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红楼梦解析最权威 > 第189章(第1页)

第189章(第1页)

在《红楼梦》这部描绘封建大家族兴衰荣辱的宏伟史诗中,婚姻关系犹如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而贾母对晚辈婚姻的态度,尤其是对薛宝钗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姻缘的看法,更是这张网中最为微妙且关键的脉络。深入探究贾母在这些婚姻事宜上的心思,不仅有助于我们解开书中人物关系的谜团,更能让我们深刻洞察封建家族婚姻背后所潜藏的家族利益、个人情感与礼教规范之间的激烈博弈。

一、贾母的性格、地位与家族影响力

贾母,作为荣国府中辈分最高、资历最深的长辈,她的一生见证了贾府的辉煌鼎盛与风雨飘摇。她的性格丰富而多面,既有着历经世事的沉稳与睿智,又不乏对晚辈宠溺的温情一面。在家族事务的决策中,尽管日常管理事务已逐渐交予王熙凤等晚辈,但在涉及家族重大走向,尤其是子孙婚姻等关键问题上,贾母的意见依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她的品味与喜好,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贾府的家族文化与社交氛围。贾母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偏好精致奢华、富有情趣的事物,无论是府中的装饰布置、节庆庆典,还是日常的饮食娱乐,都必须符合她的审美标准。这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仅反映了她个人的身份地位,也成为她评判晚辈是否符合贾府家族形象的重要依据。

二、薛宝钗的性格、形象与在贾府的处境

薛宝钗出身于金陵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自小接受严格的封建礼教教育,这使得她成长为一名端庄稳重、知书达理的标准淑女。她的言行举止无不遵循着封建礼教的规范,时刻保持着端庄持重的形象,喜怒不形于色,给人一种沉稳内敛、平和可亲的印象。在贾府居住期间,宝钗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人际交往技巧,迅速赢得了贾府上下众多人的赞誉与好感。她对待长辈恭敬孝顺,事无巨细皆考虑周全,总能在恰当的时候送上贴心的关怀与问候;与姐妹们相处时,她表现得宽容大度、善解人意,从不轻易与人发生争执或矛盾;对待下人,她也秉持着宽厚仁慈的态度,不轻易责难或惩罚。然而,在这完美无缺的表象背后,宝钗实际上有着极为精明冷静的内心世界。她深知家族的兴衰荣辱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在贾府中,她时刻留意着周围人的一举一动,揣摩着他们的心思与意图,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情商,在复杂的家族人际关系网中穿梭自如,努力为自己和家族谋求最大的利益与声誉。她的这种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既为她在贾府赢得了尊重与赞誉,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贾母等一些人的疑虑与保留。

三、贾母对薛宝钗态度的多维度分析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并非是简单明了的喜欢或厌恶,而是在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呈现出的复杂多面性。

在一些公开的社交场合中,贾母曾对薛宝钗给予了言辞上的称赞。例如,在为薛宝钗举办生日宴时,贾母特意拿出二十两银子作为贺礼,并当着众人的面夸赞宝钗稳重和平,声称其比自家的几个姑娘还要出色。这一番看似热情洋溢的褒奖之词,初看之下似乎表明贾母对宝钗极为欣赏与认可。然而,若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境与贾母的一贯作风,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着诸多复杂的情感因素。一方面,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贾母对宝钗品德和为人处世方式的肯定。宝钗在贾府的日常表现,她的沉稳、懂事与善于迎合他人喜好的特点,使得贾母在公开场合不得不给予其相应的尊重与赞扬,这也是维护家族和谐稳定、彰显贾府包容好客形象的必要之举。但另一方面,这二十两银子的贺礼金额以及整个生日宴的规模与规格,相较于贾府以往为其他重要人物举办生日庆典时的奢华程度,却显得颇为寒酸。这无疑暗示着贾母对宝钗的夸赞或许并非出自真心的喜爱与高度认可,而更多的是一种出于社交礼仪和家族颜面考虑的敷衍之辞。

从一些细微的情节与日常相处的细节中,我们更能清晰地洞察到贾母内心深处对薛宝钗的真实态度。例如,在元宵家宴这样的重要家族聚会场合,贾母命宝钗点戏点菜。宝钗为了迎合贾母喜好热闹、偏好甜烂食物的口味特点,刻意选择了几出热闹非凡的戏文和一些甜腻软烂的菜肴。贾母表面上虽然呈现出高兴愉悦的神情,但这种刻意为之的迎合与讨好,并未真正触及贾母的内心深处。相比之下,林黛玉那种率真自然、才情横溢且毫不掩饰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行事风格,反而更能吸引贾母的目光,赢得她的真心喜爱。又如,在贾府众人商议螃蟹宴等活动时,宝钗提出的一些节俭实用的建议,虽然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与赞赏,但贾母对此却并未表现出过多的热情与支持。这表明贾母与宝钗在生活情趣与价值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贾母更倾向于享受生活的奢华与精致,而宝钗的务实与节俭在贾母眼中或许略显小家子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贾府是否有赶薛宝钗之意的深度探究

