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清音浊化的规则 > 17 章(第1页)

17 章(第1页)

是我爹爹的一个好友从杭州带来的,如今我这也没有,将来你去杭州找我要罢,我家祖籍就在杭州,虽然我还没有去过那里,但常常听爹爹说起江南美景,羡慕的很呢,我打算以后就定居那儿了。你一来准能找到我。」

我只得艰涩地开口应道:「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我站在原地,怔怔地看着她渐渐消失于人群之中,突然发现自己一生可能都不能像她那般肆意潇洒地活在世上。

我这一生,什么都有了。

除了自由。除了她。

番外二

我出生于洛阳的一户贫困人家,幼时,我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爹爹在田地里忙活的身影。在烈日炙烤下,他佝偻着身子,干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然而,这样辛勤的劳作,换来的却还是饥荒。

当时我年纪尚小,整个村子已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几乎所有的粮食都被吃光,地上长的草,还有树皮也被村民拔光了,到了无物可吃的时候,大家就开始吃一种叫观音土的东西,这种土较细腻,白色,看起来和面粉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就拿回家,做成面馍的形状,蒸熟了吃。可是,不出十天,那些吃过观音土的人就被活活胀死了。

最后,爹哭着和我说,我送你入宫吧,好歹还有口饭吃。

我同意了,没有任何退路,那种因饥饿而渗入骨髓的无力感我再也不想体验了。

入宫后我被安排到内书堂读书,先是学了百家姓和千字文,后来又开始研习四书五经,我每天努力地学习,受到了老师的肯定,不久,就被选派至兴王府为世子伴读。王府钟鸣鼎食,再也不用愁吃穿,十六年来,我就这样看着世子从一个小孩成长为掌控全府上下生计的王爷。

本以为这一生就将如此平淡地度过,却不想正德十六年皇上意外驾崩,京中传来消息,由兴王入继大统。

这一消息传到王府时,我与周围所有人共同跪下,对他行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君臣之礼。

偷偷抬头看向那个少年时,见到他脸上满是与其年龄不符的坚毅,是誓要睥睨天下的雄心壮志,是将满目山河尽收眼底的意气风发。

我突然意识到,他本就是天潢贵胄。

还记得老王爷去世时,整个王府中哭声一片时,他独自一人扛下了所有事务,沉着冷静地操办着各项繁复丧礼。

还记得陪伴他读书时,偶尔听到他那堂兄的荒唐事时,他总是摇摇头,颇为叹息,「我若为君,必当扫除朝中妖孽,还百姓一个盛世清平」。

我只觉得,眼前这个少年,他定会说到做到,让这世间再无饥荒。

随后一路北上,南国山色依然青翠时,帝都京师已落下一地芳菲。我望着初临帝祚的少年,数重玉陛之上,长身而立,眉横冷剑,远目睥睨。昔日亲王服已换作一袭龙袍,五爪金龙仰天长吟,阶下百官文武尽皆朝拜,三千河山锦绣尽收眼底。

这是帝国刚刚燃起的一丝曙光,只可惜燃烧殆尽后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不过那时的我坚信誓言必能成真,从未料到沧海亦能转为桑田,世事无常才是人生常态。

宫中再比不得王府清闲,每行一步必得深思熟虑。先帝倚重宦官刘瑾,致使朝政荒废,混乱无度,百姓苦不堪言,是以皇上登基后,严格控制我们这些内侍,甚至警告我不要仗着他的信任就胡作非为。这样的日子过得虽没有以前舒心,可我眼见着前朝的弊端一一扫除,山河又再一次焕发新生,心中也是欢喜的。

四月里的某一天,我同往常一般伺候皇上喝茶时,他忽地不经意间询问道,「黄伴,你可知本朝有臣子之女入宫为妃的先例?」

我心中一惊,连忙跪下了去,「小的不知。」

「不用糊弄朕,你尽管说罢,朕恕你无罪。」

「太宗皇帝的徐皇后即是,其他……小的实不知。」皇上最是聪慧,这点小把戏从来瞒不住他,我只得仔细斟酌言语,实话实话。他再不是从前那个兴王府的世子,一举一动皆是帝王威仪,我不得不小心行事。

「可那是开国时期,若是如今又当如何?」

他身穿着褚黄色的龙袍,金色的丝线密密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集于一处,尽显尊荣。此刻他正居高临下直直盯着我,眼中不怒自威,声音清冷庄严,我只觉得背后冷汗泠泠。

「小的想,不妨换种方式,断了那臣子的仕途之路,再以君恩告知群臣,就像陛下想让您的父亲享受太庙,与其和那些大臣们舌战,不如改太宗皇帝庙号,让其与太祖皇帝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

《礼记·王制》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我朝情况则有所不同,太祖皇帝亲定供奉九庙,亲尽则祧,现如今承国百余年,算来太宗皇帝与当今圣上是最疏,但太宗皇帝是何等人物,皇上在议礼上再怎么闹腾也不敢将太宗皇帝的牌位祧出太庙,而若不祧,圣上的父亲又不能享受太庙,是以如今左右为难。

「好极,好极,如此甚好,朕困扰许久的两件事总算是有法子了」他紧皱的眉眼顿时舒展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