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国内急了,援兵什么的,赶忙就派起来了。
因着秦兵人数不够,白起在奏报中特意禀明了,希望王上多派一些兵马来。
有了这么个借口,秦王政干脆带着自己的太子和一班公卿大臣,都到了河内郡。
眼见着秦王连自己的寿辰都准备随便着过掉,秦国群臣也晓得了陛下对长平一战的重视。
这是要赵国死无翻身之地啊!
河内郡的青壮不少,为了白起的要求,秦王特意给河内郡的黔首加了一级爵,以便征调兵马。
只有河内郡的人自然不够。
整个秦国都被动员了起来。
嬴政本来想要将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都征调过去,截断赵国国内的支援,顺便把赵军的粮草都断掉的。
本来,历史上,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这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扶苏却劝阻了嬴政。
男子二十束发而冠,是为弱冠之年。
虽说这时候成婚早,往往都是十几岁便有了子嗣,但是,为了秦国以后着想,自然还是要将标准定紧一点的。
征调全国二十岁以上的青壮,若是十五岁以上,有子嗣,又是自愿的,也可收录。
如此,是为未来计。
嬴政听后,欣然采纳了扶苏的建议。
公卿们也纷纷称赞太子仁厚,不过某些好战的又未满那条件的黔首们,则一边感恩,一边觉得少了个晋升的机会。
#论吾大秦好战之风是如何形成的#
#秦人的逻辑:战战战+杀杀杀=爵爵爵#
真是好逻辑23333
在河内郡过完自己的圣寿,又过了一个多月,嬴政便收到了白起最新的战报。
赵括那个小渣渣,已经被包了饺子啦!
而且就连组织赵军反击,冲破包围圈这种事儿,赵括都没能完成。
俗语有言,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可是赵括都已经组织突围四五次了!
这都没成功,也算人才了。
不对,应该是失败了这么多次还在锲而不舍地尝试,果真人才。
觉得这场战的结局快要到了,扶苏干脆建议,组织一下,亲上战场吧。
当然了,目的自然是为了那些赵国大军。
秦国素来武风浓重,秦王亲征更不是什么少见的事儿。
除了对秦王陛下在捷报连连的时候上战场表示疑惑之外,群臣其实一点儿意见都没有。
#我怀疑我家王上要抢功,脑洞略大我去治治#
#丧心病狂秦王政,携储扶苏上战场补【度】寿【蜜】辰【月】【并没有】#
#如何高调又安全地展示【秀】父【恩】子【爱】情#
不管怎么样,秦王还是在秦国最后一次冲锋前,到达了长平战场。
到了之后,秦王才发现,特么赵括能不坚持不懈吗?
赵国被秦国切断了粮道,白起传消息给他的时候,赵国士兵们都不知道饿了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