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早晨,站在横跨两岸的石桥之上,微风轻轻拂起耳边的碎发,脚下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脊背被阳光晒得乌黑的窜条鱼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着。水边的碎石缝中,生长着顽强的植物,叶子一片片都绿得发亮,中间还夹杂着朵朵白中透粉的花儿,为这石板路增添了一分生机。两旁的房屋是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只不过有些翻新过了,有些还是老样子。
翻新过的房屋墙壁雪白,屋顶也有了些许现代的格局。未经翻修的老屋,墙壁早已被岁月冲刷成灰黑色,墙面斑驳,这是岁月的留痕。房顶也仿佛蒙上了一层岁月的灰。临水的一边一排木制的落地窗,一根根木条长的短的横竖交叉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图案。窗子外面挂了一排红灯笼,鲜艳的颜色也有些暗淡了,为这古老的房屋增添了一些年代感。
下了桥继续往里走,路旁翻新过的房屋成了一家家商店。
有的卖苏州的小吃,有的卖旗袍和刺绣,还有的里面传出声声评弹的弹唱。在这现代又不失苏州味的老街上,忽见墙壁上靠着几片木板,片片长条的木板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本以为是造船时剩下的木材,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旁边那家店铺用的塞板门。大门上面没有装和别的店铺一样的卷帘门,而是上下都有一排凹槽,那些木板上排着序号,每天晚上下班时把那些木板按照序号插到门上的凹槽中,这样的“塞板门”现在已经不多见了。
随着来这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平江路街区建起了几个博物馆。评弹博物馆的大门口停歇着一辆黄包车的雕像,看客正撩起长衫从车上跨下,准备入室听书去。昆曲博物馆里戏台宽敞,四周楼台上排满了座椅,当年演出盛况可见一斑。走进苏扇博物馆,一身暑气退去,便静下心来细细观赏这扇子。在檀木骨架上挖出一个一个镂空的图案,再用火给这些图案上色。这样的一把檀香扇既轻便又好看实用,而且不会掉色,舞动在手,凉风习习,檀香幽幽。
不久就走到了平江路的尽头,却仿佛走过了整个姑苏城。
离开时,浑身满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苏州味。
千厮门夜景
晚上七点多时步入横跨嘉陵江的千厮门大桥。此时的天还很明朗。走到桥的中央,太阳正在缓缓下落,余光洒在江面上,映出一条长长的影子,周围的水也被眼前的光映出一片橘黄。
岸边的高楼大厦成了黑影,只有江上的一只小船披着金披风,缓缓向前驶去。
晚上八点天终于熬不住了,闭上了眼睛,盖上黑布,进入了梦乡。两岸的灯齐刷刷地亮了起来。
左边,电影《千与千寻》里的古镇在黑夜里浮现出来。黄的、橙的光相互交错,照得边上的湖水像白天一样明亮,只是从白天的碧绿变成了灯光的橙黄。
一层、两层、三层、四层……我慢慢地数着,可这些楼房层层叠叠,怎么也数不清,只能看见黄的光、橙的光、火红的灯笼、雪白的墙壁和一根又一根复古的紫杉木。
右边的高楼大厦之上闪烁着点点红光,白色的字母挂在楼前,这又是一番现代城市的景象。
再看看两边的公路,红的、白的、蓝的、黑的汽车尾亮着红色的车灯,在路上形成了一道红色的水流。
欣赏完夜景离开时,回头望向千厮门大桥。嘉陵江之上,一条长龙连接两岸的公路,中央是一座紫色的高塔,耸立在江上,在黑夜里穿了一个洞。这紫的、红的、黄的灯光,随着水波舞动在江面上一晃一晃,像是有条会发光的大鱼在水中摇着身子。
在这山城之中,站在千厮门大桥之上,仿佛站在两个时代之间。一边是古老的小城镇,一边是现代的高楼大厦。当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出现,这又是一种奇特的美景。
(原载《西部散文选刊》)
见潘君骅院士
“潘爷爷好!”“潘爷爷好!”随着几声清脆的童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迎面走来了一位精神焕发的老人。
布满皱纹的脸上,戴着一顶米黄色的针织帽,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银色边框的眼镜,就算是岁月的印记也遮不住他阳光般慈祥的笑容。他身着一件黑色羽绒服,脖子上挂了一张养老院的身份牌,彩色的带子更显得他神采奕奕。他就是潘君骅院士。
然后就是落座了。潘爷爷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在桌子的一边坐下。但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见级别如此高的人物,都有些紧张和无所适从。不过潘爷爷好像看出了我们的拘束,笑着缓缓抬起手,向头的方向伸去,摘下帽子,毫不吝啬地露出了他“地中海”式的发型。银白色的头发在头顶周围短短的竖立着,只有脑门是光的,可谓是聪明绝顶了。随后他把手放下来,往下摆了两下,示意我们坐下。
落座后,就是自我介绍了。在我们依次报完名字后,也了解到潘院士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
听完他的介绍,我们都震惊到了,采访也正式开始了。一开始我们谁也不敢先问问题,最后还是一名家长率先问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您现在已经90岁高寿了,请问您有没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呢?潘爷爷的回答十分有趣:这个长寿的秘诀呢,你去网上搜,网上有很多。比如我今天刚看到的……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之后,气氛热闹了起来。善于社交的朱同学第一个拿着他带来的潘院士写的书,说:“潘爷爷您好,我这里有一本您写的书,请问您能帮我签个名吗?我这里有笔。”
潘院士十分热情,马上就答应了,接过他手中的笔,小心地翻开书页,刷刷地写起来。写完后,我们每个人都接过来看了一下。
没想到的是,潘院士年龄近百,字却依旧坚韧有力,乍一看与三四十岁人的笔力没两样。
我们其他人也都和潘爷爷聊了起来。潘爷爷谈起他学生时代的故事津津有味,仿佛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他的恩师,他的挚友,他的校园……
谈到他的家庭,他眼中更是流露出骄傲的神情,藏也藏不住。
他生长于书香世家,他的姐姐就是学文的。他到现在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的古诗文。
最后,他送给了我们两句话:一句是做事一定要专注,不能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还有一句是话一定要想好了再说,要过脑子。
最后合影时,看着面前这位头发花白却依旧坚挺的老人,这位文化素养高、热情、开朗的老人,敬畏感油然而生。
我与作家零距离
听曹文轩文学讲座
这一天我很高兴,因为我见到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并听了他的文学讲座。
我非常崇拜他,也非常感谢他。崇拜他是因为他写的书很好看,内容很精彩;感谢他是因为他给我们写了许多本好书。
那天下着雨,风儿把雨点从天上吹了下来。我们冒雨来到了博览中心听曹文轩老师的讲座。我们到得比较早,座位空了一大片,就挑了一个前排的位置坐下,准备着找他签名。
讲座两点钟开始,时间快到的时候呼啦啦一下子来了很多人,把位子全坐满了。工作人员在两侧临时加了两排位子,还有不少人站在后面听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