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杜邦家族传奇图片 > 第三章 家族扬名(第2页)

第三章 家族扬名(第2页)

1807年,杜邦的火药销售额达到12万美元。到1810年,在全美国16个州,200余家火药工厂中,杜邦工厂独占鳌头,产量和销售量几乎是所有同行的综合。从俯瞰白兰地河的“城堡”办公室中,伊雷内每天都能注视着他的工厂,看着被生产出的数百磅火药被装箱搬上马车,朝向纽约的方向缓缓送出……看到不断增长的业绩数字,老皮埃尔终于长出一口气。这不仅事关投资,更说明在七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杜邦家族终于凭借伊雷内的智慧与能力,在这个国家站稳脚跟。经历了大半辈子的命运起伏,在他的眼中,此时的世界变成了简单的生意场,无所谓胜利或失败,也无所谓压迫与反抗,只有数字盈亏与财富平衡,以及随之而来对社会的影响和改造,才值得家族为之努力追求。

1812,命运转折点

19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浓密战云掩盖了大西洋上空。

此时,美利坚合众国凭借独立后的迅猛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尤其是大西洋贸易格局中的后起之秀。到1807年,美国的转口输出贸易额已经增长到6000万美元,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了夺回大西洋贸易的主动权,英国开始寻找借口,以防止海军士兵叛逃为名,对美国船舰上服务的英国籍人员进行强行遣返。

很快,这种名义上的遣返,变成了双方的实质对抗。在大西洋上,英国人随意登上美国船只,只要发现有略带英格兰或者爱尔兰口音的士兵,就将他们扣押带走,态度极为恶劣。根据后来历史学家的统计,从1803年到1807年,英国方面扣留了500多艘美国船只。同时,英国舰队还多次强行征用美国水兵,这让两国之间的矛盾更为深刻。

随着局势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切萨皮克号事件。英国舰队炮轰美国海军的切萨皮克号,美国士兵死伤21人,英国战舰则带走了4名所谓的英国士兵,经过确认,其中只有1名是英国人。

事件发生之后,引发了美国朝野上下的强烈不满,原本已经快要达到燃点的英美矛盾即将引爆。杰弗逊总统迅速召集相关政府官员商讨对策。根据研讨决定,美国政府频繁向英国政府发出照会,希望通过外交努力来化解矛盾。为了避免外交努力失败,美国也做足了军事准备,政府对陆军规模进行扩充,大力建造海上防御工事,并拨出20多万美元武装民兵队伍,以备战时需要。

虽然美国并没有打算真正和英国开战,但英国方面敏感地捕捉到了战争可能爆发的信息,随即有针对性地扩张军队、修建工事。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两国即将迎来命运转折点。

杰弗逊总统并不希望看见战争的爆发。为了避免事情朝难以挽回的局面发展,他决定采用贸易禁运的方法来调和矛盾。他推出了《禁运法案》,规定美国船只不能参与到国际贸易中,只能进行沿岸贸易,国外商船也不被允许进入美国。显然,这一法案如同闭关锁国令,试图将美国与英国的利益圈彻底分离。

虽然杰弗逊的动机是良好的,但却没有起到任何良好效果。《禁运法案》没有平复英国人的恶意,对国内民众的情绪却如同火上浇油。这一法案堵死了美国南部棉花出口的通道,还导致海陆军实力大受影响。很快,《禁运法案》被迫废止,杰弗逊的和平努力宣告失败,黯然结束任期。

新总统詹姆斯·麦迪逊也主张和平,期待能够与英法两国恢复贸易往来。

然而,这同样是单方面愿望,法国与英国都不希望出现强大的美国。很快,法国军舰也效仿起英国海军,随意袭击甚至击沉美国商船。

既无法和英国人言归于好,也难以讨好法国人,美国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国内民众的情绪越来越激动,麦迪逊必须做出抉择。

此时,杜邦家族也在关注着时局变化。从个人立场而言,无论是老皮埃尔、维克多还是伊雷内,都不是好战者,但生意终归是生意,哪怕是最小规模的战争,也能一次性使用大量的火药,这是任何军火商都无法抵御的诱惑。

