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忠诚担当军人 > 第五章 胸怀大局荣誉至上(第2页)

第五章 胸怀大局荣誉至上(第2页)

·感动非洲的中国军人

远在万里的非洲苏丹,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你以一种远见领导中国分队,为南部苏丹人民带来希望,为加扎勒河州带来和平与发展,我们非常想念你,你在我们的记忆里长盛不衰,你撒播和平、发展、前进的种子遍地成长……”

看内容会发现,它歌颂的不是非洲,不是苏丹,而是一个中国人。

没错,这首诗词是联合国苏丹特派团“二战”首席长官弗莱德巴比先生创作的,他并不是一位专业诗人,只是被一位中国维和军人深深地打动了,才作了这一篇诗歌。在他眼里,这位中国军人就像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那经典名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以无畏的人生态度和超凡的人生境界,感动了非洲人民。

这位被歌颂的中国军人,名叫张勇。他是济南军区联勤某分部副部长,曾经两次率队参加联合国苏丹瓦乌任务区的维和行动,两次被授予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和联合国苏丹特派团“特别贡献奖”,成为“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中唯一的军人,是迄今为止曾战斗在维和基层工作一线,职务最高、维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维和指挥官。

·首次出征,凸显“中国速度”

2005年6月,张勇刚刚接任某分部副部长的职位不久,就接到了军区赴苏丹维和的命令。在济南军区的历史上,出国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还是第一次。作为维和指挥部主任兼运输大队队长,张勇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经历了一年高强度封闭式的训练后,2006年5月26日,这支中国运输兵踏上了去苏丹的征程,中国的维和部队即将在那个时局动荡、战乱频繁的国度展示自己的风采。出征之前,张勇做了全面的准备工作,搜集了苏丹的各方面资料,力求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可是,真正到了苏丹之后,他才意识到,这里远比自己想象中要糟糕得多。

从机场到战区,不过10分钟的路程,张勇看到的却全是触目惊心的景象。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里太需要和平了。不过,瓦乌的现状只是一个开始,当他走进即将安身生活和展开工作的营区后,更是瞠目结舌。他和队员们要面对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灌木丛,那里野狗成群,蛇蝎出没。

当时,苏丹的雨季即将来临,而提前到达任务区的肯尼亚、印度等国家的维和部队已经把营区建造得初具规模了。营房建设是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这直接关系到后续部队是否能够顺利展开工作,以及济南军区赴苏丹为期六年半的维和任务能否圆满完成。

张勇扔下背包,对队员们喊道:“我们要在雨季来临之前把板房建起来。”说完,就拿起铁锨到工地上铲起土来,队员们被他的热情和斗志感染了,也纷纷拿起工具,顶着50度的高温,开始不分昼夜地连续作战。

那段日子真的是不堪回首,没有水,没有电,渴了就喝一点自带的矿泉水,饿了就吃罐头,困了就在简易房里眯一会儿。由于居住的环境恶劣,加之营地蚊虫肆虐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进驻任务区的第九天,张勇一连工作了近10个小时后,突然觉得挥着铁锨的胳膊很无力,险些栽倒在地上,他摸摸自己的额头,才发现自己发烧了。

当时疟疾患病率很高,张勇知道自己肯定是“中彩”了。看看周围的队员们,似乎没人注意到自己的反常,他悄悄地溜进帐篷,吃了几片药,又回到工地跟大家一起干活。挥不动铁锨,就四处看看,帮焊龙骨的战士递送焊条,帮钉板房的弟兄递个螺丝钉。实在撑不住了,刚找个地方落脚,天就要下雨,他连忙跑到简陋的升旗台上,把国旗收了抱回帐篷。

这时候,夕阳已经西下了,他也忙活了整整一天。

经过连续40天的日夜奋战,运输大队盖起了整齐、漂亮的板房,赢得了“中国速度”和“中国质量”的美誉。这40天的时间里,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都认识了张勇这位中国指挥官,并对他称赞有加。在济南军区慰问团前往任务区慰问时,战区首席长官巴比先生特意致信慰问团团长:“能否让张指挥官延期回国?有他在,我们二战区的建设和发展会更顺利,更出色。”

中国维和部队刚进驻到任务区时,联合国驻苏丹特派团(联苏团)部队总司令里德尔中将问过张勇:“多久能完成营建任务?”张勇当时的回答是:“您下次再到中国分队,这里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果然,当里德尔中将再次来到这里时,被眼前一排排白蓝相间、功能齐全、漂亮美观的中国式板房震撼了。他说:“中国维和部队进驻任务区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在观望。而今,你们用事实证明了中国军队是一只不可战胜的队伍,你们表现出的优良素质和敬业精神值得所有出兵国部队学习。”

