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锋追求的是什么精神呢?在当年铁道兵“愚公移山”的地方,他作为一站之长,对客户公事公办,从不以权谋私。有些人认为,有权不使,过期作废,他是不是有点“愚”呢?但是,党风党纪铸造了他的灵魂,他坚守的,不正是置身于大山中的凛然气节吗?
原载《传奇故事·经典美文》(原创版)2024年第4期 茶山情怀
风景秀丽的营盘梁上,有一个名叫茶山的旅游景点,每年三四月采茶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不仅是旅游观光,更想品味茶艺表演,聆听茶歌高唱,感悟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呢!
1991年的春天,茶山还没有茶艺方面的专业人才,怎么办呢?在茶山工作的党员职工张贤贵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临危受命”,为了满足游客的情趣,他临阵磨枪,现学现卖,凭借对茶文化的领悟,他表演的茶艺如行云流水一般,唱的茶山飞歌声音浑厚有磁性,第一次的开场就赢得了游客的热烈掌声。
张贤贵何许人也?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于农校的老牌中专生,从普通员工到党员干部,他就像老黄牛一样一心一意扎根茶山,一步一个脚印精耕细作,他把青春年华洒满茶山每一寸土地,开出了一朵朵惊艳的花,芳香飘向了大江南北。
这是怎样惊艳的花啊,招引蝴蝶飞来?茶山在当地不但是旅游景点,还是研究茶叶品种的基地,目标是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又推陈出新促进古老茶山不断生机盎然。
张贤贵在服务茶山景区的同时,还致力于茶叶的研究。他在茶山里搭建了一个苗圃,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先后选育出大叶泡和茶山1号、2号、26号等20余种不同形态的单株,这些品种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每天精心照料,观察每一株的变化,并将数据记录在案。通过反复实验,多年的研究终于有了回报,那一株株幼苗凝聚着他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培育成功的那一天,从来不流泪的他哭了。
那晚,他在苗圃,和他的“孩子”一起睡着了,这可能是他这十年来睡得最好最踏实的觉了。
他参与研制的富硒银针开发项目,先后获得香港食品博览会金奖和杭州国际茶文化节银奖,一时间他声名鹊起,海内外纷至沓来的专家学者还在茶山下的五省会馆里召开了一次高峰论坛,研究探讨茶山的茶文化、茶山的起源、茶山的茶等。经过数小时的激烈辩论,最后得出结论:茶山是茶马古道的发源地,自唐代以来,茶山的绿茶就是通过茶马古道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京城,成为朝廷的贡品。现在张贤贵研制的富硒系列茗茶,要比唐朝皇帝喝的茶好很多了。
小有名气的张贤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记者这样问他:“在茶山这么多年,最遗憾的事是什么?”镜头前的他突然不说话了,眉毛紧蹙,似乎陷入了沉思,他说出了一个埋藏已久的秘密。
那是一个冬天,茶山扩大了生产,由原来的茶叶制作小作坊,变成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此时,需要从外地采购一批先进的制茶机械,领导准备派一个懂机械的内行去,可是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人选,张贤贵就主动请缨:“让我去吧!”领导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你爱人都挺起个大肚子,快要临产了,还是让别人去吧!”张贤贵又说:“我是内行不会受骗,不能叫国家受损失。”领导见他执意要去,又考虑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选,就同意了。
没想到的是,他一走半个月,其妻就在他走后的第十天,不幸难产,小孩夭折了。这件事就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他的心里,通情达理的妻子虽然没有埋怨和责怪他,但他却对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这也成了他今生的痛。
张贤贵扎根茶山三十年,热爱着茶山的每一寸土地,也对和他一起努力一起进步的职工有着深厚的情谊,他心里装着职工的冷暖,也装着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一年秋天,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几条干涸的沟都被雨水填满,整个茶山似乎被雨淋透了,看到山体有几处小垮塌,张贤贵敏感地预见到一处偏远的茶山宿舍情况不妙,他不顾大雨滂沱,心急火燎地赶往宿舍所在地,当机立断组织撤离。
一向对张贤贵敬重的职工和家属,非常信赖地听从他的指挥,大家刚从后门撤到安全地带,脚还没有站稳,就看到巨大的泥石流从职工院坝轰然而下。多年过去了,一提起这事,茶山的人都无比感动,他们说,如果不是张贤贵的准确预判,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张贤贵在处理个人敏感问题时,不是当仁不让,而是通盘考虑礼让为先,这也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的试金石。张贤贵的妻子是茶山的临时工,上级考虑他的突出贡献,曾拨予指标让其转正,但他主动放弃,将指标让给别人,开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就连他的老岳母也曾找上门来,质问他:“贤贵,转正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事,你怎么就轻易地让给了别人呢?”他握着岳母的手,微微一笑说:“妈,您想想咱们的职工,有的干的时间也不短了,特别是李二黑家,家里几口人要养活,他比我更需要这个指标啊!”老岳母听后,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再也没有过问此事。
张贤贵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由于他长年在野外辛勤工作,饱一顿饥一顿,所以经常被胃病折磨。
上级考虑到他的健康问题,三次做工作,调他到条件较好的市区,他却一再推托,婉言谢绝了,他说:“感谢组织的关爱,我在这里已经住惯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感情,我离不开茶山……”
原载《传奇故事·经典美文》(原创版)2024年第2期 爱心接力
巴山中学高二(2)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最近发现一向遵规守纪,品学兼优的张兰兰“不听话”了,她说好请几天假,回去照顾生病的父亲。结果,马上要期中考试了,她还没有回到学校,给她家里打了几次电话,也没人接。
李老师感觉有一些不妙,星期五上午,她放下手头的工作,就心急火燎地到张兰兰家做家访。
张兰兰家住在樟木村,坐一小时车后,还要走好几里山路,爬一段陡坡。李老师一心想着自己的学生,下车后一路紧赶慢赶,硬是走了两个多小时,刚走进张兰兰家院子,就听见屋子里张兰兰的父亲在跟她说话:“我这病把你拖累了,爸爸对不住你啊!”
