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我付出,无愧肩上的责任
● 不同的责任,相同的奉献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我们听到最多的答案,恐怕就是“生命”二字了。
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自当无比珍惜。然而,对于一名军人来说,当使命需要的时候,他们甘愿透支生命,甚至献出生命。
一名十八岁的战士,在冲锋的时候被打断了一条腿。他抬头一看,周围的战友们一个个都倒下了,他把自己的腿扔到一边,抓过冲锋枪一点点地往高地上爬。到最后,血流干了,牺牲了,到死的那一刻,依然做着瞄准射击的姿态。
他不知道生命不可逆么?当然知道。可他更明白,自己是一名军人,绿色的军装承载着对党、国家、人民的神圣责任,一份奉献和牺牲自我的义务。在战场上,军人就应该拿出舍生忘死的态度。
我国某艇执行远航战备巡逻任务期间,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然发生了故障,炽热的蒸汽在强大的压力下顿时充满了整个舱室。很多人都知道,反应堆舱存在放射性物质,长时间进堆舱抢险,就等于在用自己的身躯“堵枪眼”。船上由10名队员组成了抢修队,机电长孟昭旭排在第一个,带领大家进堆舱抢险。由于时间有限,他重进堆舱后,很快就确定了故障部位,在排除故障的过程中,经过测量和计算的规定轮换时间到了,考虑到其他战友接手还需要了解前面的工作,他不顾舱外战友的催促,毅然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一鼓作气排除故障。直到战友们将其强行拉出堆舱,时间已经超过了规定时间的两倍多。
对孟昭旭来说,舍生抢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担任副机电长时,有一次,核潜艇顺利完成了多项海上试验任务,当全体官兵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蒸汽管路突然发生了泄漏。危急时刻,孟昭旭大喊了一声:“大家不要慌,让我来!”他迅速摸索到主机操纵台,排查漏点,关闭气源阀,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完成这一切后,他自己却晕倒在地上。
平日的忘我付出,使得孟昭旭的身体严重透支。45岁那年,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战友。临终前,他反复地说:“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我选择干核潜艇无怨无悔,死而无憾。”同时,还嘱咐自己年幼的儿子将来要去核潜艇部队当兵。
英雄的血脉从来不缺乏传承,平时忘我、战时忘死,是每一个怀揣使命的军人的选择。
某艇队操纵长詹武军,在八九级的风浪中到甲板上抢修装备,被一个大浪直接卷进海里。生死关头,两个战友死死地抓住他腰上的粗绳,拼尽全力把他从漩涡中拉了回来。走过一遭“鬼门关”的詹武军,并没有畏惧,依然踉跄着投入抢险,完成抢修,保证了人员装备安全。
在核潜艇上工作,安全绝对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从事这份工作,也离不开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守护核安全,军人们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曾经,一位机电长立下规矩:“需要一个人进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舱,我必须排第一。”
对核潜艇官兵来说,每一次远航都是生死考验,他们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却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每次出海远航前,不少官兵都会偷偷地写好“遗书”,留给亲人。其中,有一封“遗书”是这样写的:“嫁给军人不容易,嫁给干核潜艇的军人更不容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不能陪你走完一生,一辈子欠你的情。希望你不要难过,把孩子带好,再组织一个幸福的家庭……”
不同的人生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高度。军人在各种考验面前,舍生忘死,默默奉献,用生命践行着使命和担当。在没有硝烟的时代,他们依然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 平凡的生命,不凡的付出
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能够有一段辉煌的时光,但往往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鸿沟,也有人会因为自己的平凡而产生怀疑、失望和沮丧,遇到挫折后一蹶不振。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真正将一个人变得平凡的不是命运,也不是机遇,而是自己,是你自己放弃了让人生发光发热的机会。
作为当代军人,肩上的责任重于泰山,但生活却是平凡的。对多数官兵来说,没有金戈铁马和轰轰烈烈,而是日复一日站岗巡逻,年复一年卫国戍边,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然而,在这平淡的岁月里,很多人并没有倦怠,也没有停止努力,而是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
云南的香格里拉有这样一位军人,他一直把驻地当成自己的家乡,把人民视为父母,在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他个人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武警党委表彰为“优秀旅团级党委书记”、“维护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他就是武警迪庆支队副师职政治委员尹树林。
