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2008年5月12日,本来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是,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从此,“5·12”这个日子铭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5月12日下午,至少半个中国都有震感,我所在的西安离震中汶川直线距离只有三百公里,震感还是相当强烈的。
当时,我正和同事在三层的办公室说事,突然觉得自己坐的老板椅有些晃悠,再仔细感觉了一下,才发现不是椅子在晃动,而是楼层的地板在晃动。不好,是不是地震了?我连忙问同事。同事说,地震了,他头晕得厉害,赶快下楼吧。
我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笔,奔出了办公室,出门时,门框在头顶吱吱呀呀地响。跑到楼梯口,看到不少同事已急急忙忙地往下跑,我感到脚步很沉重,整个办公楼左右晃动着,好像马上就要倒塌了。当时,我心里想着赶紧跑,可脚不听使唤,腿有些发软,加上人多,当领导的怎么也不能和员工抢道吧?我心里想,今天完了,生命就要结束在这里了。在人流的簇拥下,我终于走出了办公楼。在浙江上大学的儿子打来了第一个电话,说是网上说宝鸡地震了。随后丈夫打来了第二个电话,说赶紧跑,地震了。我看办公楼下集结了不少同事,还有一些熟悉的同事没有下楼。再打电话联系时,就是忙音了,网络瘫痪了。
四十分钟后,网上终于有了消息,说四川的汶川发生了八级大地震,又说晚上还有较大的余震,惊魂未定的我心又提了起来。
许多人不敢进房间,都待在户外。晚上,有车的人将车都开到了城外,预防着余震。亲朋好友都互相打电话、发信息,互报平安,相互叮嘱着注意事项。
我的房子在一楼,又是刚刚建好的,就大胆地没有出去过夜,只是将房子的大门、单元的门都开着。和别家一样,家里一直亮着灯,桌子上倒放着矿泉水瓶,卫生间里存放着水。据说,卫生间空间虽小,但在地震时最安全了。我时刻准备着一有动静就跑出去,或者至少跑到卫生间里,就这样一直在不安中等到了天亮。
5月13日早晨8点,我像往常一样听着广播开车去上班,车由西向东行驶着,听着广播里报道汶川地震的事。阳光透过车窗上的玻璃照到了我的脸上,我突然泪如泉涌,觉得生命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天灾是那样的凶猛、无情!这天早上的阳光是那样的亲切、真实!活着真好!我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同事和朋友编发短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活着就有意义地过好每一天吧!
林外星光
从小学至今,我上过四所学校,熟识数百名老师,有给我印象很深的人,也发生过许多激动人心的事。可是,对我影响至深的却是他——沉默、冷静得近乎冷酷的小吴老师。
说他冷酷,只是由于他批评人时不留一点儿情面,一针见血地说中别人的要害。很难看到他的微笑,他总是那样的严肃,给人一种可敬不可近的感觉。不熟悉他的同学,都远远地躲着他,觉得他有点儿太“正统”,以至于近乎古板;可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很随和,也很关心人,他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
他虽然家在本市,可是一个礼拜七天,他仅回家一次,工作之余,他几乎都泡在学生之中,找学生谈心,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学生天南海北地聊天。同学们欢迎他的到来,也愿意和他讲知心话,但这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他刚开始去83级男生宿舍时,由于同学们对政工干部存在看法,大家并不欢迎他。他刚一进去,刚才还热烈的谈论声便戛然而止,谁也不说话,各自干各自的事,没有人搭理他。可他并未因此而打消了去学生宿舍的念头,反而去得更频繁了,和大家一样地拉家常,谈人生、理想、事业、爱情,但大的问题他从来不含糊。他将自己的心交给了同学们,同时,也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疏远他的人慢慢地亲近了他,同学们都亲切地喊他小吴老师。
当时,他是管理系学生党支部书记、1983级辅导员、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繁忙,但系里的大小活动和班上的活动他都尽力参加。记得有一个班春游,选的是星期天,大家请他一块儿出去玩儿,他风趣地说:“好长时间没回家了,再不回去,女儿跟我建立不起感情,都不认我这个爸爸了。”
他外表冷峻,实际很随和。班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以及同学的思想动态,他都了如指掌。同学们平时可以和他开玩笑,可是碰到原则性问题,他寸步不让,坚持按原则办事。有个学期,班上的两个学生考试传字条,被监考老师发现,一个学生为自己辩护,说自己没有看到小字条,不算作弊,对系里的处分不满。小吴老师找这位同学认真地长谈了一次,告诉他应该怎样对待考试,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他说,一个人不论水平和智力如何,难能可贵的是他诚实的治学态度,核心不是看与没看,而是有没有这种思想和动机。
他没有过多地指责这位同学,而是认真地开导他。在他得知这位同学没有吃饭时,他用自己的钱给这位同学买了点心。
他的关心和开导终于使这位同学甩掉了包袱,重新振奋精神,投入学习之中。这位同学感慨地说:“为了小吴老师的一片诚意,我一定好好学习,以后干出名堂。”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一生是一条悠远的学习长路,当在这长路上无端迷失,总有些人和事温柔有如林外星光,给你指引。我想,小吴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不正是林外星光吗?在我们同学之中,有谁没有受过这林外星光的照耀呢?