从情感和利益上看,杜邦们则更希望美国对英宣战。这个家族同法国有着藕断丝连的微妙联系,法国也是他们除了美国之外最大的客户,一旦双方开战,必然会损失其中一方的订单。为此,老皮埃尔动用种种力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的关系走向。从1811年开始,美法两国走得越来越近,它们默契地从各自领海着手,封锁了英国的对外经济输出路线,并导致英国经济形势下滑。由于无法进口产品,英国国内的粮食价格飙升,民众抱怨不断。而由于难以出口,大批工厂不得不宣布破产和裁员,失业率陡然上升,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加剧底层民众对美国与法国的仇视。

随着美英战事一触即发,杜邦火药厂的产品被大量订购,他们在此期间所获得的利润,比之前几年的和平时期销售总量都要多。从1811年开始,美国政府开始积极筹划战争,大量扩充军队。军队规模的增加必然对火药数量提出了需求。这一年,美国政府总共向杜邦火药厂订购了5万磅(约2。3万公斤)火药。第二年,订货量达到20万磅(约9。1万公斤),是战前的4倍。1813年,火药订货量高达50万磅(约22。7万公斤),是战前的10倍。火药厂高耸的烟囱中,昼夜不停地冒出浓烟,再加上机器轰鸣的噪音,让这里看起来宛如战争的策源地。无数由贫苦工人们亲手制造出的子弹和炮弹,即将从这里走遍整个特拉华州,再走向美国东海岸,去消灭他们素不相识的异国陌生人。

让订单和子弹飞

和法国结成同盟,为美国寻找最佳开战时机带来了基础。虽然从综合国力而言,美国此时的实力还不足以独自对抗英国,但由于法国增兵西班牙与葡萄牙,与英国的主要海外军事力量相抗衡,英国政府的大部分精力被牵制了。因此,美国主战派眼中的最佳机会已经到来。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美战争爆发。

在战争期间,杜邦既为美国提供足够所需的火药,同时也将火药产品销向法国。从不同的渠道获益,让伊雷内第一次尝到了大规模国家战争的甜头。但好运还没有结束,不久之后,战场的转移为杜邦家族获益带来更好的机会。

在北美,加拿大是兵家与商家的必争之地。无论是枪炮火热的军事斗争,还是金钱主宰的经济来往,谁能够将加拿大抢到手,谁就能在北美洲掌握真正的话语权。正当美国打算将战火延烧到加拿大时,欧洲的坏消息接踵而至,1814年3月,反法联军攻入巴黎,拿破仑宣布退位,英国在欧洲大陆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可以将全部力量转移对付美国。

很快,美军在加拿大的进攻受阻。英军攻入华盛顿,放火焚烧了白宫,麦迪逊也撤往弗吉尼亚。此时,他已经忘记了对法国移民后裔的歧视,为了扭转战场局势,他迫不及待地批准向杜邦火药厂订购大批火药产品。伊雷内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工厂工作制度进行了战时调整,从一班变成两班制,又变成三班制。此外,他在此期间内加紧兴建了另一家工厂,同时生产美国政府所需要的火药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杜邦火药厂是美国政府必须倚重的军工企业,所以虽然美军在全国范围内征兵,但这里的工人却得以全部免服兵役。在很大程度上,这让杜邦火药厂的工人们感到开心,因为与前往战场面对突如其来的死亡相比,他们宁愿在巨大的工作压力面前缓慢消耗生命。

忙碌的人群、运转的机器,为家族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发生在美英两个巨人之间的战斗,动用了数十万人、数百艘舰艇,是当时全世界舆论的焦点。

战争爆发时,英国政府利用强大的皇家海军,对海上航线进行全面封锁,并对美国东海岸的部分重点地区进行了有计划的打击。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并没有全面反击的能力,只能呼吁沿海民众建立被称为“私掠船”的武装帆船队,以民船袭扰的形式去进行对抗。由于对这些“私掠船”缺乏重视,英国海军的舰船时常被熟悉航线和地理的这些民船所攻击、破坏和捕获。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皇家海军决定以牙还牙,对之进行有目的性地打击。

