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法律人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 自首杀不杀(第1页)

自首杀不杀(第1页)

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指令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另行组成合议庭对杨光毅强奸案(百香果女孩案)进行再审。

2018年10月,广西钦州灵山10岁女童杨某燕卖百香果回家途中被同村男子杨光毅强奸后死亡。一审法院审理后,认为杨光毅虽有自首,但犯罪情节恶劣,故以强奸罪判处其死刑。后广西高院二审,以自首情节为由将杨光毅刑罚改为死缓。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关注。

这让我想到了2009年云南的李昌奎故意杀人、强奸案。

2009年5月16日,李昌奎将同村的19岁女子击昏后强奸,之后将此女子与其3岁的弟弟一同杀害。2010年7月15日云南昭通中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1年3月4日,云南高院以李昌奎有自首情节为由将李昌奎改为死缓,此判决一出舆论哗然。在巨大压力下,2011年8月22日云南高院撤销原二审死缓判决,改判李昌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

有关自首,刑法里是这样规定的:“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可见自首不是必然得减的情节,而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这就给法官留下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这也是为何当初的李昌奎案和今天的杨光毅案会引起如此巨大争议的渊源所在。

正因为刑法对自首的规定比较原则和笼统,所以最高法院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自首的司法解释、判例指导和会议精神,以达到统一法官主观认识的目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件有不同情节,案发地有不同的地理、经济、人文因素,法官对于自首的把握依然会有不同程度上的主观认知差异,一旦某些案件未达到当事人或者舆论的心理预期,就会引发当事人、舆论与司法裁判的激烈冲突。

从被害人家属角度看,杀人偿命、欠账还钱天经地义,更何况像李昌奎、杨光毅这样的被告人犯罪手段残忍,犯罪情节恶劣。

如果连这样的恶性案件都不判死刑,未来所有的恶性杀人案都会根据“杀人只要自首就能保命”这样的逻辑得到轻判,显然这样的逻辑是无法让被害人家属和舆论接受的。

从认可适用死缓的法官思维角度看,虽然李昌奎、杨光毅案情节恶劣,但这类案件都是偶发案件,且判处死缓不得减刑后,这样的犯罪人已经不再有社会危害性,从刑罚目的角度看对其适用死刑已经显得多余,再考虑到自首行为的法律经济价值,适用死缓其实是比较合适的刑罚执行方式。

这里其实就涉及部分法官和民众、舆论对于死刑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作为最暴力的刑罚手段,死刑的存废一直都存在争议。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废除或实际废除死刑,在这些废除或实际废除死刑的国家和地区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占了大多数。可见经济发达程度对于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的影响有多大。2000年4月1日,四个失业青年潜入南京金陵御花园行窃,被发现后,他们持刀杀害了屋主德国人普方及其妻子、儿子和女儿。案发后,四名18—21岁的凶手随即被捕,后被法院判处死刑。普方的母亲从德国赶到南京,在了解案情之后,老人作出一个让中国人觉得很陌生的决定—她写信给地方法院,表示不希望判四个年轻人死刑。她认为死刑已经挽回不了她家人的生命,如果判处这四个年轻人死刑,这四个年轻人就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了。但是最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四名被告人的上诉,维持死刑的判决。

2011年7月22日,挪威奥斯陆西北部的一处岛屿上发生枪击事件,造成近90人死亡,多人受伤。2012年8月24日,挪威法庭对嫌犯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其“恐怖行为”和谋杀罪名成立,判处21年有期徒刑。这是挪威法律中最严重的刑罚。

降低死刑适用率并最终废除或实际废除死刑,也是我国法院一直在努力的现代化目标,但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仅需要法官对于死刑适用的正确理解,还需要民众和舆论对死刑目的、意义的认识上的提高,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中世纪的英国,如果一个七岁的小孩偷了面包,就可能被当时的法庭判处死刑,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显然是匪夷所思和惨无人道的;20世纪80年代严打运动开展时,群众都拍手称快,但今天我们回过头去看,那时的严打的确造成了很多冤假错案。从统一收回各地高院死刑复核权,再到先在一些经济犯罪里减少死刑的适用,包括集资诈骗、贪腐类犯罪,这都是慎用死刑、少用死刑的具体立法改革。当这些立法改革刚出台时,大多数民众依然还是不能理解,有的甚至觉得是在包庇纵容这些犯罪分子。但这些年实施下来,民众也慢慢接受了。

对于潜在的犯罪人来说,当他已经冷静地准备好要实施犯罪时,他已经把死刑计入犯罪成本了;对于突发性的犯罪人来说,实施犯罪当时也无暇顾及死刑的威慑;而对于已经实施了犯罪的被告人来说,死刑的威慑力也许还不如终身监禁。所以,死刑对于控制犯罪率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冷静的法官可以认识到这一点,被害人家属冷静下来也可以理解这一点,但是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杀人偿命的古老观念,折磨着被害人家属一辈子的生活。

我们不能苛求他们冷静和理性,因为所有的苦只有他们自己承担。

宽容和悔改需要时间,但杨光毅肯定是等不到了。

(2020年11月13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