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红楼梦中的人物都有谁? > 拾伍王夫人一剂威猛的菩萨散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第1页)

拾伍王夫人一剂威猛的菩萨散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第1页)

王夫人,荣国府二老爷贾政的太太,贾珠、贾元春、贾宝玉之母,贾兰之祖母,王熙凤之姑母,薛宝钗之姨母,林黛玉之舅母。她出身名门,来自四大家族中“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哥哥王子腾是京营节度使,后官至九省统制;妹妹(薛姨妈)嫁入四大家族中的“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长女元春入宫为妃。

王夫人及其家族的经历,充分说明了“有钱人终成眷属”的道理。王夫人嫁入贾府,是贾府家道中兴的关键一环;贾府的兴衰史,也是王夫人的兴衰史。她不仅是融合四大家族的关键人物,也是贯穿宝、黛、钗爱情及众多丫鬟故事的桥梁式人物,对主角宝、黛、钗三者的性格展示、命运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王夫人就像一剂威猛的菩萨散,平常和颜悦色,动怒时雷霆万钧。如不注意掌握火候,良药瞬间会变成毒药。

菩萨散,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杜撰的一味药材。黛玉葬花后,宝玉诉一番衷肠解开彼此间的误会,二人共同来到王夫人处吃饭。饭局前,众姑娘并宝玉簇拥着王夫人,王夫人因问起黛玉最近所吃何药,想起前儿大夫说了一种丸药,但是半天想不起名字,宝玉便以“菩萨散”相揶揄。

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道:“不是。”宝玉又道:“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王夫人道:“都不是。我只记得有个‘金刚’两个字的。”宝玉扎手笑道:“从来没听见有个什么‘金刚丸’。若有了‘金刚丸’,自然有‘菩萨散’了!”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宝钗抿嘴笑道:“想是天王补心丹。”王夫人笑道:“是这个名儿。如今我也糊涂了。”宝玉道:“太太倒不糊涂,都是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王夫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子关系非常好。在宝玉面前,王夫人几乎永远饱含舐犊之情,宝玉对王夫人的亲昵和顺从也随处可见。唯独这一次他有些放飞自我,特别会抬杠,明显有揶揄王夫人成日吃斋念佛却没有得到大智慧之意,竟激得王夫人这位大家闺秀失态,当着宝钗、黛玉等晚辈的面冒出了“扯你娘的臊”“放屁”等粗话。

宝玉一生中可能无数次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过,但这次的“菩萨散”绝对是他说得最一本正经的一次,实在是要表达他对娘亲“人设”的一些感受。

王夫人的“人设”其实是始终如一的,没有出现崩塌,一以贯之地吃斋念佛,努力修菩萨果,又坚决地向触摸自己逆鳞的对象发动进攻,捍卫世俗利益。菩萨再慈眉善目,也经不住世俗心魔的频频侵扰,本可通过修行自治,却因凡尘难却,用力过猛,导致其心境入魔,终身孜孜以求的菩萨果没得到,反而弄了个老境凄惨,终与极乐无缘。

在《红楼梦》画卷徐徐展开时,她就已经不再是刘姥姥口中“着实响快”

“会待人”“不拿大”的王家二小姐了。她作为女主人在荣国府以“影子董事”身份稳居幕后,上有董事长贾母举旗定向,下有王熙凤行权经营。王夫人乐得放权,吃斋念佛,斋僧敬道。探春评价她:“太太是那么佛爷似的,事情上不留心……”许多人都曾以其冲动、不辨是非对王夫人的管理能力提出质疑。殊不知,掀起惊涛骇浪的几次大冲突,均因触及了王夫人之逆鳞———宝玉而起。

善用人者能成大事。从王夫人的两次用人足以看出其用人能力之强:一是退居幕后时知人善任,放心起用凤姐管家;二是在凤姐病中,大胆起用李纨、探春、宝钗“三驾马车”共治家务,特殊形势下将府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王夫人的能力以后有机会另文探讨,此处聚焦其善。王夫人之善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百善孝为先,此善乃最大菩提也。对贾母,王夫人处处透露着对老人的孝顺:苔藓太多了,担心贾母摔着;起风了,担心贾母冻着;贾母生病了,时时尝药服侍;贾母生气了,常常逆来顺受。真诚地、无怨地、全身心地去尽孝道,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贾母心为常心,竭力履行好一个媳妇的使命。

对平辈,她对兄弟王子腾的外调、妹妹薛姨妈的来访均谨悌有加、亲密无间,对晚辈的抚恤教养更是尽心尽力。对宝玉自不必说,宠溺居多,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似乎只要宝玉嘴巴甜一点,她就能天天过母亲节;只要贾宝玉偶尔送上一束花,王夫人便会炫耀以至贾府内眷人尽皆知。尽管她早已从媳妇熬成了婆,但她对大儿媳妇李纨却并未过多苛责,还处处体恤有加。

