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成语故事大全 睡前故事10岁孩子免费听 > 第29章(第2页)

第29章(第2页)

一言为重

“一言为重”出自《王临川集·商鞅》这首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有商鞅“一言为重”的故事。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后来卫国被魏国吞并,便投在魏相公叔痤(读cuó矬)门下。公叔痤死后,他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便去求见,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很受秦孝公的欣赏,被任命为左庶长(官名),具体负责变法的各项准备工作。

公元359年,变法的准备工作就绪。在新的法令正式公布之前,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新法能够贯彻,于是,在秦国的都城后面市场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定下赏格,申明:谁能把这根木杆移放到市场的北门,就赏给他十两银子。老百姓

对这件事感到惊诧,没有人敢去搬。于是,商鞅又把赏格提高五倍。申明:谁把这根木杆移到市场北门,就赏给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真的把木杆从市场的南门搬到北门,商鞅立即将五十两银子赏给了那个搬木头的人,使大家相信他说话是算话的。

接着,商鞅便公布了新法,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坚决实行变法,很快使秦国富强起来,成为当时七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秦始皇最后统一全中国打下了基础。

北宋时,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推行变法革新时,写了《商鞅》这首诗(后来收入《王临川集》),歌颂商鞅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后来,人们引用“一言为重”这句成语,来说明言行一致。说话算话,说到做到。

一枕黄粱

“一枕黄粱”亦作“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也有简作“黄粱梦”、“邯郸梦”的。它比喻一些不切实际、不能实现的空想和奢望。这个成语,由一个奇异的故事变化而来。出自《异闻集》,经唐代沈既济的传奇《枕中记》的演义和渲染,故事性很强。

这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姓卢的年轻书生,穷困潦倒,虽然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但却一直没有飞黄腾达的机会。一次,他在进京赶考途中住在邯郸一个旅店里,碰巧遇上了一个姓品的道士。于是,他再三恳求这个老道士为他指点前程。老道士听了卢生的倾诉,笑着给了他一个枕头,说:“你不是想荣华富贵吗?枕上我这个枕头,你就顺心如意了。”

当时,店主人正在把淘好的小米(黄粱)倒进锅里烧饭。卢生接过枕头枕在头下,很快

就睡着了。卢生做了一个梦:他被邯郸城里的大户崔府请去,崔家把漂亮的小姐许配给他做了妻子。不久,进京会考,中了进士,官运亨通,连年升迁,一直做到宰相。他的五个儿子也先后中举,一个个做了大官。一家人高官厚禄,声名显赫,享尽了荣华富贵。

然而,等他从梦中醒来一看,姓吕的道士正站在他的身旁微笑,店主人做的黄粱饭还没有煮熟。卢生依然是一贫如洗,刚才的荣华富贵,只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梦而已。

一国三公

“一国三公”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春秋时期,晋献公打败临近的小国——骊国。骊国送了两个美女给献公,一个叫骊姬,一个叫少姬。后来两个都生了男孩,得到献公的宠爱。尤其对骊姬,献公更是言听计从。当时申生已被立为太子。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话,要让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于是,把申生派到曲沃(现在属山西省晋南地区)去守卫。后又把申生杀死。同时派另两个儿子重耳、夷吾去守卫蒲和屈两个小城。本来蒲和屈这两个地方并没有城,而是一块空地。献公就命大臣士衇去筑城。士深知献公的用心,因此,很草率地筑成两座极不坚固的城。夷吾把这个情况报告了献公,献公派人去查问。士说:“大王如果能多为人民做好事,那比筑什么坚固的城池都要牢靠。依我看,再过几年,大王就会派兵攻打这两座小城,何必要筑得那么坚固呢?”为了证明自己不把这两座城池筑牢是正确的,士还作了一首诗:“狐裘龙(读ménɡ萌)茸(读rónɡ绒),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思是说:晋国目前的纷乱局面就象几张兽皮做成的毛色杂乱的皮衣那样。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叫我听从哪一个才好呢?

