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参都是些二三十年生的,品相极好,参须有半米多长,共有七八支。
王氏心想:就这几支参就够赎回祖屋的了。
“二狗,一会我们一起去你大叔家,给他送过去。”
…………
五田乡百草堂,药铺生意冷淡,堂主郭天义正在打瞌睡。
一辆黑色的奔驰停在百草堂的门前。从车上下来四个人,领头的是一个戴墨镜的男人。他看了一眼招牌,直接进入店铺。
“请问哪位是郭老板?”
郭天义被惊醒,抬眼打量一下来人,感觉对方气度不俗,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就是。您是?”
“我姓汪,东方市的。”
“唉哟,大城市来的客人啊,您来我这小店有什么事情啊?”
“听说,上个月从您这铺子里流出过一批野山参,是您经手的吗?”
“是有一批,是我经手的,一共有十二支。我记得很清楚,来卖参的人说是一个傻子挖的,有一半的参都糟践了。”郭天义回答道,他感觉到要有故事。
“这么说就对上了。”墨镜男人说道:“你能告诉我怎么联系那卖参的人吗?”
“这个就抱歉了,我们生意人就是守着这点财路,货的来源我是不能说的。还望见谅。”
墨镜男人转身向后面的人看了一眼,一个随从立即上前,把一个纸包放在柜台上,打开,一叠叠钞票整齐地排列:“这里是五万块钱,您看够吗?”
郭天义傻眼了。他一年也就挣个几万块钱啊!上次收的参是他一年中做的最大的一笔生意了。他在这个小镇上就算是富有的人家了。这年头,“万元户”就算是有钱人了。上个月那一笔生意,他就几乎赚了一万元,心里美了好多天呢。看着柜台上的钱,郭天义感觉有点不真实。他用手指掐了一下大腿,疼。他咽了一下口水:“先生,请里面说话。”
郭天义将墨镜男人引入内室,分宾主落座:“在下郭天义,今日得遇贵客,出手如此豪阔,小店虽本小利薄,但不敢受无功之禄,如果方便的话,还望汪先生明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是东方市汪家的,我叫汪如海,因家中有人生病,需要品相完好的百年野山参方可根治,由于此物难得,我已寻遍大半个华夏,还未寻得。只好先用二三十年的野参代替,虽能稍微改善病情,但是无法根治。上次我们一次购得十二支野山参,有一半品相极好,只可惜年份不足。我们寻思着这十二支参是不是只是货源的一部分,还有没有货进入其他的渠道。说不定其中就有百年的老参。于是就一路寻来,也想跟老先生了解一下情况。”
郭天义:“不瞒您说,那十二支参就是我收到的全部,至于出货人是不是还有其他货卖给了别人,我就不知道了。卖参的是我的一个老顾客,但是我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只知道他的名字和村子。如果先生没有别的要求,我可以答应你们的条件。”
“你只需要告诉我他的姓名和他所在的村子,别的就不用你管了。”
“那行,卖参的人叫李金旺,住在李家村,据说那些参都是他的一个傻侄子挖的,当然了,这一点我不太相信。我觉得那些品相非常好的参不可能是一个傻子挖的。”
“谢谢你!那我们就告辞了。”说完,汪如海起身带领众人离去。
望着柜台上的五万元现金,都是拾元大钞啊!足足五千张!郭天义心中一阵激动:“他妈的,那批货卖便宜了。”
要是他知道李二狗后面还有那么多的货可以出,一定把肠子都能悔青了。
…………
李家村在昆仑山的南麓,进村的道路非常差。货物只能靠毛驴、摩托车或人力运输。四个轮子的车都进不了村。
村子里只有两家有摩托车,一是李金山家,二是李金旺家。条件好一些的有三四家有毛驴,其他人家就是靠人力了。李家村穷和这不发达的交通关系很大。
这里一是没有投资建设的价值,二是山里的特产运不出去。孩子上个学还要去二十多公里外的希望小学。世世代代也没有出个读书人,也就祖祖辈辈一直穷下来了。
汪如海一行四人雇了四辆摩托车,在前往李家村的山路上列队徐行。
喜欢湖心有个小岛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湖心有个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