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大唐气象这本书怎么样 > 第119章 初露锋芒的唐德宗(第1页)

第119章 初露锋芒的唐德宗(第1页)

德宗李适初登大宝,思绪万千!

三十七岁,正是干事创业的黄金时段,脱去了年轻时的张扬,又没有中年以后的暮气。

作为天之骄子,他本应过着金枝玉叶的生活,却在十三岁时无奈赶上了安史之乱。他跟随家人一路颠沛跑到了灵武,母亲沈氏在逃难中离散。即位后他诏告天下遍寻母亲,却一直没能找到,这对李适来讲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痛。

二十一岁,又赶上吐蕃打进长安,他父亲代宗在匆忙奔赶往陕州(河南三门峡)的路上,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向回纥搬兵,统领郭子仪等将领共同阻击吐蕃。就在这时,他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让回纥人逼着下跪,还用鞭子活活打死了跟着他的两名大臣!

从经历看,他带过兵、理过政、受过辱,不可谓不丰富;从学识看,他口才极好,文采出众,能诗善赋。让这样一个才识俱优的帝王主掌大唐,理应成为中兴的希望。

他登基后的诸多表现,也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01】知孝尊礼

儒家思想引领的社会注重礼教,讲究一言一动、一举一行皆有礼。礼,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规范,目的是寓教于礼,使你在践行既定仪式中敬天畏人。尤其是丧葬之礼更为神圣,古人有三年丁忧的做法。

一个建构在礼法社会之上的封建帝王,只有尊崇礼,才能得到占据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拥护。

初始的礼,不过基于人的基本需要设计而成。历经千年演进日趋复杂,逐渐变的形式大于内容。但有礼总好过无礼,生活中讲点仪式感对于增强家庭、团队乃至国家的凝聚力还是有所裨益的。

当今社会之所以人情淡泊,就是连礼的基本仪式都没了。也许若干年后,连给父母长辈上坟烧纸的礼数都会免去。

没有仪式感的社会还能称之为社会吗?不讲仪式感的“人”还能称其为人吗?

从这个观点出发,德宗在他父亲丧礼上的表现无疑是优秀的。史载他一举一动符合礼法,在与他同父异母的小兄弟韩王李迥吃饭时,只吃用马齿苋(一种常见野菜,现在通常凉拌着吃)做的汤,连盐都不放。

【02】行事果决

代宗处事优柔,加上宰相常衮不是很给力,导致疑难问题一拖再拖。百官随之上行下效,整个官僚机构拖延成风,许多需尽快办理的事务全都滞留下来。

德宗即位后,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以事不过夜的作风即说即行。二十七天守丧期还没过完,就完成了宰相班底的调整,把常衮贬到偏远之地潮州(广东潮州),任命能臣崔佑甫为相,将日常事务全权交由崔佑甫办理。

神策军统领王驾鹤执掌禁军多年,与朝中各派势力都有交往,权力很大,德宗担心他有不臣之心,一边让崔佑甫出面找他闲聊,一边派太府卿白志贞跑到禁军总部接管兵权,等到王驾鹤一脸蒙逼的从崔佑甫那儿出来,白志贞早已走马上任。

免去各地非急需物资的贡赋,让百姓休养生息。京城长安地处西北,受当时交通状况制约,从南方运送来的各类贡赋需要走水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加上中唐时期战乱频仍,各路段的漕运时常遭到人为阻断,运送贡赋更为麻烦。减免不必要的物资,自然受到各地官员和百姓的欢迎。

解散宫里的梨园,撤销了三百多名乐工。玄宗是现代梨园子弟供奉的鼻祖,梨园文化就是由他发展而成,在中、晚唐时很受上流社会推崇。德宗解散梨园,恐怕也有天下未靖、何以娱乐之意!

提升行政效率,处理前朝遗留的各类问题。代宗时期,外邦过来办事的使者,各地上报需要返回的文件,因有司办事拖沓,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一搁几年没有动静。

这就导致办事的官吏无法回去交差,只能住在朝廷驿所听命,有的甚至一住就是十年!这些人都有公职,有的还带着奴仆和行路、运输用的牲口,加在一起有数百人,吃喝拉撒全由朝廷负责。

德宗即位后,大力整肃官场作风,官僚机构一改拖沓习俗,昼夜加班,很快梳理完了遗留问题。这些长期滞留于长安的外邦使者、外地官吏终于解除了漫长的公费旅游,打道回府与家人团聚,仅此一项朝廷每年就可节约粮食一万九千两百余斛(约为115万公斤)。

妥善完成了郭子仪的权力交接。尊崇郭老为尚父并加封太尉兼中书令,进一步提升郭老的政治地位与薪酬待遇。奖给他两千户人口税收,每月还额外供应一千五百人份的粮食,以及两百匹份的马草粮。但免去他所有军职,将他统管的朔方军分别授予其麾下将领李怀光、常谦光和浑瑊,不声不息的瓦解了当时最大的军事集团。

郭子仪是大唐中兴名将,民间关于他的故事流传很广。他早年武举入仕,之后一直在前线砍人,累功升至朔方节度使(驻今宁夏灵武),母亲病故丁忧期间赶上安史之乱,被朝廷夺情率军勤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击败安禄山、史思明;在吐蕃进犯长安后,又带兵击退吐蕃,第二次收复长安;统帅朔方军稳固西北边防,多次击退回纥、吐蕃进犯,是威震大唐内外的军神,对大唐有再造之恩。

但他居功不自傲,功高不盖主,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朝廷一纸诏书必会星夜而至。大唐上至肃宗、代宗,下到文武官员、黎民百姓,对他无不点头称赞。

大宦官鱼朝恩在郭子仪率军抵抗吐蕃期间,不知出于何种动机竟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没与他计较,反而坦诚到他府上拜访,鱼朝恩感动的涕泪横流,从此再没起过构陷谗害郭子仪之心。

汴州李灵曜作乱,放纵士卒在城内大肆抄掠,唯独不敢触碰郭府中任何物品,还派兵护送郭府家人将物资转运出城。

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那么桀骜不驯,见到郭子仪使者前来宣布军令,也立即下跪叩首,并诚恳地说:“此头不向朝廷跪,久矣!”

即便如此完美,也难逃岁月摧残!

等到德宗上任,郭子仪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如此高龄还担任着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道观察使等诸多要事重责,门生故吏遍布朝野。

而他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愈发不济,驭下失之于松。如果再这样拖下去不做安排,一旦等他故去,恐怕用谁都不足以服众,一直为朝廷倚仗的朔方军很有可能自相杀戮、崩盘散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