贾府在对待薛宝钗及其薛家亲属在府中居住一事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了委婉的驱赶之意,尽管这种意图并未以直白生硬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系列隐晦微妙的行为和暗示来传达。

其一,在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因阻止宝玉饮酒而引发的一场激烈风波中,宝玉一怒之下摔了茶杯,此事惊动了贾母。贾母得知后大为震怒,不仅严厉训斥了李嬷嬷,还做出了撵走茜雪这一颇为严厉的决定。当时众人恰好齐聚在梨香院,而薛家母女也在现场。贾母如此大动干戈地处理这一事件,表面上看是为了整顿宝玉身边的仆从纪律,维护家族内部的秩序与规矩,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这很可能是贾母借机对薛家母女敲响的一记警钟。通过这种方式,贾母意在暗示薛家母女,她们在贾府居住期间需要严格遵守贾府的各项规矩与礼仪,切不可因自身的行为或影响力而对宝玉产生不良的引导或干扰。这一事件无疑在无形中给薛家母女传达了一种微妙的压力与警示信号,暗示她们在贾府的处境并非如表面上那般稳固与自在。

其二,在筹备元春省亲这一重大家族事务的过程中,贾政提出让薛姨妈母子搬出梨香院,以便为从姑苏采买来的小戏子们腾出居住和排练的场地。贾政此举看似是基于合理的空间规划与资源调配需求,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暗示意义。梨香院作为薛家在贾府的临时住处,一直以来都是薛家在贾府地位与身份的一种象征。如今,贾府却以筹备元春省亲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薛家腾出梨香院,这无疑是在向薛家表明,贾府对他们在府中的长期居住安排已经产生了动摇与改变的意图。尽管这一驱赶的意图表达得较为委婉含蓄,但对于心思细腻、深谙世故的薛姨妈母女来说,必然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深意与不寻常之处。

其三,贾母在一些特定场合的言行举止,更是直接或间接地透露出了对薛家期望落空以及对宝钗与宝玉婚事不支持的态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贾府驱赶薛家母女的潜在意图。例如,在清虚观打醮这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合中,张道士当着众人的面为宝玉提亲,提及了一位家境殷实、品貌出众的小姐。贾母对此的回应极为果断且明确,她不仅当场拒绝了这门亲事,还特意强调宝玉不宜早娶,声称宝玉命里注定不该过早成婚,需要等年龄再大一些、心智更加成熟之后再考虑婚姻大事。虽然贾母并未直接提及薛宝钗的名字,但这一番表态无疑是对“金玉良缘”这一说法的沉重打击。在当时的情境下,众人皆知薛家一直以来都在暗中推动宝钗与宝玉的婚事,而贾母的这番言论,无疑是在公开场合向薛家母女以及整个贾府上下表明,她对宝钗成为宝玉妻子这一可能性并不看好,甚至持反对态度。这一态度的明确表达,从侧面反映出贾府对薛家在府中继续滞留并期望促成“金玉良缘”的不满与抵制,也可视为一种更为强烈、更为直接的驱赶薛家母女的潜台词。

五、薛宝钗对贾府态度的敏锐感知与无奈应对

薛宝钗作为一个聪慧过人、心思缜密的女子,她不可能对贾府上下对自己及家族的这些微妙态度毫无察觉。相反,她对自己在贾府中所处的尴尬且微妙的处境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并在内心深处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权衡。

从她在一些关键事件后的表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贾府态度的敏锐感知。例如,在贾母为她举办生日宴并表现出那种看似热情实则敷衍的态度之后,宝钗深知贾母捐资二十两并非是真正出自对自己的看重与喜爱,而是一种基于社交礼仪和家族颜面的无奈之举。因此,在点戏和点菜的过程中,她格外谨慎小心,极力揣摩贾母的喜好与心思,试图通过刻意迎合贾母的口味来改善自己在贾母心中的印象,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她明白,自己在贾府的形象与地位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声誉与利益,任何一点细微的失误或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又如,在听到贾母于清虚观打醮时关于宝玉婚事的明确表态后,尽管宝钗在表面上依旧保持着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形象,没有显露出丝毫明显的情绪波动或失态之举,但她的内心必然受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她深知,贾母的这一态度意味着自己一直以来所期待的“金玉良缘”之路将会面临巨大的阻碍与挑战。

然而,尽管宝钗清楚地认识到贾府对自己及家族的态度,她却无法轻易地选择离开贾府。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她的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在贾府客居多年,家族事务与贾府之间已经形成了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薛家在金陵的家族生意与社会地位在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下滑与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寄希望于通过与贾府的联姻以及在贾府的庇护下,能够重振家族的雄风,恢复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因此,作为薛家的重要成员,宝钗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与期望,她不能仅仅因为个人在贾府所遭遇的一些不愉快或压力就轻易地放弃这一目标。她必须在贾府坚守下去,努力寻找机会来改善家族与贾府之间的关系,为实现“金玉良缘”创造有利条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另一方面,宝钗自身对“金玉良缘”也抱有一丝难以割舍的希望与幻想。她坚信凭借自己的品德、才华以及在贾府多年来所积累的良好口碑与人际关系,或许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功地改变贾母等人的态度,最终赢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从而顺利地成为宝玉的妻子。在她看来,宝玉作为贾府的嫡孙,其身份地位与未来的家族继承权都使得他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婚姻对象。而且,她与宝玉在日常相处中也逐渐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尽管这种感情并非如宝黛之间那般浓烈炽热、刻骨铭心,但在宝钗眼中,这已经足以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与理由。因此,她选择了忍耐与等待,以一种看似从容淡定、泰然自若的姿态继续在贾府中周旋应对,试图在这复杂多变的家族环境中谋求一线生机与转机。