身为一名部队领导干部,尹树林的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在香格里拉县城的杰素·丹珍保育院,生活着很多孤儿,由于当地财力和人力有限,尹树林经常组织官兵到保育院看望孤儿,给他们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帮孩子们辅导功课、讲故事,陪他们玩游戏。
一位藏族村民曾经评价尹树林说:“哪里有困难,尹树林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尹树林的身影。”这不是凭空的论断,而是事实的缩影。
2011年2月4日,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尼史村的一栋民房突然失火,正在吃饭的尹树林接到哨兵的报警后,立刻召集官兵背上工具奔赴火场。
由于该民房是木质结构,火势蔓延得很快,升起的火焰有20多米高。村民们望着熊熊大火,束手无策。看着群众省吃俭用盖起来的新房被大火肆虐,听着村民撕心裂肺的哭喊,尹树林很痛心。他用毛巾捂住口鼻,顺手端起旁边盛满水的脸盆,大吼一声:“跟我来。”接着,他就第一个冲进了房屋,根本不顾房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在尹树林的带领下,官兵们个个奋不顾身,经过将近5个小时的紧张扑救,大火最终被扑灭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群众财产。
尹树林是一位普通的军人,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地践行着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他患上了严重的痛风病,但这并未影响他的日常工作。在鲜花和掌声面前,他总是那么泰然自若;可在人民群众有困难时,他绝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和尹树林的作风相似的,还有河北省容城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夏长黑。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身材高大,面庞黝黑,举手投足间都透着军人的刚强与坚毅。夏长黑1983年入伍,1986年参加对越作战,在硝烟中入党,被评为老山前线作战优秀战士,荣立三等功1次。
夏长黑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一日从军,终生为兵。不管祖国安排什么工作,我都会做到最好。”1988年,复员转业的他被安排到容城县火化场做了一名火化工,从此无论何时,他总是随叫随到,面对亲朋好友的压力和世俗的偏见,他没有一句怨言。
1995年,夏长黑被调到干休所做服务员,很多人嘲笑他一个大男人做伺候老人的工作,可他毫不在意,而是把每一位老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细致地照顾他们。1998年,容城县全面启动殡改工作,领导和同志们一致推选夏长黑担任殡改执法队大队长。他知道,这项工作很艰巨,吃亏受罪不说,还很容易得罪人,可他更知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这是应担的责任。
在工作中,他一直信奉这样的原则:只有自身一尘不染,腰杆才能挺直,说话才有底气,执法才有力度。十几年来,他走遍了全县127个村庄,没在村里吃过一顿饭,没收过乡里一盒烟,一直在切实地帮百姓做事。光阴荏苒,二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夏长黑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用无私的奉献实践了自己曾经在老山前线隆隆炮声中对党旗宣读过的誓言。
穿上军装,就是一名人民子弟兵;脱下那身橄榄绿,依然在平凡的岗位中闪耀着军人的光辉。正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让这些可爱的人在各自平凡的生活中,书写出不平凡的事迹,彰显着忘我为国、为他人的军人本色。
● 人物故事|孟祥斌:别问值不值,生命的价值不是用交换体现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这段感人的颁奖词,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献给孟祥斌的。我们时常会追问人生的意义,或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推选委员纪宝成如是说:“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舍己救人的一跃
2007年岁末,一位军人感动了一座城;2008年岁末,这位军人依然感动着千万人的心。他,就是第二炮兵(2015年12月31日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某部的中尉军官孟祥斌。2007年11月30日,为了救一名轻生的女青年,他纵身一跃,献出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
那天上午,孟祥斌带着从山东老家来队刚一天的妻子和女儿到市区购物,准备给女儿买一双鞋。11时15分左右,当他们路过城南桥时,一名女青年跳进了婺江,人在江中苦苦挣扎。身为军人的孟祥斌,当即决定去救人。妻子知道他患有严重的腿部脉管炎,动过大手术,劝他绕江堤下去救人,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也提醒他,跳江太危险了。可是,孟祥斌却说:“来不及了,救人要紧。”说完,就从10米高的桥上纵身跳进了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