“爸爸,你就好好养病吧,啥都不要想,病好了比啥都强!”张兰兰懂事地宽慰着父亲。
几声剧烈的咳嗽后,又听见张兰兰母亲的声音:“明天出门,天气冷,要多带几件衣服,到了外地,记得给屋里打电话,要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
李老师心里“咯噔”一下,张兰兰这是要辍学打工啊,一个好端端的苗子放弃学业岂不是非常可惜?李老师没有多想,一脚就跨过门槛,急切地呼喊:“张兰兰,张兰兰!”张兰兰应声从里屋跑出来,看见是李老师,一时愣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还是李老师打破了尴尬:“张兰兰,你家里有困难,怎么不早说呢?”不等张兰兰开口,李老师又说:“之前,我给同学们都讲过的啊,谁家里有困难,都要告诉老师,大家一起共渡难关,千万不能因为有困难,而放弃学业。”
此时,在一旁的张母,流着泪说出缘由:“她爸爸脑部长了一个瘤子,去年住院做手术花了两万多元,都是借的,后期治疗还需要花一大笔钱,家里实在是没办法呀。”
闻此言,李老师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简单安慰张兰兰一家人几句。回家的路上她心里沉甸甸的:得想办法,说啥也不能让孩子因贫失学。当晚,她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老王。
老王是县公安局的民警,也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非常支持妻子的想法。然而,个人能力有限,老王就向单位做了汇报,他的想法得到了公安局领导的支持。于是,公安局发出了为贫困生张兰兰家捐款的倡议书。通过爱心捐款,最终不仅解决了张父后期的治疗费用,也解决了张兰兰的上学费用。学校为张兰兰申请了贫困生救助资金,李老师每月也省出五百元给张兰兰当生活费。张兰兰在李老 师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校园。
李老师夫妇像对待自己的亲闺女一样对待张兰兰,总是鼓励她努力学习,做对社会有用之人,将来好好报效祖国,并在生活上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张兰兰也很争气,高考时一举拿下全县文科状元。
张兰兰在大学期间,感念李老师良苦用心,不仅学业优异,政治上也积极进步,入了党,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
多年的培养,李老师已经把张兰兰当作自己的女儿了。就在李老师退休的那一年,她去看望远在成都工作的张兰兰,“母女”欢聚,其乐融融。张兰兰看到日渐苍老、满头白发的李老师,心里就不是滋味。她多么希望时光能慢些流逝啊,李老师可是她一生遇到的贵人啊!没有李老师就没有现在的张兰兰。
李老师在张兰兰租住的房子小住几日。不经意间,她打开了放在电视柜里的一个盒子,发现里面装有一大沓收据,以及各种捐款的凭证,抽屉里还有一些信件,原来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李老师本以为,这几年张兰兰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吃俭用存钱买新房呢,万万没想到,张兰兰把工资的大部分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贫困生,就像当年她帮助张兰兰一样。
张兰兰正是受到李老师爱心的感染,自己也乐于帮助他人。这多么像“蝴蝶效应”啊,将爱心传递下去,就会带动更多的人,这样爱心接力,就会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
任成兵脱贫记
陕西南部有一个小山村,地处秦巴山区,平海拔770米,那里山大人稀,土地贫瘠,经济非常落后,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之前,村内水、电、路、通信基本不通,全村300户里就有94户贫困户,是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这个村就是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牛蹄镇林本村,安康市税务局干部张平在该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深入群众,一干就是三年,使林本村率先在全市脱贫致富,谱写了誓叫日月换新天的脱贫攻坚进行曲!
张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帮扶林本村贫困户任成兵一家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这是一段难以磨灭的有意义的经历:“2017年5月,我有幸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帮扶林本村脱贫致富。到村之初,吃的是自己家里带来的易储存的食物,睡的是村支书的办公室,有时候一桶方便面就能打发一天的伙食。后来村小学校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我交伙食费,在学校和学生们一起吃。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一想到身上肩负的使命、责任和那些还处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一股忧国忧民的情怀便油然而生。
“记得第一次见到帮扶结对子的贫困户任成兵,那是当年5月23日,那天我和村主任老李一路,徒步到离村委会十几里的山沟里调查走访。第一户就到了任成兵家,当时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墙房子,旁边搭有一个简易的牲口棚,散发出阵阵猪屎、牛粪味夹杂的恶臭。见我们到访,任成兵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走过来,我急忙上前去和他握手,那是一双长满老茧、厚实的大手,他个子不高偏瘦,40多岁,看起来有些木讷,可能是长期居住在大山深处很少与人往来的原因吧!经过交流沟通得知,他家中有7口人,上有70多岁的老父母,下有两个上小学的女儿和一个4岁的儿子,一年辛辛苦苦在地里劳作,到头来除了家里必需的开支外,也只是维持个温饱,没有什么余钱。
“看到任成兵家简陋的住房,几样陈旧的家具,就连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几件,要说值点钱的就是牲口棚里的一头牛、两头猪了,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屋团转那十几亩薄地,他和妻子每年种植大豆、红苕、土豆等农作物,再卖一两头猪就是家里的主要收入。像这样的家庭,村里还有很多,他们祖祖辈辈在这贫瘠的土地生存,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