将庶出的探春视作亲生女儿般教养,对侄女迎春的照顾也是那么无私,以至受中山狼孙绍祖虐待后,迎春最怀念的时光是陪在王夫人身侧:“幸而过婶子这边过了几年心净日子……”

对丫鬟奴婢这些弱者,王夫人也是以较高的超我要求去积德行善。刘姥姥等弱势群体打秋风,王夫人颇能怜贫恤老,第一次嘱咐凤姐不可“简慢”

对待,第二次更是赠银百两,让刘姥姥做点生意或购置田地,“再别求亲靠友”,“偶因济刘氏”有其一份功德。

对身边丫头的日常管理应较为宽大,否则金钏儿也不至于作死到当着太太的面口无遮拦地行挑唆之实,彩云也不至于胆大包天拿了玫瑰露私自送人。说王夫人待下人苛刻的,那是因为他忽略了金钏儿的过错。金钏儿自杀,王夫人独自垂泪,亦多懊悔,后来对其娘家及妹妹玉钏儿做了很多弥补。这种做法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得一见的,我们应尽量避免脱离时代背景去求全责备。

书中还有很多细节能体现出王夫人是发自内心的善良,而绝不是许多人所说的伪善。如贾敬过寿,王夫人等女眷赴宁国府贺寿,在吃饭地点选择、看戏时间控制等方面,常站在尤氏角度替她考虑,尽可能减少对本已因儿媳病重而忧虑的尤氏一家的叨扰。贾代儒因孙子贾瑞病入膏肓需服“独参汤”,四处求赐人参。王夫人见凤姐推辞说没有人参了,有些不太满意,立即面授凤姐:“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刚开始遣散优伶时,她能够从梨香院“十二官”的角度去考虑她们的痛楚,做出较好的善后安排。“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丑弄鬼的几年。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费,各自去罢。”对妙玉入主栊翠庵前的傲气,王夫人能站在对方出身角度考虑,降尊纡贵命人去请,颇有刘邦筑坛拜将之风度。

袭人母亲过世,王夫人能体谅人之常情,遣其奔丧。反观贾母则说出“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的话。贾母此言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完全没毛病,但这也恰恰反衬了王夫人的超脱与善良。

上述表现,足以说明王夫人常能以一种同理心去看待人和事,并不端着架子,而且能深刻理解民间疾苦,绝不会闹“何不食肉糜”式的笑话。这种善良并不空洞,曹雪芹笔下人物形象的魅力、人格之饱满也在一处处不经意的细节描写中得到展现。

这个诵经修行的官家太太朝着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路子走了很远,蓦然回头,却发现最难超度的是自己,阻挡自己迈向极乐的,是萦绕在自己心头的魔。这魔,就是长子贾珠英年早逝后带来的巨大悲痛和倾注于宝玉身上的无尽的爱,还有这悲痛与爱之间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宦海绝望、情感受挫、家庭巨变、财富清零、疾病折磨,都是使人遁入空门的机缘。甄士隐之家破、柳湘莲之情悟,出家均是其应激后的顿悟,果断而决绝。在优秀如同“别人家孩子”的长子贾珠突然去世后,王夫人因其尊贵出身和家庭,虽不至于出家,却也坚定了其作为居士的焚香抄经之路。

王夫人遭人诟病之处,多集中于其对赵姨娘刻薄,对贾环不待见,逼死金钏儿,绣春囊事件无脑训凤姐,抄检大观园,驱逐病中晴雯,发配芳官、四儿这“七宗罪”上。只需静心断案,就会发现,所有“罪状”均与宝玉有关,这是王夫人的“逆鳞”之所在。对于其他人和事均可以佛性待之,独对那些触犯宝玉、不利于宝玉身心成长的人和事,她会魔性大发,毫无理智,处处展开降维打击,“菩萨散”秒变毒性威猛的砒霜,宝玉已成为她生命中最后一点寄托。

宝玉在贾环小动唇舌后大承笞挞,差点儿被贾政打死,王夫人听闻消息,不顾颜面和身份地扑了过去,保护的是自己的至爱,也是自己生命的寄托———精神和物质的寄托、老有所依的指望。

那种不带一点私心、发宏愿济苍生的高僧大德毕竟寥寥可数。王夫人的修行,同芸芸众生中绝大多数向佛之人一样,既有心向极乐的虔诚,也有身处俗世的诉求,有对世俗利益的渴望。王夫人终日祈求的,一定是宝玉五毒不侵、健康长大、光大门楣。

这些祈求与佛陀度化世人的目的毫无区别。只是,愿望愈强烈,贪嗔痴愈盛,修行者就离大智慧愈远,魔性也就愈强烈,罪状就会越多。

为母则刚。单纯从母爱层面讲,王夫人绝对值得宝玉高歌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在更深层次上,从一个女人安全感的角度讲,王夫人已经走火入魔,宝玉需要给妈妈唱一首《悟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