六、贾母对宝黛姻缘的态度剖析

贾母对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姻缘,其态度同样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

从情感层面来看,贾母对黛玉有着深厚的疼爱之情。黛玉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敏的亲生女儿,这种血缘亲情使得贾母对黛玉格外怜惜。自黛玉幼年丧母之后,贾母便将她接到自己身边抚养,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生活起居方面,贾母为黛玉配备了与宝玉同等规格的丫鬟仆役,确保她在贾府中的生活舒适安逸;在教育培养上,贾母也十分注重对黛玉才情的发掘与培养,鼓励她读书识字、吟诗作画,与贾府的姐妹们一同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这种种行为都充分体现了贾母对黛玉的宠爱有加,从情感基础上来说,贾母无疑是希望黛玉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归宿,而宝玉作为贾母最为疼爱的孙子,将黛玉许配给宝玉,让这两个她最心爱的晚辈结为夫妻,在情感上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考虑宝黛姻缘时,贾母又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干扰。

首先,家族的利益与声誉是贾母必须优先考量的重要因素。在封建家族的婚姻观念中,婚姻并非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联盟。虽然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林家,且与贾府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但随着林如海的去世,林家的家族势力与经济实力都已大幅衰落。相比之下,薛宝钗背后的薛家虽然也面临着一些家族内部的问题,但毕竟其家族在商业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财富基础。贾母深知,宝玉作为贾府未来的家族继承人,他的婚姻对于贾府的兴衰荣辱至关重要。因此,在选择宝玉的妻子时,贾母不得不权衡林、薛两家的家族背景与实力,从家族利益的最大化角度出发来做出决策。

其次,封建礼教的规范与约束也对贾母的态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封建礼教的严格框架下,婚姻的缔结需要遵循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与规范。宝黛之间虽然感情深厚,但他们的感情发展在封建礼教的眼中却属于“私情”范畴,是不被认可与鼓励的。贾母作为封建家族的长辈,她必须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与尊严,不能轻易地违背这些传统规范来成全宝黛的感情。而且,黛玉的性格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封建礼教所倡导的淑女标准存在着偏差。黛玉天性敏感多疑、情感细腻且喜怒无常,她在与宝玉相处过程中时常流露出的小性儿与真性情,虽然在贾母眼中具有一定的可爱之处,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性格可能不利于她在家族中扮演好一个端庄稳重、相夫教子的主母角色。

再者,宝玉的个人发展与前途也是贾母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贾母深知宝玉的性格特点较为叛逆不羁,对功名利禄缺乏强烈的追求欲望。她希望通过为宝玉选择一位合适的妻子,能够对宝玉起到一定的规劝与引导作用,帮助他走上家族期望的仕途经济之路。在贾母看来,宝钗的稳重端庄、精明能干以及对封建礼教的严格遵循,或许更有助于她在婚后对宝玉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使宝玉能够收心敛性,专注于家族事务与个人的前程发展。而黛玉与宝玉在思想观念上较为契合,他们都对封建礼教的束缚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如果宝黛成婚,可能会进一步助长宝玉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态度,不利于宝玉的个人成长与家族的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贾母对宝黛姻缘的态度是在情感与现实利益、封建礼教规范之间不断权衡与挣扎的结果。她既疼爱黛玉,又不得不考虑家族的整体利益、封建礼教的约束以及宝玉的未来发展,这种矛盾复杂的态度使得宝黛姻缘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波折。

七、总结

贾母在薛宝钗与林黛玉、贾宝玉的婚姻关系问题上,其态度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极为复杂微妙的状态。对于薛宝钗,贾母表面上有过夸赞,但内心深处因性格、观念等差异而有所保留,贾府也通过一系列隐晦行为传达出驱赶之意,而宝钗虽洞悉一切却因家族利益和个人期待而选择坚守。在宝黛姻缘方面,贾母虽有情感上的支持基础,但家族利益、封建礼教和宝玉前途等因素又让她陷入矛盾与权衡之中。这些复杂的态度和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家族婚姻背后所隐藏的家族利益权衡、个人情感纠葛以及封建礼教束缚等多重困境。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的重要脉络,也为我们深入理解这部伟大作品所描绘的封建家族社会提供了关键的切入点。通过对贾母态度的深入剖析,我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长河,走进那个充满权谋与情感纷争的封建大家族,感受其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无奈与挣扎,进而更加深刻地领略《红楼梦》这部文学巨着所蕴含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喜欢红楼梦解析录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红楼梦解析录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