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乘便是,观想神是什么。中乘则是,神像什么。下乘是,神能做什么。
是什么直指于本质,能得到如何去成神,中乘得到的是如何像神,下乘便是怎么借用神的威能。
三者看似是在为了各自修行,其实最终还是在不断地加深对于寇准月神化身的认知。
寇准本身的形象是他们修行观想的源头,可他们的修行观想同样也会造就寇准化身的改变。
就如同林灵君,他对寇准这个月神化身的观想,便是普遍的,极致的,广博的。这是林灵君对寇准威能的认知,便也成了林灵君对寇准观想的感受。
高台上的画像中,寇准能感应到整个西河门内,对他的观想,每个人都在围绕着功法对寇准的介绍修行,又在给这种观想增添自己的色彩。
有觉得寇准是壮汉的,便观想出来的是一尊托举着月的巨人。又感受到着功法广博,想到母亲的,寇准在他的观想中,便是类似于自己母亲的形象。
前世之中,典型的便是佛教的光世音。
从男身,变成女声,光世音的音译,也在信仰的加工上,变成了观世音,多了一层观的色彩。
后面又逐渐的和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结合,有了一个手持玉净瓶的女性观音的形象。再有什么大士,尊者,或者救苦救难之类的,本也是太乙救苦天尊身上,也被嫁接到了观音的头上。
这样,这么个融合而出的新的女性的形象,成为了和财神相当的,广泛信仰。
反观太乙救苦天尊,却只有道教有,本来是九阳之炁,在修行中是元神的别名,后面反倒是成了度亡的天尊。
之所以会有这种转变,一来是太乙救苦天尊所代表的修行法门门槛过高,寻常道士都难懂,更何况是老百姓。再就是为了同友教争夺信仰,为了让太乙救苦天尊更亲民一些,逐渐地把他变成了一个度亡的神明。
从这二者的关系中,寇准就能看到自己需要避免的问题。首先便是不能有太高的门槛,其次就是不能有固定的形象。
太高的门槛,阻碍了普通人信仰。各种经教,哪儿有一句阿弥陀来得容易。
有固定的形象,便会有谁是正统,谁是旁门外道的说法。只怕到时候一家独大,不就又成了仙盟了。
信仰随着需求不同,逐渐的变形,变成各种各样的流派。
寇准心知,自己也会逐渐地变化成各种模样。
不过这些模样最后还是会回到他的身上。
一切信仰都要追寻一个源头,这个源头自然便是越高越好的。
坐在洞府之中的寇准,并不打算在西河门内停太长的时间。
西河门内已经有了月神,显明国中又有了社神寇准,那么此时的他,便需要去干别的事情。
显明国看着大,西河门也有些规模,可终究在一个小地方,若是有大能察觉了问题,他们可能因为寇准的元神庇佑找不到寇准,却能直接灭了显明国,灭了西河门。
得把修为提高到法丹境界,再出去,把法门散出去。
这方世界的修行体系,对寇准并不如何重要。现在只是他年纪太小,还没有一阳初动。
等一阳初动的那一刻,他便有一个更为便捷的法门,一步迈入地仙境界。等到了地仙境界,寇准的手段便更多了。
只是现在身体还没到时候,那法门还不能用,寇准便只能暂时先用这方世界的法门了。
在寇准这边安心修行的时候,东陵郡内的张云,也有了修为即将突破的感觉。
从一个来月之前,张云便觉得自己有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做事情的方式,还是悟性上,他都觉得自己不似从前,好像是开了窍一样。就连北邙的法门,在现在的他看来,都有了一番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