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词不足
有的人不管是在表达信息,或者说明某些事情时,常常在言词上有所缺失,结果弄得只有自己明白,别人一点也搞不清真相。这种人就是缺乏“让对方明白”的意识,以致容易招来对方的误解。
(2)过分小心
有的人不管什么事,都顾虑过多,从不发表意见。因此,个人的存在感相当薄弱,变成容易受人误会的对象。
这样的人总寄望对方不必听太多说明就能明白,缺乏积极表达自己意见的魄力。对于这种类型的人而言,含蓄并不是美德,这一点应向我反省。
(3)自以为是
另一种人是头脑聪明,任何事都能办得妥当,但是却经常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即使着手一件新工作,也从不和别人照会一声,只管自作主张地干活。这么一来,即使自己把工作圆满地完成,上级及周遭的人也不会表示欢迎。
(4)外观印象不好
人对视觉上的感受印象最深刻。虽然大家都明白“不可以貌取人”,但是,实际上双眼所见的形象,往往成为评判个人的标准,这个印象可能是造成误解的原因。如果让周遭的人有了不好的印象,且造成误解,若不早点解决,恐怕不好收拾。
(5)欠缺体贴
纵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若造成对方的不快,恐怕也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误解。甚至是几句安慰、犒劳的话,如果对方接受的方式不同,也可能变成误解。因此,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对方的状况以及接受的态度。
2.坦然面对遭人误解和怀疑的情况
怀疑,即疑惑或猜测。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虽非令人望而生畏,却也常常搅得你心神不安。被人怀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儿。谁都曾经怀疑过别人,也被人产生过怀疑,其中的酸甜苦辣无不一一品尝过。但是惟有真正具备机智应对功夫的人,面对别人的怀疑才能处理得非常好。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怀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由于一时的误解,缺乏沟通与解释,进而形成了对某件事情的疑点;有的由于性格脾气的差异,缺乏相互间的包容与补充,逐渐引发了对对方的不信任情绪;有的由于嫉妒心的缠绕,由此而产生了对朋友的疏远甚至恶意;有的由于心胸狭小,为人疑神疑鬼,处事患得患失,对人产生怀疑那是很自然的事;有的由于心理变态,而又缺乏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因此,对反感的人和事,均投以疑虑的目光;有的由于自命清高,唯我独尊,缺乏自知之明,对周围的人和事总觉得不可思议。如此等等,都可以产生上述现象。诚然,怀疑也有其另一面,并非都是贬意。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容易产生怀疑是一件不可以完全避免的事情,那么,你面对客观存在着的这一现象,既不应当回避它、惧怕它,也不应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正确的态度是要承认它、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
(1)“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去掉自己的一份疑心,被人怀疑的事情也许就会减少一些。
(2)要尽量避免他人对你产生疑心
面对怀疑的挑战,你既应当有随时接受怀疑挑战的心理准备,又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强烈心理意识;即尽量减少被人怀疑的契机。主动说明情况,最好能用事实回答。
(3)用真诚去换取信任,切不要犯“以毒攻毒”的错误
人与人之间相处,莫过于真诚的可贵。有了真诚就能赢得信任。如果您对别人的怀疑也采取怀疑的态度,以疑对疑,雪上加霜,那么,怀疑非但不能消除,还会产生新的不信任情绪。
3.说话时尽量避免被别人误解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使e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
(1)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
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着:“大,大。”
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
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
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嗤”一声笑了。
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2)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词音同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3)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
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
有这样一件事:
有个小伙子,年过三十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话没说清楚,耽误了时间,小伙子也后悔莫及。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