是的,走出了国门,代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也不仅仅是所在部队,而是代表了中国和中国军人。张勇和他的队员们都深知自己肩负着使命和荣誉,在世界各国的部队面前,绝不能输掉祖国的荣誉。

·二次出征,彰显“英雄本色”

2007年,军区接到组建第三批赴苏丹维和部队的命令,此时的张勇刚刚从苏丹归来不久。组织在选派带队干部时,考虑到张勇政治觉悟高,带兵有魄力,且是第一批赴苏丹维和的军人,在这方面有一定的经验,于是准备让他再次带队担任维和部队的政委。

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张勇没有任何的犹豫和推脱,2007年9月18日,他和队员们降落在苏丹中部的欧拜伊德。作为维和部队的政委,张勇的心情很沉重,要担负起这个新的角色,面对新的任务形势,绝非一件简单的事。

张勇带领着队员勘察道路,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身着十余斤的防弹衣和钢盔,一日颠簸数百公里,研究分析道路的特点,留取各地数据,依据途中的安全形势,不断制定防卫措施和预案,在类似的地形中组织多次演习训练。

经过了严密的准备后,中国运输部队的车辆开始穿梭在苏丹的雨林中,多次通过敏感区和哨卡,多次平安度过醒目的雷区,多次把物资安全送至目的地,多次把中国军人的风采和胆识留给了苏丹人民。

有一次,部队接到了赴阿维尔运送一批大件装箱物资的长途运输任务。

当时,苏丹已经提前进入了雨季,道路很不好走,中间还有一段3公里左右的单行沼泽地。若再有一场大雨降临,车辆很有可能会被困在半路上。

经过认真的准备和计算,张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车队当天往返。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车队经过6个小时的艰难行驶,终于抵达了阿维尔,官兵们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卸载。170个木箱,每个都有300多公斤重,要从1。5米高的车厢内徒手卸下,没有任何的机械辅助。张勇带领着队员用木棒向下滑,肩扛手抬,很多队员的胳膊和手都磨破了皮,可大家没有一句怨言。

卸载完毕后,已经是14时。经验告诉张勇,大雨通常在15时以后到来,所以他命令队员即刻返程,穿过危险路段后再吃午饭。15时10分,车队顺利通过沼泽地,而5分钟之后,瓢泼大雨来临。19时,车队安全返回,中国维和部队再一次以高质量、高速度创造了奇迹!

在赴苏丹维和期间,张勇带领官兵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在任务区部署时间最长、分散布置时间最长、应对任务区周边突发事件最多的部队,同时,也是受到联合国表彰人数最多的、执行长途运输任务最多、在物资匮乏情况下完成最高难度医疗抢救的部队。

·使命在身,义无反顾

两次赴苏丹维和,张勇共有513天在任务区,多次带队执行运输任务,先后12次面临冲突和骚乱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形势面前,他表现出了一位优秀军人的风采。

2008年4月17日,生病的张勇正在输液,突然得到报告,距离营区3公里外的瓦乌集贸市场发生枪战,中国维和部队有7台车辆被挡住了去路。张勇迅速拔下针头,一边向战区司令部汇报,一边召集应急分队出发。

通信员抱着他的防弹衣,还没跑出房门,就看到张勇的指挥车疾驰而去。

面对冲突双方持枪对峙的士兵,张勇临危不惧,一边指挥分队应急掩护,一边指着臂章上的标志喊“China,China!”,想办法协调车辆绕行,两个小时后,车队安全地返回了营区。

在他第二次决定赴苏丹维和时,有人问他:“那个地方条件艰苦,处处危险,为什么还要去?”他回答说:“使命在肩,我无所畏惧,义无反顾。”

是的,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维和指挥官,张勇有他的担当和选择。

2008年3月,部队接到当地政府求助,协助阿维尔运送人口普查资料,为将来的大选做准备。几天前,阿维尔刚发生了一场武装冲突,那个特殊时期,驻阿维尔所有的联合国人员在背包上坐了一夜,只等一声令下就撤离。很多人都建议张勇,不要接这个棘手的任务,实在太危险,可他却坚持要带队去,说既然是为和平而来,就要为和平而为!

当张勇带着车队行至距离营地50公里处的一个路口时,突然遇到了手持武器和棍棒的当地民众。他们上来就开始砸车的挡风玻璃,情绪非常激动。苏丹当地人说的是阿拉伯语,官兵们听不懂,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危急关头,张勇镇定地指挥官兵:保护好物资,不要和民众发生冲突,不要离开战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