电话等。
(3)道歉时,语气要诚恳,态度要自然。有些人知道自己的过错,也有心向别人道歉,但说话语气在别人听来显得不诚恳,态度傲慢。诸如冲着别人说:“对不起,噢!”“我说对不起你还不行吗?”这样的道歉不仅不能让对方接受,相反,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说“对不起”时,要面带微笑,语气低缓,使人感觉到你是在真心悔过。有时在“对不起”、“抱歉”前面再加上“很”、“非常”、“实在”、“太”等表示加强的词语,则更能体现你的诚心。
(4)主动承担责任。在道歉时,要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说明引起错误的原因,但决不能找借口,或者把责任推卸给对方,即使自己只有部分责任,也要主动承担。主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反而会鼓励对方也承担属于他(她)自己的那部分责任。
3.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