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穿越回大秦始皇是我爹 > 第67章 赵魏会盟于柯楚国来(第1页)

第67章 赵魏会盟于柯楚国来(第1页)

魏景愍王元年,也是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

暮春的风宛如丝丝冰线,带着侵入骨髓的寒意,悄无声息地吹过卫国故地柯邑。

柯邑城外,广袤的原野上,赵军与魏军的营帐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犹如夜空中的繁星,一眼望不到尽头。

军旗在凛冽的风中烈烈作响,那激昂的声音似是在向天地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波谲云诡与风云变幻,仿佛每一次的舞动都承载着两国士兵的期望与不安,又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未知局势而呐喊助威。

赵国自武灵王大胆推行胡服骑射的变革以来,军事力量得到了迅猛的增长,一跃成为山东诸国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劲旅。

其广袤的疆域横跨千里之遥,北部延伸至云中、雁门那片辽阔而寒冷的地带,南部直抵漳水之滨,东部与齐国接壤,西部则紧邻强秦,战略位置至关重要却也危机四伏。

然而,近些年来,秦国崛起的势头犹如汹涌的潮水,势不可挡,赵国亦不可避免地深感其沉重的压力。长平之战的惨痛记忆犹如一道深深的伤疤,刻在赵国的历史之上。

赵国虽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奋力抵抗,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但终究还是元气大伤,四十万精锐之师折损殆尽,使得赵国朝堂之上从此被一层阴霾所笼罩,久久无法散去。

幸而有李牧等忠勇善战的良将镇守边疆,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抵抗精神,赵国才得以在这艰难的局势下暂时稳住摇摇欲坠的局势,勉强维持着国家的安危与尊严。

魏国,这个曾经在战国初期称霸一时的强国,也曾有过辉煌的过往。

魏文侯高瞻远瞩,重用李悝、吴起等贤能之士,坚定不移地推行变法革新,精心打造出一支威名远扬、精锐无比的部队——魏武卒。

凭借着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魏国在中原大地上纵横驰骋,称霸一方,其势力范围和影响力令周边各国都心生敬畏。

然而,岁月流转,时过境迁,魏国在秦、齐、楚等国的前后夹击之下,逐渐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尤其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魏国则屡遭秦国的蚕食鲸吞,河西之地这片曾经的富饶之地尽皆丧失,国家的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如今,更是在秦国那凌厉凶猛的攻势之下,接连丢失二十座重要的城邑,秦国顺势设立东郡,魏国的局势已然危如累卵,国家的生死存亡悬于一线之间。

赵国将军李牧身姿挺拔如苍松翠柏,静静地站在营帐之前,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远方那辽阔而苍茫的天际。他身着一袭黑色铠甲,在黯淡的光线之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腰间悬挂的佩剑不时地反射出清冷的光,仿佛在映衬着他此刻坚毅而沉重的心境。

此次赵魏会盟,对于赵国和魏国的朝堂上下而言,都寄予了深深的厚望,众人皆期盼着能够借此宝贵的机会,将两国的残余力量紧密联合起来,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此抵御强秦那咄咄逼人的攻势。

李牧心中深知,秦国的野心恰似贪婪凶狠的虎狼,魏国刚刚遭受重创,已然无力独自抵挡秦国的侵袭。

而赵国倘若不与其他国家携手并肩,共同抗秦,那么覆灭之危恐怕也在朝夕之间便会降临。

“将军,魏使已到营外。”

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急促的禀报声瞬间打断了李牧那深沉的思绪。

他微微整了整衣冠,神色庄重而沉稳,随后大步流星地迎了出去。

只见魏国使者荀况一袭青衫,身姿略显清瘦却透着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气。

然而,其神色凝重而肃穆,眼眸之中难以掩饰那深深的疲惫与忧虑之情,仿佛一路走来,承载了魏国的万千沧桑与沉重的使命。

“荀使,一路辛苦了。”李牧拱手施礼,言辞中带着几分真诚的关切与敬意。

荀况回礼,神色恭敬地说道:“李将军,今秦贼猖獗无道,我魏国已然危在旦夕,此番会盟,实乃关乎我魏赵两国生死存亡的关键契机。荀况在此代魏王向赵国致以诚挚的谢意,多谢赵国在这危难之际伸出援手。”

二人寒暄着缓缓步入营帐,营帐之内,气氛凝重得仿若可以凝结成实质。

赵国的谋士们早已正襟危坐,目光齐刷刷地齐聚在荀况的身上,眼神中既有对魏国使者的审视,也有对两国未来命运的深深担忧。

荀况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却难掩其中的沉重与急切:“秦国蒙骜此番攻魏,攻势凌厉,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连下二十城,随后设立东郡,其势力扩张之迅猛,其势咄咄逼人,令人胆寒。我王深刻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故而愿与赵国歃血为盟,齐心协力,共抗暴秦,以求国家之生存,百姓之安宁。”

李牧微微点头,面色凝重地说道:“秦之无道,已然激起天下共愤。我赵国亦早有此抗秦之心,只是不知魏国对此可有详细的谋划与策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