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0011一、论文类
[1]巴战龙。如何打造双语家庭——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
[2]白娟。华文教育中的家庭语言政策驱动机制和影响分析[J]。语言战略研究,2019(4)。
[3]曹晓燕。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曹志耘。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5]曹志耘。论语言保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
[6]陈保亚。语势、家庭学习模式与语言传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7]陈保亚。家庭语言环境:传承母语的最后家园[J]。语言战略研究,2017(6)。
[8]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9]陈章太。再论语言生活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
[10]陈章太。语文生活调查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4(1)。
[11]程京艳,赵慧(译),何山华(校)。多语社会中的多语家庭:布鲁塞尔三个多语家庭的语言实践[J]。语言战略研究,2018(1)。
[12]褚艳。高校青年教师家庭语言规划的调查与分析——以河南某地方高校家庭的语言规划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1(3)。
[13]戴庆厦,杨再彪,余金枝。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小陂流苗语为例[J]。语言科学,2005(4)。
[14]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
[15]丁石庆。论语言保持——以北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调查材料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16]丁石庆。莫旗达斡尔族母语保持的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3)。
[17]董洁。家庭中的“声音”:海外华人家庭语言规划案例二则[J]。语言战略研究,2019(2)。
[18]方小兵。从家庭语言规划到社区语言规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19]冯广艺。论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20]傅灵。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21]付伊。家庭语言规划亟须指导[J]。语言战略研究,2017(6)。
[22]高葆泰。宁夏方言的语音特点和分区[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23]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4]郭熙,祝晓宏。语言生活研究十年[J]。语言战略研究,2016(3)。
[25]侯敏。有关我国语言地位规划的一些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05(4)。
[26]吉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9(3)。
[27]冀芳。西北地区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状况研究[J]。西部学刊,2021(7)。
[28]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9]雷军。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的视域拓展[J]。语言战略研究,2017(6)。
[30]李德鹏。我国家庭语言规划的基本要素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31]李国芳,孙茁。加拿大华人家庭语言政策类型及成因[J]。语言战略研究,2017(6)。
[32]李丽芳。国外家庭语言政策研究现状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