后来,人们就将士诗中所说的“一国三公”引为一句成语,来形容主持政事的人太多,意见庞杂,号令不统一,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鸣惊人

这个故事源于《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齐威王登上齐国君主的宝座以后,沉溺于酒色之中,登基三年,日夜吃喝玩乐,对于国家大事,极少过问,总是推给大臣们去处理。结果,百官无所适从,国家一天天衰落。

周围的诸侯国看到齐国一天天衰弱,一个个乘机向齐国发动进攻,吞并齐国的土地,使齐国濒临灭亡的危险。齐国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但是,谁也不敢出面劝阻,害怕当面指出齐威王的过失而受到制裁。因此,日复一日,齐威王仍旧过着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读kūn昆)的大臣,他滑稽善辩,很会用隐语。一天,他到齐威王那儿去,看见他右手抱着郑姬,左手搂着蔡女,得意洋洋地坐在钟鼓乐器中间,问淬于髡,“你来有什么事?是想喝酒,还是想听音乐,或者是想说点儿什么?”淳于髡上前两步,对齐威王说:“大王,在我们齐网有一只**,歇在您的宫廷里已经三年了。可是,它从来不飞,也不叫,您说这是什么鸟啊?”齐威王心里明白淳于髡这番话是借着鸟的由头来讽喻自己,便笑着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以后,齐威王便痛改前非,改革朝政,认真地治理起国家来。首先,对各级官吏进行整肃,对有功的、勤勉的给予奖励、提升,对那些贪污无能的给予处罚、罢免,甚至杀头

。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认真地整顿了军队,加强了军事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短短的六年里,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强盛。派兵去攻打周围的诸侯国。使得各诸侯国非常震惊,生怕得罪了齐国而被齐国并吞,于是纷纷把以前侵占的土地归还给齐国。从而使齐国从即将亡国的境地,一跃而成为称霸三十六年的强国。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把“一鸣惊人”用来形容一个人向来默默无闻,一旦行动起来,就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一败涂地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秦朝末年,残酷的剥削和繁重的劳役,使广大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怨声载道。纷纷揭竿而起,反**秦统治。

刘邦就是当时起义中著名人物之一。他原是沛县泗水亭长。一次沛县县令叫刘邦押送一批壮丁到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南)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便接二连三地逃走了许多人。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走到骊山,这些壮丁就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没有想出一个逃脱罪责的办法。于是,索性把没有逃跑的壮丁都放走,带着一些愿意跟着他的壮丁,到芒、砀山准备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领导农民起义反秦。全国各地的老百姓纷纷响应,沛县县令看到秦朝的大势已去,也想归附,县令的两个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把刘邦请回来共同举事。可是,当刘邦回来时,县令看到他已率领近百人的队伍,恐怕刘邦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城里的老百姓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热烈欢迎刘邦队伍进城,并推举刘邦担任起义军的首领。刘邦推辞说:“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在发动起义。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推举出合适的首领,将来难免一败涂地。我不是因为怕死而逃避责任,只恐怕自己的能力小,不能担当起大家的重托。这样一件大事,希望大家认真考虑,另选高明。”

虽然刘邦一再推辞,但是由于他在当地很有威信,所以大家还是推他作了首领,称为沛公。后来,刘邦带领这支起义军,与全国各地的起义军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统治。秦亡后,刘邦又战胜了项羽,最后统一全国,建立了汉王朝的统治。

“一败涂地”的原意是:一旦失败,就要惨遭杀害,肝、脑涂于地上。后来人们将它作成语用,比喻彻底失败。

一往情深

这句成语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东晋时,有一个将军名叫桓伊,在军事上很有一套。起初只是担任大司马的参军。后来,北方的前秦强盛起来,不断侵犯东晋边界,他被朝廷任命为淮南太守。由于作战有方,被提升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豫州诸军事。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他和晋军将领谢玄,谢琰一起,大破前秦王苻坚的军队,稳定了东晋的偏安局面,再一次受到孝武帝的封赏。

桓伊为人谦逊,虽然立了大功,却始终不居功自傲。他喜欢音乐,尤其善于吹笛,他得到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的柯亭笛后,常常吹奏,吹笛的技能更加高超,被称为“江左第一”,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对于别人的吹奏和歌唱,桓伊也非常地喜欢。每当听到优美的歌曲,他就激动不已,情不自禁地叫唤:“怎么办啊,怎么办啊!”当时,担任东晋宰相的谢安也很喜爱音乐。当他听说桓伊竟如此喜欢音乐时,说:“桓子野(伊,字子野)对音乐的这种感情可以说是发自内心深处,只要一激动就不能控制自己!”(原文是:“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曰: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