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事情,苏为英就不清楚了。
真正论亲近的话,只有苏灵然比较亲近宁王,宁王是灌输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就像是亲生母亲一样对待苏灵然。
苏为英不怎么熟悉,不敢贸然评价,而苏灵然肯定不会给宁王添堵,在皇爷爷面前说宁王的坏话。
“宁王果敢敏锐,有大国风范。”苏为英说了一句不痛不痒的夸赞。
苏灵然却给出了高度的评价,“动荡之下护国于危难,安康之局定社稷平安。”
正英帝点了点头,他是想要知道两个孙儿对宁王的风评如何。
主要是宁王近期在北镇抚司的动静不小,正英帝不是不知道,而且其中的手段,都不像谦谦君子可以用出来的。
正英帝是怕宁王误入歧途,工于城府,修于心计,而忘了本心。
“这是宁王给朕的折子。”正英帝喜忧参半地说道:“朕深知汉王宽厚,有些事情,她办起来未必能下狠手,故此让宁王去河南考察民情、了解当地的官情。”
正英帝的脑海里有陆成安取义成仁的记忆,从陆成安的视角中,他很清楚地知道了多个地方的腐败情况严重。
河南就是重灾区之一。
所以正英帝派遣汉王去河南,而为了避免出现状况,正英帝还上了一个保险,让宁王暗中同去调查。
监察御史的死,正英帝很难放得下河南这块地方,可谁能知道,短短时间内,不光是河南出了问题,陕西也出了问题。
“宁王在折子里说,地方的官员为了镇压民情,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他们不惜大开杀戒,以防止走漏风声。”正英帝深深痛惜地说道:“河南派遣了钦差坐镇,尚且如此,又何况其他地方呢?”
“鹿崇素来官声极好,连年政绩惊人,朕欣赏此人,未成想。。。这人心远比明面上看着的更龌龊。”
正英帝看着宁王折子里所说的事情,字字诛心。
你要想,在河南,正英帝是放了汉王坐镇的,可是汉王坐镇的情况下,鹿崇竟然都敢纵容当地的吏员克扣赈灾的米粥,甚至情况危及到自己的乌纱帽时,鹿崇不光是处决了当地的吏员,还要拿冲击官府的理由把事情闹大的老百姓们一起给杀了。
如果汉王没坐镇的话,是不是鹿崇直接坐视不管这些吏员的小动作,立刻向灾民动起屠刀?
这种事情正英帝不敢想,也不能想,如果大晟王朝的官员人人都如此,那么大晟王朝不想灭亡都难!
而正英帝一开始也怀疑宁王是不是有所添油加醋,或许鹿崇与她不对付,故意把事情说得那么严重。
毕竟鹿崇的政绩很是显著,过了今年,是有机会入朝拜官的。
这才对两个孙儿如此发问。
不过,正英帝看折子看到最后一面,宁王提出三司会审,拿朝廷的官制裁鹿崇,最后的一点疑虑,也被彻底打消。
随之而来的,却是回荡不尽的岀叹息。
苏为英和苏灵然趁着正英帝叹息的时候,也是上来看了折子一眼。
这份折子很正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不存在偷奸耍滑的嫌疑,公事公办,鹿崇这人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而且宁王敢申请三司会审,肯定是有对方犯错的确凿证据,不然不会如此。
“不是,我爹就在河南,让他去审不就好了?”苏为英下意识地开口道。
在他看来,陆成安是再公正不过的人。
正英帝摇了摇头道:“让你爹去审理此案的话,他的官身还未有此资格。”
“三司会审,要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左都御使共同审理,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正英帝继续道:“你们的父亲,现在是武臣,他是无权审理文臣的。”
苏为英顿感遗憾,有股明珠遗尘的味道,像他爹那么强力的人才,皇爷爷却不知道如何去用,着实是浪费。
“将鹿崇押到京师,朕主持三司,亲自审他。”正英帝深吸一口气道:“这个案子,朕要审个水落石出。”
就在这时,宫里传来一声巨响。
正英帝猝不及防下忽然被吓得站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