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秋时节,风急天高,呼啸的北风卷着掠过汴梁城,格外寂寥。
庆历五年时,欧阳师傅因受好友拖累,自请出京前往滁州担任知州,一次宴会时写出了一篇绝美散文。
第二日,这篇散文便上了赵祯的书案。
“官家看什么这般出神?”依旧窈窕的美人抱着刚满百日的幼子,身后还跟着三个唇红齿白的男童。
仔细瞧瞧,这三个小童的模样竟然并无差别。
“永叔不是去了滁州嘛,最近刚写了一篇佳作,朕瞧着极好,正要拿给你看呢。”
赵祯将写着散文的纸放在书案上,又熟练地从乐殊手中接过还在熟睡的幼子,笑容缱绻。
如今乐殊已经圆满完成了她的承诺,甚至为此还稍微动用了一丝丝人脉。
三郎四郎刚过百日时,帝后两人情难自拔,转月传出了有喜的讯息。
谁知一次性生了三个,看到还差一个能够圆满完成任务,乐殊咬咬牙,给赵祯又生了一个儿子。
从大郎到八郎,由大到小,正好八个,不多不少。
“永叔写的?大郎去军营前还跟我念叨,怕永叔寄情山水不好好写文章,想要你快些将永叔调到汴梁。”
大郎如今早已入了朝堂,十七岁的少年心中有一股意气,从赵祯手中接过重任后,大刀阔斧地对朝堂进行了改革。
文官须每日撰写千字文章,由各部收齐后交予丞相,再由丞相转交至太子。
违令者扣每月三分之二俸禄。
大宋本就以文治国,文人遍布整个朝堂,对大郎这一命令并不反对。
不过三月,书局就已经择选出数万篇文章汇聚成册,分发至各路、各州各县书局供学子参考背诵。
每年科举,随机从其中抽选题目。
打听到州县官员只需每月上缴一篇文章后,欧阳永叔动了小心思,借着八竿子打不到的好友的福气,自请离开汴梁前往滁州。
这让留在汴梁苦兮兮写文章的老头们面露羡意,更多的则在心中狠狠地为欧阳修记了一笔。
他们聪慧的太子殿下今早下了诏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自请出京。
看起来稍大些的男童一听到“永叔”这个名字,瞬间打了个冷颤,回过神儿来后他朝着赵祯做了个鬼脸,老气横秋的吐槽道。
“爹爹,这书卷子有什么好看的?照我说还不如一把火烧了,省的师傅们总是让儿子们背来背去。”
赵祯瞧着向来洒脱活泼的五儿子,眉头直跳,瞬间沉了脸。
这小兔崽子跟谁学了一身的匪气?真该用鞋底子呼他一顿,好好教训教训他。
让他知道到底谁是老子,谁是儿子。
偏偏这赵五郎身后还有两个小跟班附和他。
“是啊,是啊,我五兄说的对,爹爹咱们把它烧了吧,就当欧阳师傅从来没有写过。”
“爹爹,您看看七郎的脑袋,都背书背的大了两圈儿。”
三胞胎别看长得精致,实际上最是调皮捣蛋,仗着爹爹嬢嬢的宠爱,整日在宫中上墙爬屋、下河摸鱼。
可以说是无恶不作。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反正上面有三位阿兄,怎么着也用不到他们继承皇位,还不如早日寄情山水,逍遥一世呢。
由此,宫中的侍人们只要远远地瞧着这三位活阎王必会离他们远远的。
“行了,你们三个不是说要找你们爹爹有事协商吗?怎么又调皮起来了?”
乐殊知道三胞胎的秉性,怕他们再说下去,赵祯恐怕会真的抄起书架上摆着的鸡毛掸子狠狠地揍他们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