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落叶有声音吗? > 序(第1页)

序(第1页)

陕西省渭南市作家协会主席 李康美巍峨壮丽的华山,吸引着天下的游客。华山脚下的文学赤子们,也把华山看作他们的精神高地。冯旭荣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应该是纯粹的华山人。他生命的长河,已经和华山密不可分。他看惯了华山的春夏秋冬,看惯了华山的烟火重生,长此以往,他也会把大自然的岁月变迁,漫山遍野的兴衰荣枯,化作属于他自己的文学审美。《落叶有声》这一本诗集,首先也是对华山深情的馈赠。

冯旭荣和我有着多年的交情。在我的印象中,冯旭荣性格温和,心胸清澈,做人正直。每当一群朋友坐在一起,他就会始终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脸上也始终保持着真诚的笑容。一旦开始讲话,他也是理性大于激情,绝不会居高临下,更不会盛气凌人,因此就获得了众多朋友的信赖。天地广博,大道至简——我想这正是诗人们对于创作之旅的概括。胸无广博的天地、开阔的视野,就会缺失诗意的格局;而在文学领域中,诗词创作又是最简洁的形式,这就必须具有语言的张力和思想的厚度。冯旭荣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又生活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何况他在十五年前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这就如同人生走过了童年期、成长期,渐渐地走向强壮和成熟。阅读《落叶有声》这本诗集,我也有同样的感觉,作为诗人,这已经是一部成熟的作品。甚至在关中东府诗坛,冯旭荣也拥有了自己的视界,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特色。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受西方思潮影响,中国文学出现了朦胧诗、先锋文学等现代主义潮流,出现了“愤怒的诗人”“抑郁的诗人”,一时间,众多的文学青年日日逐新。先锋文学作家的作品大都偏向创造新的形式和风格,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挑战传统教学和信念,嘲讽社会的弊端,揭示社会的问题。紧接着,在那种“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纷乱中,口语化写作又大行其道,与朦胧抽象的东西反其道而行之。

诗歌的创作也经历着发展与变化,但陶渊明构建的精神之乡桃花源,依旧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王维构建的辋川世界,曾经让多少人陶醉其中。

如今,尽管历经变迁,这些“呼唤回归田园,重建精神之乡”的诗歌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冯旭荣这本诗集,大多数作品可以概括为田园诗,起码可以说是乡土叙事和民间叙事诗。他把文学的根基牢牢地扎在《家门口的老槐树》;他用全身心丈量着故乡《春风的厚度》;他和每一个父老乡亲一样,享受着《麦田里的阳光》和《正午的月亮》,从而就有了《收获季节》。这是冯旭荣人生的收获,也是冯旭荣文学的收获。通过冯旭荣编辑在诗集中的“乡风地韵”这一组诗,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冯旭荣创作的心态已经发生质的变化,文字饱满而有力,诗意婉约而飞扬。“春风轻盈如羽振翅的舞台风总能从云中抽出音符缕缕雨丝指挥花草的合唱??”这本诗集中,如此的句子比比皆是,我觉得读者也会印象深刻。

“风总能从云中抽出音符”——抽出什么音符呢?这就是联想,这就是意境,这就是让作品走向悠远、走向深刻了。云中的音符行程万里,并且在风的驱动下,和整个世界相连接。家乡的其音其形,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就有了广阔的味道,也就有了反省和反思的意味。而“缕缕雨丝指挥花草的合唱”又是一种别致的叙说,体现了诗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和乐观主义精神。冯旭荣用细腻的笔触抒写着家乡的“风物志”,抒写着时代变迁、兴废沉浮。这些鲜活生动的句子,使其对家乡的情感更加丰厚。

除了“风物志”,《落叶有声》的许多篇幅还是在写“人”。冯旭荣写“人”

也不是专门为人物立传,也不是把人物的故事写成叙事诗,他仍然借助诗歌的本质,大道至简地刻画着“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比如他在《华山挑夫》中写道:“一身肝胆筑起山的巍峨一根扁担丈量心的广阔??”这样的句子,让我不禁想起“山高人为峰”的哲理,想起华山挑夫的坚毅和艰辛,想起他们连年累月的脚步,也足以筑起精神的高峰,也同样是对生命的超越!另外冯旭荣又在《手拉犁的女人》中写道:“本该属于男人的劳作让女人拉出一种沉重远方工地上同样有一双手操持着相同的感觉??”尽管我不知道农村目前还有没有如此原始状态的劳动,或者这是冯旭荣早前的作品,但是我相信这仍然是没有终止的一种生活和生存状态,女人坚守故乡,男人外出打工,冯旭荣抒写的此情此景,也应该是呼唤人的尊严,也应该是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和痛心。

当然,作为一个诗人,冯旭荣的视野和诗情也不仅仅停留在家乡的土地上,他匆匆离去又匆匆归来后,对家乡又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觉。外部的世界让他又站在新的高度,观察着祖国的沧桑巨变,他对儿时的记忆更加清晰,所以才有了“滞涩的水,静止的风都在酝酿发酵的机会”;所以才有了“农人的作品成熟在一块块麦田中漫山遍野跌宕起伏风中摇曳的姿态”。随着农耕文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机械化也快速地代替了繁重的劳动,冯旭荣那些往昔的诗篇,既表现出一种急切,又内含着一种忧患,但是说到底都是对家乡的期待和希望!诗人的梦想久远绵长!

最后我想说,自从冯旭荣十五年前推出自己第一本诗集,至今已是年久的相隔,所以这本诗集可能是他多年笔耕不辍的积累,这就难免在诗质诗意上有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文笔也有岁月留下缺陷的痕迹。观念更新是走向升华的前提,因此他还必须提高文学创作的现代意识和现代观念。如今华山已经有两条索道,但我希望冯旭荣在创作的道路上,还是要记着“自古华山一条路”,因为只有经历艰难的探索和不断的攀登,才能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

2019年10月30日于惠园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