他干的全是平凡的工作,可我觉得这平凡之中孕育着伟大。
幸福的感受
对于幸福的理解,相信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有一天,几个朋友闲聊起幸福这个话题,我随意说起一件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情: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我一个人坐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看书喝茶,金色的阳光从客厅的窗户直射进来,一会儿打在我的茶杯上和书上身上,一会儿又移动到我身后的墙上。此刻,我觉得岁月静好,能够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幸福的。听完我的话,一个功成名就的朋友说,这就幸福了?只能证明你幸福指数设置得不高。一群人哄然大笑,脸上映着不同的笑意。
幸福指数,这个近几年时髦起来的词语,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如何去衡量和采集这个指数,如何去获得真实数据呢?按专家学者的说法,这个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或者说是衡量人们幸福感的一个指数。这个说法对大多数人来说,略显专业。其实,就我们普通人来说,用不用这个指数去衡量幸福,似乎没有什么太大关系。
我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又赶上了改革开放全国恢复高考,顺利地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参加了工作,那时我认为我是幸福的,有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我的孩子出生,上学时一次次捧回奖状,毕业时拿回本科、硕士证书,工作时为区域为地方做出一些小小的贡献并得到同事、朋友、社会的认可,我每每看到他踌躇满志的样子,我就感觉自己是幸福的,有种成就感,比自己当年拿了奖、升职加薪还要高兴;我爱人自己一人,将我年迈的父亲带到医院挂号、就诊、检查、打针、吃药,那时,我是幸福的,因为有人分担了我的责任。
我年迈的父亲脑梗,半边身子颤颤悠悠不听使唤,成天唉声叹气,通过家人的悉心照料和及时治疗,逐渐有了很大好转,摆脱了拐杖,也不用别人搀扶了,父亲兴奋地在院子走来走去,这一刻,我是幸福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这个道理,我突然就懂了。
我两岁的小孙子,脸上挂着天使般纯洁的笑容,大老远看到我就兴冲冲地扑向我的怀抱时,我是幸福的,有人延续了我的血脉并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努力工作的目标吗?让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有更好的身体,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每一个传统中国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寄托,一直以来的家国情怀不就是支撑每一个人的力量吗?
当然,自己工作上取得一些小成绩,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过一些人,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自己的文章发表,自己能够出席一些重要的会议,自己的朋友、同学、家人、亲戚工作顺意,都是幸福人生的一个个要素。
构成每个人幸福的要素有所不同:有的人看重这些方面,有的人看重那些方面,有的人因为这个影响了幸福的感受,有的人因为那个出现了心理困扰,迷失了人的本性。但我想,不管什么因素,幸福的感觉都是相同的,不幸各不相同。
我们有时会以为外在的物质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所以我们拼命地追求。其实,无论物质,还是权力,如果回到人的本真状态,那些困扰就都不存在了。我们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许多的烦恼来源于自己对现状的不满,不甘心平凡,勉强自己去做违背自己本性的徒劳努力,被无尽的欲望所奴役,在比较中度日、焦虑,却忘了生活的真谛,成了“超人”或者空心人,使自己远离了幸福,即使物质充裕、身居高位、手握权力,也很难感受到幸福。
因此,我想,幸福的感受在于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中,只要我们找准了自我的定位,不妄自菲薄,不得意忘形,有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够有幸福的感受。虽然这个感受因人而异。
咖啡和茶的友谊
咖啡和茶是两种不同的休闲饮品。咖啡起源于非洲,有单品咖啡、混合咖啡,有现磨的、速溶咖啡等上百个种类、风味,口感也不同,有柔润的、浓烈的、香甜的……而茶叶起源于中国,有红茶、绿茶、白茶、黑茶、乌龙茶等,可以提神、生津、解毒、解暑,味道有的清淡、有的浓香、有的苦涩……
我有一位朋友,喜欢喝各式各样的咖啡,出去小聚,这次喝蓝山咖啡,下次就喝卡布奇诺,唯独不喜欢喝不加糖、不加奶的单品咖啡,她说她受不了纯咖啡的苦涩。她的性格温婉,却柔中有刚。有时间就招呼大家跳舞、做瑜伽,或者出门旅游。她爱帮助人,不厌其烦地协调东家西家的烦琐事儿,如果谁家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她一定冲在最前面,指挥这个干这,指挥那个干那,热情、勤奋,不怕麻烦。
我的另外一位朋友,也喜欢喝咖啡,但无论出差还是在家,无论在星级酒店还是家门口的小店,只喜欢点一种美式咖啡,不加糖不加奶,几十年如一日。她性格倔强,有时候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执着得让人难以理解,有时候又很善解人意,相处久了,就会发现她虽不善言辞,却是个很敞亮的人,有鲜明的个性。
我们三个性格迥异的人互为好友,经常一起出去小坐,一个喝着自己喜欢的花式咖啡,加足够的糖和奶。一个喝着永远不变的不加奶、不加糖的美式咖啡。而我自己只钟情于茶,点的最多的是春季的绿茶、夏季的红茶和冬季的乌龙茶、普洱茶,但永远只点茶,绝不会点咖啡。只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喜欢喝陕西本地的茶叶,比如紫阳毛尖、汉中仙毫,抑或泾渭茯茶。
三个出生地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的人,一起坐下来喝咖啡、喝茶,聊经济走势,聊房地产、股票,有时也聊老人孩子、服饰化妆品,聊各自工作中的烦恼、旅游见闻。谈话每每是新的话题里插入了旧的话题,或者一个人打断了另一个人的话,发表着自己的高见,也不用介意是谁起的头、谁收的尾。大家自然地聊着,谁也不见怪不脸红,等各自的咖啡和茶喝得差不多了,话也说得差不多了,就各奔东西。
与人相处只要大家三观一致,有共同的爱好,有善良包容的心,即便喜欢的饮品不同,不管喝咖啡还是茶,都可以做一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