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击缶读音 > 序(第1页)

序(第1页)

常智奇

戊戌年麦收时节,关中大地一片金黄,农人们投入到紧张的收割当中。教育家、书法家、在《周易》方面取得卓著研究成果的老先生——梁正齐如约把他浸透着人生沧桑感的诗稿发来,邀我为之写序。我很高兴。这是我在几年前一个秋雨霏霏的上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门前对他的承诺——他如果出诗集,我给他写序。当时,我这样坦然地对他说这句话,是因为我了解他的文学修养,他诗化生活的能力、饱读诗书的积累、笔耕不辍的勤奋。我对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是有期盼的。

在他生命的年轮将近八十的时候,他把这一沓凝结着生命苦难体验,千般恩怨、万般期盼,千万般感情履历的心血——沉甸甸的稿子给我发来,我怎能不高兴呢!

梁老先生是一介书生,他饱经沧桑、天性不改,为人方正善良、坦诚磊落、笃守包容,在同事和朋友中德高望重。他治学严谨、勤勉敬业、博闻强记、独持己见。当然,他也虚心有节、咏莲自负、卓然翘楚。他身上更多地透露出一种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质,我和他更多的是一种文人的惺惺相惜。书道之交,学趣之兴,我欣赏他的书法和治学。

梁老先生是宝鸡陇县人,他的诗歌主要反映宝鸡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风土人情、社会事象、文物古迹。例如《宝鸡赋》《游崆峒山》《菩萨蛮·登石鼓阁》《陇州吟》等。他的诗歌以编年史的形式出现,其中有岁月年轮的褶皱、历史车辙的印痕、政治风云的诡谲及社会变革的动荡在诗人心灵情感深处的投射和倒影。作品中灌注着苍凉的人生况味、沧桑的心情意绪。这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相互扭结、相互映照、息息相关的诗歌集。诗人的心路历程与国家发展的历史同步,而且作品当中涌动的是一种与时俱进且积极的、健康的、上进的正能量。读他的诗歌,你能感觉到他的心灵在跳动,热血在沸腾,于压抑中有一种奋力抗争,孤零中有一种持正戒守、笃厚向上的志趣。他的诗含着苦涩、磨难、坎坷,然而,更有激情、仁爱、慈善、理想、意志、春华秋实、欢乐喜悦。梁老先生的诗歌,往往是在生活的真实事件、真实场景、真实情感体验基础上写作而成的。因此,他的抒情诗歌有记叙的背景,有生活的节奏,有故事的韵致,有人物的性情,有事件的意境,有民族的集体意识,有自我的感情流露,有家国情怀的恣肆张扬。一句话:他的诗歌充盈着浓郁的生活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人伦之美。

梁老先生在旧体诗创作的道路上走的是《诗经》、古风、竹枝词、民歌、民谣的路子,走的是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秦少游、杨万里、范成大的路子。他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他追求生活的写真,情感的写真,艺术的写真。他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这种诗歌创作的风格。他是一个“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在大学里,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由于他家庭出身不好,被分配到了社会最底层。他在社会最底层任教,经历了人生太多的坎坷和磨难,自尊和自卑在他心灵深处凝结成一种草根情结,他的诗中灌注着“养气老土屋,读书深夜灯”的这种草根情感。他的诗歌可以说是“蚌腹孕珠”的一种情感历练,经过艺术升华、审美创造,诗歌表现出的是纯真、自然、质朴、明快、简洁、通俗、乡土、易懂。

梁老先生的诗歌,有一种史的品格的价值走向。它是社会生活的记录,他用诗化生活的笔触表现历史在心灵当中的投影。读他的诗歌,我会感到有一种杜甫的《三吏》《三别》的韵致在萦绕。他的诗歌表达出“景是故乡山,意是农家情”。他的笔底下更多描画的是“老农扛犁归,背影暮色中。深山驴驮水,高坡赶牛耕。赤身童晒麦,没齿翁谈心。门框缚秋千,山家娱儿情”这样的情景和场面。

他的诗歌当中有些字用得非常巧妙,例如“家妻务花太作难,几盆旺盛几盆蔫”中,这个“蔫”字就用得很妙,拙中有雅,妙趣横生。例如“常接老母去,敬孝从未松”中的“松”字,尽管是口语,但用在这里恰当熨帖,自然纯真。再例如“山间人迹阒,草丛花气微”

中的“阒”“微”是妙对。还有,“每觉此中有真趣,爽人精神如饮茶”中的“趣”“茶”,“陷入墨沼不能拔”中的“沼”字,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诗人很注意炼字,这是一条通向自然、纯真、质朴、率直、清新、明快的诗境、诗意、诗品、诗格的绿色坦途。

由于梁老先生长期生活在基层民众之中,柴米油盐是他一生摆脱不掉的物质依赖,锅碗瓢盆是他欣赏的交响乐,他表达情感的方式首先是明白如话,他服务的对象是普通劳动者,他受赵树理、王老九的影响很深。他写的旧体诗,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旧体诗,将它们称为“古风”似乎更准确一些。他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平仄对仗,甚至不在乎古典诗歌当中的平仄对仗。他写的是一种七律、五言框架下的自由“放歌体”。但他诗中有感情,有意境,有学问,有别裁。他强调押大致相近的韵,强调诗情、诗意、诗境。这是一种大诗歌的概念。

他情感真挚,生活感受独特,心灵与现实冲突强烈,在强大的物质重压下依然能够保持精神的独立,在世俗的层层雾霾中依然能够保持理想的阳光普照,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童心……正是这些,构成了他这本诗集的价值。

我在这里可以用元代诗人王冕的一句诗来形容他这本诗集的价值:“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树“霜叶红花”,它历经风霜而愈显生命的魅力,与那些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诗”

“假花”相比,这树“霜叶红花”充满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清气、真气、正气、英气、豪气、大气。在这“霜叶红花”的气象中,有生命历经沧桑后露出的童稚般的微笑,有自然而然中巧夺天工的诗意别裁,有在人格方正与现实生活的强烈冲突下形成的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感情扭结。

梁老先生在他晚年的时候,迈着迟暮的步伐,用双手向世人捧出这本诗集来,本身就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表明他在生命的晚年也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一种旷达的生命体验,是一种把生活艺术化了的人生观。他把自己一生的人生经验、体验、感受、领悟留给后人,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我向他表示祝贺,并祝他健康长寿!

2018年6月24日于古都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