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型诗和我的创作之路(自序)
上世纪90年代初,自己恰青春少年,一腔热血钟情于诗歌创作。在我写作的数百首诗歌中,我甚是喜爱其中的几十首两行或三行的小小诗。我在出版首部诗文集《如歌的散板》时收录了它,当作一组诗集中编排,并将它们命题为袖珍诗组。诗集出版后,这组诗受到了读者广泛好评和肯定。借鉴这一路子,在此后的写作中,我不断加强了对两行或三行这种小诗的钻研和创作。30年后,这本微型诗集《散落的花瓣李筱微型诗500首》终于走出时光的小巷,像一朵朵散落的花瓣开放在岁月的纸上,呈现在各位读者的面前,让我们通过这些小篇什,拾起时光里零落入泥的记忆回眸和心灵相会。
微型诗作为一种从短诗、小诗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新诗文体,其大致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有意识的创作实践,并逐步以微型诗的名称取代原来的微诗、小小诗等名称,直到近年来的微型诗概念日趋固化,已成为广大诗人积极自觉进行创作和实践的新诗体。对于微型诗这一概念的阐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微型诗是指行数和字数都较少的现代诗,行数字数均无严格限制。一般认为行数在十行以内,
字数在百字以内;狭义微型诗则是指三行以内,不超过三十字的小诗。《散落的花瓣李筱微型诗500首》则较好地体现了狭义的微型诗诗观。
微型诗虽微,但在其创作上要力求体现“短”“精”“深”等特点,其在“炼意”“塑魂”“留香”等方面要求更高于其它样式的诗歌。其优势是快餐文学,适合于当今社会高节奏的生活。“微型诗创作的难点是于一粒砂中雕刻世界,‘螺蛳壳里做道场’,要求着一种更为精细、精审与精致的艺术营造,同时也开拓了生活与诗的新天地”。(《微型诗》创刊辞)
近年来,微型诗创作如火如荼,山呼海啸,微型诗刊、自媒体和网络诗刊如雨后春笋,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微型诗诗人和诗评家。自己一边学习一边创作微型诗,深感这一艺术形式是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枝耀眼的奇葩,散发着持久的芬芳幽香,其形虽微,却以小博大,寥寥数字,却纵横世界,其大到天地人文、宇宙星空,小到花鸟虫鱼、内心独白都可以情动于衷,发而歌之。因其短微,却要达到“物与神会、迁想妙得”“片语夺魂、卒章显志”的艺术要求,考验着诗人对事物的洞察力、语言的驾驭力以及情感的融合力,力求做到形制与内容张弛有度,语言与意象翕张契合,达到语言形式与诗意扩张的最大包容,完美地诠释“一粒砂中见世界”,使得微型诗这种新诗体创作要求更高、立意更深,彰显了其“小”而“难”的写作特点。
收录于本集的500首微型诗,精选了自己近年来创作的微型诗作品。他们像一捧捧散落的花瓣,充盈着我生活的天空,是自己行走在人生道场的心路履痕。从“一朵菊花上的修辞”到“仰望长安”,抵达“红尘里的诗句”,诗集蕴含了自然风物、山川名胜、内心情感等多方位的诗意抒写,让诗的生命意志与情感关怀跃然纸上,力求达到开放与包容、精细与精制的艺术营造。在辑一的200余首微型诗中,我以大自然为创作背景和题材,力图以多方位的视角建构五彩缤纷的多维世界。自己摒弃了“微型诗——哲理诗”的思维架构,力求使微型诗创作沿着抒情性的方向发展。从一朵花、一棵树到星星、月亮、夜晚和朝阳;从一只鸟、几滴雨到自然节气;从一张唐卡、一只萤火虫到一群具体物象,辑一突出抒写了自己对于自然物候大千世界的外在观察和内心体验,努力通过微型诗这一形式,使花开花落、月转星移、夤夜流风、蝉噪鸽声、雨雪天霁等寻常之景,带给读者别样的阅读感受。——也许完全做到这一点,我还需要加倍的努力。辑二以山川名胜为题材,体量较小,仅有60首,让自己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写的是自我体验,不知站在同一景点、节点,可否与您激起内心的共鸣?辑三写红尘里的事物,写的是日子的味道。写《寂寞的
歌者》在《东篱把酒》;写《夜晚的孩子》重出《江湖》时《天亮了》;写《鸟鸣载着大雪》飞过了《老屋》;写《路过人间》遇见的《风吹麦浪》;写《五月的画布》里的《牛与少年》;写《长夜未央》的《孤独》与《幸福》;写《一幕流水》外的《青灯古佛》和那只《孟婆的碗》;写街头的《邮筒》、远山的《石头》和《一幅画》中的《无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笔下的红尘万物、内心感思,都化作了日子里诗意的流光。
由于受自身创作水平的局限,诗集中还存在诸多不尽之处,但这些微型诗却似嗷嗷待哺的孩童一样,时刻都要挣脱襁褓里的小世界,可能是稚嫩的面孔,但却充满了天真的乐趣。
微型诗是类似绿豆、红小豆的小日月作物,需要精心劳作、俯身捡拾才能收获一粒粒果实。在经年流淌的时光里,它们总能给人营养、愉悦和惊喜。我将会如农人们一般小心地侍弄,无论是朝阳暮雨还是夜半时分,我会一如既往的汗洒田园,用自我的踽踽独行,探索微型诗一方诗意的天空,在如白驹过隙的四季流年里,收获平凡生活中诗意的慰藉。
是为序。
李筱
二0二三年十月十五日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