虽然“私掠船”时常出没在新英格兰和周边地区,但其隐藏地却集中在特拉华湾。为了斩草除根,英国舰队进攻特拉华州沿海岸的频次变得越来越多。

“私掠船”属于民船,装备相当简陋,根本无法携带多少弹药,因此大都只能选择将根据地建立在特拉华海湾,从而便于到杜邦火药厂进行补给。战争爆发以来,杜邦火药厂从这些“私掠船”手中得到不少订单,但现在,他们却成了对企业安全极为不利的影响因素。

伊雷内非常希望英国在压制了私掠船以后,就会因为更重要的战场而放弃特拉华湾。但事情并没有按照他所期待的那样发展。英国人开始着手围困威尔明顿南部的鲁斯城,这座城市距离威尔明顿很近,一旦该城沦陷,杜邦火药厂就很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因此,当特拉华州州长要求伊雷内马上为军队每天配送10桶火药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知道,这批订单将不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保住下金蛋的“鸡”。

为了让事情有所转机,维克多作为家族代表,前往军方同政府代表接触。

在那里,他痛陈局势的危急,并强调一旦火药厂在战火中灰飞烟灭,损失的将不会只是杜邦家族,更是美国战争力量的总体损失。因此,他要求美国政府能够调集足够的军队保卫特拉华州。

维克多积极交涉时,伊雷内开始在当地招募自卫队。他清楚,坐等政府军来保卫工厂是不现实的,前线战事的吃紧,让政府军并不一定有足够精力来守卫后方了。

很快,一支以杜邦火药厂工人为主的当地民兵团组建成立。民兵团担负起了保卫工厂的重任,他们获得了工厂制造出的最佳武器装备,并得到了精良训练。州政府特意赞赏了民兵团,并表示大力支持。

有了民兵团,伊雷内心里就有了底。英国军队虽然仍然时常从海面发起骚扰,但却始终没有对特拉华州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伊雷内得以将注意力继续集中在生产上。此时,他真心希望能够尽快制造出更多优质火药产品,让美国军队尽早能够取得优势,将英国人驱逐出去。

随着战事变得愈发激烈,为了能够将火药尽快运送到前线,杜邦火药厂专门组建了运输队,由伊雷内亲自押送。之前,火药运输大都通过海运完成,但由于英国舰队的严密封锁,现在不得不改由陆路运输。由于道路设施远未发达,战争破坏让路况更加颠簸,但运送火药的车夫和人员,在伊雷内的身先士卒带领下,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将每次运输工作的成功,看成对神圣祖国的捍卫和奉献。

伊雷内清楚,战事延长一天,火药厂获得利润就会多一份。然而,战争总会有结束的时候,只有预想到战争以后的市场并提前布局,才能争取到更为稳定和长远的利益。此时,杰弗逊总统早已隐退,不可能再依靠与他的关系来获得更多订单。新上台的詹姆斯·麦迪逊与家族没有什么渊源,反而对法国移民向来存有偏见,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也不可能再大力支持火药厂。面对这些问题,都需要伊雷内能在战时做好充分的铺垫准备。

果然,1814年12月24日,为了避免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美英两国正式停战,并签署了《根特条约》。条约规定,将美英两国所有状态恢复到战争之前。这场战争,给两国都带去重大损失,却并没有给任何一方带来实质性收益。但无论如何,在火烧白宫之后,这场战争激发了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

在3年战争中,杜邦火药厂总共为美国提供了上百万磅的火药,获得了巨大利润。这家企业在成立之初,资本只有3。6万美元,到1810年时,资产增加到十万美元左右,而正是通过美英战争,其火药厂的资产又翻了几倍。

更为影响深远的是,以伊雷内为代表的杜邦家族在战争中的表现,让从上到下的美国人对其改变了看法。最初,他们只是从欧洲逃难而来的落魄贵族,后来,他们是幸运地得以大发战争财的军火贩子,但现在,他们已经成为许多人眼中的爱国企业家。这次战争使得杜邦家族为美国所接纳,他们开始以真正的美国背景和身份迈向世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