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知道你们党家是葱峪里的财东家。”这是山外人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当时年幼,无言以对,心中嘀咕:什么财东!我连一身好的衣裳都没有。
的确,葱峪里曾经有过一座私家堡子,它很小,占地仅四亩左右。城楼修得倒还不错,上有“党家山庄”的砖刻字样,但城中的房屋却是最普通的民宅。而这个不起眼的小山城,见证了党家整个家族的兴盛和衰败。党家祖孙三代的人中,竟连续中了三个举人和一个拔贡,并且这个拔贡还坐到了知县的位子上。
如今的党家山庄,城墙损毁无几,城楼也在三十年前的一天,被轻率地拆除了,人跑得也没剩下几个,使得山庄显得十分荒凉冷寂。
我爱我美丽的葱峪故里,自然也爱我的家族。人们经常提起的兴衰往事,不时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我惋惜,党家不该将高大的城楼拆除;也叹息,兴盛一时的党家山庄,就这样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此,我特意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就叫《党家山庄》,意让山庄“复活”在我的作品中,随着书本永存。
既然要让山庄按原样“复活”,那小说的素材就一定要接近于写实,不能是空中楼阁。具体地说,时间在清朝末年,地点在焦镇地区和葱峪里,其主要人物也出自县志,功名和官职的等级也不脱离实际,只是给他们换个名字而已,并且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都确有其事。
虽然写小说允许演绎,可以虚构诸多的人物和情节,但我的小说不想过度演绎,我要让人们看了都说:“这好像就是党家的家史,是山沟里实际存在的。”
当然,小说都有它存在的社会意义。本书详细地描写了主人公党进的生平履历,写了他德智并重、刻苦攻读、力求功名、步入仕途的过程,从而披露了科举制的弊端和读书人的辛酸。
总览全作,不难看出,小说在讲述党家发展历史和党进刻苦攻读、步入仕途的同时,也自然地提高了葱峪的知名度。常言道:地,因人而名。
我葱峪山清水秀,人文景观俱有,望更多人关注它、欣赏它、保护它,使它怀抱中的古老村寨,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