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搞清楚自己的理念,自己的定义好不好?你不就一躺赢的吗?”
【正英十年五月,陆成安入宫面圣,将曲辕犁进献于正英帝,顺势进谏‘内阁制’。】
【正英帝对曲辕犁感到极为新奇,因对农务不解,请来就职于工部的低级官员询问,得知曲辕犁的优势之处,决意向全国农户推广曲辕犁。】
【曲辕犁在天京府各县农户之中流行。】
【天京府农业建设得到提升。】
【农业值提升1点。】
【而‘内阁制’一事,正英帝隐而不发,没有第一时间给陆成安做出答复。】
陆成安进献【内阁制】,实际上是为了分化相权,【内阁制】对丞相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削弱。
它有利于皇帝将军政大权集中于手上,但一开始文官集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因为文官集体,不可能是铁板一块的存在,当时是丞相一家独大,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
其他人的只能听丞相的话。
哪怕是六部,在一些要事上,也不得不服从丞相的指令。
【内阁制】出现后,皇帝把原来丞相所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
将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洪武大帝朱元璋是最先有内阁的雏形概念,但是洪武大帝取消丞相这个职务,开始专权过后,渐渐发现,全国大小事务都要过自己的手。
太累了,仅凭一个人是完全管不过来的。
在不得已之下,洪武大帝开始组建殿阁大学士,让这些学士帮忙处理一些不痛不痒的国家事务,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但是在朱元璋时期,殿阁大学士仅是做顾问,没有参与决策的权力,所以也殿阁大学士并没有什么实权。
内阁真正开始有一定权力的时期,是永乐大帝朱棣的那个年代。
因为永乐大帝发现那么多的事情,当皇帝的就没这样的精力,把这些政务全部都管上。
可以说,【内阁制】是明代早期的皇帝,一点一点积累,再慢慢建成的一种新型体系。
陆成安所献上的【内阁制】就是最完善的版本。
而【内阁制】分化掉了丞相的权力,让入【内阁】的文臣官员,都有了议政的能力。
所以在早期文臣集团的眼里,【内阁制】也是给他们一次晋升议政的机会,牺牲的只不过是丞相一个人。
这是最标准的利益互换。
不过,随着后来内阁制的完善和权限上升后,内阁最强盛的时期,其实是到了与皇权共治天下的地步。
但这也是以后才会发生的事情。
陆成安现在,他一心只想把长孙明给弄下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