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登位的嬴稷,就是秦昭惠王。
昭惠王有两个儿子,都是王后所出。
各个诸侯国历来有传统,就算是太子也有可能到他国为质子。
许多的国君都有在别国当质子的经历。
昭惠王的两个儿子分别到了魏国和赵国成为了质子。
可惜的是,昭惠王二十年,昭惠王的长子在魏都大梁去世了。
将儿子追封为悼太子的昭惠王还没有来得及感叹,自己天资纵横的长子离世,而且没有留下子嗣,他能选择的居然只有平庸好色的次子的时候,又一个噩耗传回了秦国。
昭惠王的次子安国君嬴柱,在赵都邯郸去世。
整个秦国一片哗然。
就算因为安国君的平庸而不太喜欢他的昭惠王,在听到两个儿子接连的死讯的时候,也崩溃了。
悼太子也就算了,身子并不是很好。
但是,一向身强体壮的安国君嬴柱,怎么可能这么早死去?而且还是在他哥哥的死讯传出后不久?!
也许唯一的好消息,是安国君因为他的风流而留下了许多的子嗣,秦国还不至于乱套。
这个好消息并不足以抵消昭惠王向赵国的复仇之心。
秦赵两国的关系陡然剑拔弩张起来。
因为事关秦国的王位更替,而且感觉赵国确实不太厚道的各国都选择了观望。
秦国的势力经过元王、孝王多年的发展,昭惠王也是一位雄主,这么多年下来,已经隐隐有了诸国之冠的感觉。
就算苏秦在各国奔走相告要合纵抗秦,没有下定决心的各国君主仍然处在观望状态。
这个时候,又有了这么名正言顺的理由,各国干嘛要白白插手,让赵国占了便宜?
主要是,时任赵王乃是赵惠文王赵何。
赵惠文王的父亲是赵国最雄才大略的王之一赵武灵王。
同当初的秦元王一样,赵武灵王让位给了自己的太子,自己成为了“主父”【即太上王】。
但是问题是,赵惠文王并不是他原本的太子。
赵武灵王的原本的太子是嫡出的太子章,但是,太子章的母亲死后,另娶新妻的赵武灵王喜爱上了新妻吴娃所生的公子何。
后来,吴娃红颜早逝,对美人的喜爱与怀念,以及对公子何的聪颖的喜爱,使得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章,立公子何为太子,后来,直接禅位给了赵王何。
原本,这个决定是为了防止赵武灵王在征战过程中猝死,赵国内乱。
但是,后来完成征战,灭亡了中山国的赵武灵王,想到了收回权力。
而且,对无辜被废、毫无怨言的太子章的愧疚,以及对权力的渴望,让赵武灵王准备将被灭的中山国所成的赵国代郡,封给太子章,让太子章成为代王。
赵王何自然不会同意。
最后,以沙丘行宫为根据地,赵武灵王准备支持太子章的政变。
当然,这被镇压了。
赵武灵王最后被围在沙丘行宫之内,被活活饿死,下场凄凉。
而在此过程中毫无反应的赵王何一直到尘埃落定、赵武灵王已死之后,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