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处世的艺术全集中国发展出版社 > 第2章 处世要懂心理学(第3页)

第2章 处世要懂心理学(第3页)

在三国时期,一次,袁绍发布了一个讨伐曹操的檄文。在檄文中,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被袁绍骂了个畅快淋漓。

曹操看了檄文之后,问手下人:“这是谁写的?”手下人认为曹操一定会雷霆震怒,于是小心翼翼地说:“听说是陈琳写的。”出人意料的是,曹操竟对檄文赞赏有加:“陈琳这小子的文章还真不赖,骂得痛快。”

后来发生了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也被曹操的兵士们捉住。陈琳心想:当初自己把曹操的祖宗都骂了,必死无疑。然而,曹操不仅没有杀掉陈琳,而且还让他做自己的文书。一次,曹操开玩笑说:“你的文笔是不错,但你在檄文中骂我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

后来,内心深受感动的陈琳为曹操出了不少好计策,使曹操颇为受益。

曹操作为乱世枭雄,面对死对头陈琳的陈年老账不仅不治罪,甚至还加以重用,其心胸宽广可见一斑。众多贤才良将居于其麾下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对于有才华的反对者就应该以宽广的胸怀,大度的凄凉主动去接近、重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爱才之心和容才之量,从而使他们改变对你的态度,并愿意为你所用;同时,也让你更富有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的个人魅力。

多说“我们”少说“我”

用“我们”代替“我”,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新婚燕尔,新娘对新郎说:“从此以后,就不能说‘你的’‘我的’,要说‘我们的’。”新郎点头称是。一会儿,新娘问新郎:“亲爱的,我们今天去哪啊?”新郎说:“去我表姐家。”新娘就不乐意了,纠正说:“是去我们表姐家。”新郎去洗手间,很久了还不出来。新娘问:“亲爱的,你在里面干什么呢?”新郎答道:“我在刮我们的胡子。”

这虽然只是一则笑话,可是它体现了一个问题,即“我们”这个词可以造成彼此间的共同意识,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演讲者多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这种表达方式。事实上,这样说话往往能使你觉得和对方的距离接近,听来和缓亲切。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人的心理是十分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但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亲近之情。如演讲时说“你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个问题”,便拉远了听众与演讲者的距离,使得听众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最好再做更深一层的讨论”,就会缩短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气氛立刻活跃起来,达到共鸣的效果。因此,若想说服别人,不妨多使用“我们”的表达方式。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话方式,因为采用“我们”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团结意识。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尽量用“我们”代替“我”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样可以缩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2)这样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

在员工大会上,你想说:“我最近做过一项调查,我发现40%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的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

如果你将上面这段话的三个“我”字转化成“我们”,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员工们自然容易接受。

(3)必须用“我”字时,以平缓的语调讲

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激发共鸣,拉近心理距离

在你对另一个人有所求的时候,引发“心理共鸣”这一技巧尤为适用。因此,你最好先避开对方的忌讳,不要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一步步地赞同你的想法,当对方跟着你走完一段路程时,便会不自觉地认同你的观点。

与人相处,要谈得有味,谈得投机,谈得其乐融融,双方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认为,素昧平生,初次见面,何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其实不然。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片国土,只要善于寻找,何愁没有共同语言?一位小学教师和一名泥瓦匠两者似乎没有投机之处。但是,如果这个泥瓦匠是一位小学生的家长,那么,两者可就如何教育孩子各抒己见,交流看法;如果这个小学教师正要盖房或修房,那么,两者可就如何购买建筑材料、选择修造方案沟通信息、切磋探讨。只要双方留意、试探,就不难发现彼此有对某一问题的相同观点,某一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某一类大家关心的事情。有些人在初识者面前感到拘谨难堪,这只是没有发掘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而已。

人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社会上的各种人,具有不同的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等,他们对事物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做人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这就是“对症下药,激发共鸣”,可以为处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你坐在火车上,已经坐了很久了,而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程。你想与他人讲讲话,却不知如何开口,这时,你就要尽力使你的谈话显得趣味十足。

坐在你旁边的是一位很没趣的人,而你非常想和他聊天解闷,于是你便搭讪道:“对不起打扰了,你有火柴吗?”

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讲,只是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盒火柴递给你。你点了一支烟,在还给他火柴时说了声“谢谢”,他又点了点头,然后把火柴放进了口袋里。

你继续说:“真是一条又长又讨厌的旅程,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

“是的,真讨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