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这个影帝不务正业 不整容也帅 > 第526章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第1页)

第526章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第1页)

4月1号,杨简和柳亦妃启程飞往洛杉矶。

《盗梦空间》的后期还是需要他盯着,所以他没事的时候就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比弗利山到伯班克,就这样一直忙到了19号。

19号这天,香江电影金像奖在香江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颁奖典礼。

杨简也留意了一下,主要是《叶问》提名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动作设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十项提名。

杨简没插手电影奖项的事情,都是让天眼嘉禾与寰亚、英黄去操作。

最终的结果是十提两中,《叶问》拿到了最佳动作设计和最佳电影两个奖项,结果倒也不算差,毕竟是拿到了最终大奖。

拿到最佳电影之后,《叶问》算是在奖项和票房上都获得了成功,理所当然的,第二部也立马就提上了日程。

赵闻卓虽然没有拿到影帝,可是他的事业凭借《叶问》得到了极大的加持,资源也渐渐多了起来。

资本是最为敏感的,你有商业价值,他们跑的比谁都快。

有一个人就非常后悔,那就是甄子聃。当初就是想拉扯一下,没想到天眼嘉禾转过头就去找了赵闻卓。

甄子聃和他的经纪团队想着拿这事炒作一下,不过一想到周闰发,最后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别说他惹不起杨简,也不用提中影,就是寰亚和英黄他也惹不起,否则都不用杨简出手,寰亚和英黄就能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金像奖之后的第三天,《南京!南京!》上映。

与此同时,陆串正式更名为陆串太郎。

上一世杨简一直不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在那样一个大屠杀的背景下,陆串竟然还试图让华夏观众们去接受片中小日子士兵角川的视角以及角川所“施舍”的怜悯和仁慈。

当年那场侵华战争,小日子或许的确有角川这样的人,可是陆串却将其放大,让人觉得更像是在替小日子推脱历史责任,避重就轻,每桩恶行似乎都是形势所迫,情不得已。

实际上电影中角川这样的小日子士兵并不具备普遍性,别说不一定有,就算有,陆串这样来拍那场大屠杀,屁股就是歪的。

另外,陆串对华夏人物角色的刻画远不及小日子角色有深度,且无不自私、软弱、猥琐;小日子角川屡经屠杀还无辜如天使,还踏马用一场自杀来给小日子进行升华。

陆串可能是希望更客观地表现这场人间悲剧,可如果不对这场大屠杀产生的原因和小日子士兵惨无人道的变态行为背后进行思考的话,将镜头对准个别良心未泯的小日子来进行放大,这就不要怪大家称呼他为陆串太郎了。

天眼嘉禾直接就没有给这部电影排片,为了这事韩山屛找过杨简,杨简当时就反问过韩山屛:“韩叔,您看过电影,您看了难道没发现问题吗?”

韩山屛在电话里就没有再说话。

老韩是不找杨简了,可是陆串又跳了出来,他在采访的时候直接公开怒怼杨简,说杨简这是在明目张胆的打压他的电影,这对华夏电影行业来说是一种开倒车的行为,还表示大家要有独立思考的立场。

杨简也不惯着他,在微博上就发了一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他自己的产业,爱咋咋,关你陆串什么事?

然后杨简又发了一条微博——陆串导演是什么人?首先你是一个华夏人,其次你才是一个导演。当一个华夏导演没有了正确历史观的时候,这让我有些毛骨悚然。陆串导演无疑将所有的战争都推上被告席,抹去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淡化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差别,泛泛地为战争之苦而呻吟。你是在为谁的苦难而呻吟?小日子?还是30万倒在小日子屠刀下的亡魂?亦或者是在为了抵抗侵略者而牺牲和死亡的3500多万军民?显然陆导不是为了我们死难的同胞。

杨简的这两条微博无疑将他和陆串都推上了风口浪尖。

陆串随即就在采访中回应了杨简——我要讲述的,不是单纯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的共同灾难,这关系到我们以何种心态重读历史。在战争、苦难、死亡、仇恨之外,我更希望观众能够体会战争背后的思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仇恨背后的温暖。

杨简又发了一条微博——陆串导演的历史观是如此的轻佻。多少年来,那段民族血泪史,那段小日子侵华的史实,一直是横亘在华夏和小日子两个民族之间的深壑,这其中的原因我不相信陆导不清楚。我也不知道这条鸿沟什么时候会被完全跨越,但跨越的方式,不能仅靠博大的宽恕,也绝不可能是被侵略一方的绥靖示好。只有铭记历史,把史实厘清,令罪者有足够自省,才能把历史的包袱彻底放下,而不是纠结于以何种心态去重读这段历史。

原时空,陆串的这部电影在国外上映后获得了不少好评,而在国内却遭到极大的质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就是大家所站的立场不同,外国人怎么会对华夏民族所遭受到的苦难感同身受?他们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更多是从艺术、叙事、影像等方面去夸奖这部电影,可是如果他们以一个华夏人的立场去看,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这么想。

“采用小日子士兵视角更容易使影片被海外市场所接受,这是我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和叙述姿态。”陆串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我们没法认为那场大屠杀中的日军不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即使在战争中,他们也是人的状态。70年来,我们的文艺作品中,日军总是魔鬼化的状态,没有正面说过小日子是怎么回事。把小日子魔鬼化的作品没法走出华夏,外国人不会相信。”

陆串说的有没有道理?肯定有。问题是首先要尊重华夏人民的民族感情,其次才是想着怎么去走出国门,否则走出去有什么用?更不能用一个善良的个体去取代整体的恶。

当然,十多亿人里,也有一些是赞同陆串的,这个杨简不去做评价,反正他不会认同。

喜欢这个影帝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这个影帝不务正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